于凌炜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南海口571100)
论中国文化创新问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于凌炜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南海口571100)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创新问题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习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不竭的精神动力。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创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
中国文化文化文化创新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创新问题。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一词被排在第一位。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其中,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不竭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创新问题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习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他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人类文化历史证明,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就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对于民族文化艺术最有效的继承就是和母体血肉相连地不断创新,创新才有生命力。”[2]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创新思想,就要在认真学习研究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创新精神的基础上,认真查找当前我国文化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我国文化发展的路径。
进行文化创新首先要敢于正视自己文化的优点与不足,尤其是找准不足和问题,才能更好更快地的创新。“当今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文化之所以处于劣势,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文化综合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文化综合创新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主流文化创新精神匮乏。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由于长期受“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主流文化至今仍存在着创新精神不足的情况。唯上唯权的意识依然严重,办事脱离生活实践,说教口吻居高临下;本本主义的观念依然作崇,思维定势墨守成规,叙述方式生硬呆板,思想与表达苍白无力、枯燥乏味;庸人懒汉的思想仍然存在,不关注和回答现实问题,只知道不食人间烟火的抽象说教,不认真倾听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心声与要求,空话、套话盛行。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头脑,非但没能启迪智慧,反而贻误思维,妨碍了人们创造力的发挥,甚至导致一些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西方各种文化观念蜂拥而至、不断渗透的情势下,我们应该自觉地把这些错误的思想认识尽快地解放出来,在坚持主流文化指导地位的前提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当代现实、回答当代问题,力争推出一批社会影响力强、有理论深度、有创新价值的新成果。
第二,精英文化原创性不强。精英文化以创造和启蒙为宗旨,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原创性文化,创新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当今导致我国精英文化创新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一味地“拿来”。20世纪以来,中国精英文化的策略就是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固然有利我们自身文化的建设,但这种“拿来”的同时也造成了我们创新精神的匮乏。我们理论界的种种体系、学说和概念变成了对西方思潮和话语的学习与传播。“自80年代以来的文艺思潮,被称为创新的部分,几乎全是对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种种形式、手法的袭用——中国最好的批评家也只是复述西方的话语而己。”[3]这种对西方学术话语的大量引进和依赖,造成了当代中国的精英文化如果没有西方的话语,就会出现“失语”的症状。二是急功近利。近代中国落伍的现实,使人们产生了一味求新图变的心理。“言必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一种新的思想僵化和文化僵化,正是这种新的思想僵化和文化僵化,造成了当下中国文化原创能力的深层弱化,使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失去了文化原创的应有动力。”[4]现实生活中,各种新名词、新文化层出不穷,但真正有新意的、有创建性的文化并不多。这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犹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根本没有真正发育充分,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也不大,而且旋生旋灭。事实上,一味地“拿来”和急功近利都不利于创新,长此下去,势必窒息我们文化的创新精神和原创力的生长,我们精英文化也很难走向世界。因此,要发展我国的原创文化,就要提倡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从实践中汲取创作的营养,在充分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增加对文化创作的大胆地设想,不断探索原创文化发展的无限空间,努力提高我国精英文化的原创性。
第三,大众文化平面化、模式化。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大众文化以影视、广告、网络等媒体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的情形,我们的大众文化却在退却中拱手让出了大片文化市场。我们的大众文化不再崇尚创新和追求个性,而是热衷于模仿和复制。于是,导致了大量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作品充斥于市场,许多作品成了用过即扔的一次性消费品。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模式化,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当代我国的大众文化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变不惊,阵脚不乱,发展壮大自身,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并且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在保持其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创新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关系到这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前途和命运。”[5]因此,只有从各方面大力提高我国文化的综合创新能力,我们的文化才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我们也才会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能力已经逐渐成为决定其成败的关键。江泽民说:“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引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6](P390)可见,中国文化要想在21世纪走在人类文化的前列,赢得世人的青睐,就必须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变化发展、全面创新。
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习近平指出:文化创新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7]。为此,我们的文化创新应做到:
第一,文化创新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创新。任何创新都是从突破传统的观念开始的。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某种保守性,决定了文化观念的更新与变革,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更新与变革要更为艰难与缓慢。中国的文化创新之所以举步维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包袱太重。在当今这样一个迅速变化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文化创新必定伴随着对传统持续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而文化反省需要用新观念、新思想对传统本身作出理性的反思。由于传统本身不可能为我们准备好这些新观念、新思想,因此我们需要选择另外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作为参照系,只有在与其他价值观的比较中,我们才能逐渐悟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究竟应该如何创新。在当今这个普遍交往的时代,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拒绝外来文化,否则我们传统文化的更新与重铸就失去了参照系和催化剂。一个有自信心的民族不但不会害怕外来文化,反而会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消化中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文化。鲁迅在《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中曾经幽默地说:“决不会吃了牛肉自己也即变成牛肉的”。客观而论,如果拒绝现代文明中的科学、民主、自由、市场等观念,我们的价值观念就无法实现与现代化的对接。
文化的创新“体现在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更新上。综合的说,文化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传统体系,是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提炼和结晶。……文化的现代化特征更突出地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上,它一方面表现为接受新事物时的活跃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顽固的‘惰性’,或者说是对抗性。文化是人们的精神灵魂,因此,文化的现代化往往最突出地体现出变革的震撼性,同时也表现在传统对变化的抗拒性。”[8](P8-9)可见,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传统文化在其中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许多优秀成分,但不能否认,我们的文化中也有糟粕,不尽快地摆脱这些不良的文化因素,中国文化就无法创新。习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9]
文化观念的创新,不仅对文化本身的创新特别重要,而且也是社会其他一切方面创新紧密相连,既与之相适应,又起到推动其他领域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
第二,文化创新的途径是融贯古今,“会通中西”,互为体用,拓展升华。“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10]文化的创新总是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的创新,中国的文化创新必然是多项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的新的组合,是一个新的创造。进行文化创新,首先,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11]江泽民指出“发扬传统和开拓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12](P387)文化创新决不能割断历史,历史本来就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当前的文化创新就是一场跨世纪的对话,割断了与传统历史文化的联系,我们就变成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者,我们的文化创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9]传统价值观念反映了我们曾经达到的自我意识的程度,因此,只有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充分了解,现实才比较容易定位。通过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多维透视,我们可以发掘其现代性的价值,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其次,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江泽民指出:“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12](P387)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可以发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推动文化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今的文化创新既是一场跨世纪的对话,也是一场跨国界的对话,尽管我们立足于当代中国,但我们要在积极的中外文化交往中走向统一时空中的文化对话,尤其是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国文化的创新当然不是全盘西化,但中西文化客观上存在着的势差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必然要向西方学习。亨廷顿指出:“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13](P71)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成果,要“会通中西”,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创造性整合之路。只有既立足本民族文化,又积极吸取外来文化之所长,以补其不足,对中西文化进行辩证的综合,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不被别人同化,从而实现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双重超越。
中国文化的创新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对古今中西文化之超越。固然,在社会历史发展行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曾经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历史毕竟已坚实地跨入当代,中国要想成功地在新的世界环境中生存下来,创新就势在必行。当今的文化全球化非但不可怕,反而给我们的文化发展创新提供了大好的历史机遇。在文化交流中,我们要彻底抛弃“中西”、“古今”绝对对立的陈旧思维模式,力争在古今中外的多种文化资源之间寻求一种高度辩证的联结,走出一条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在新的世纪里,中国文化的创新,必须通过新的综合与创造,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完成价值系统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弊端。惟有如此我们的文化才会在现代化的进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的发展,要着眼于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进行创新,我们要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创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4.
[2]范风国.维护文化安全浅探[N].中国国防报,2001-8-20.
[3]方宁.世纪之交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1999-7-22.
[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考[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2).
[5]方立.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经济、政治、文虎关系的相互渗透与影响[J].理论前沿,2000(21).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7]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Z].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http://www.offcn.com/shenlunpd/2017/0117/4445.html.
[8]张蕴岭.亚洲现代化透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4.
[10]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16-19.
[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6.
[1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3]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1999.
G641
A
1007-9106(2017)10-0006-04
*本文为2016年海南省社科基金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NSK(YB)16-97。
于凌炜(1978—)女,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