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把握新时期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
——学习习近平“7·26”讲话

2017-04-11 03:51李抒望
社科纵横 2017年10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

李抒望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教务部山东青岛266071)

·理论探索与创新·

准确理解把握新时期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
——学习习近平“7·26”讲话

李抒望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教务部山东青岛2660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当前,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没有变,但初级阶段本身已经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理论创新实践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强调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特别是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用最先进的思想政治成果和智慧所选择出的强国之路,它包容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探索

无容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毛泽东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后,又成功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所觉察,并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和讲话,提出鉴于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引以为戒”,“少走弯路”,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诸如关于要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要从中国“一穷二白”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关于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中合乎科学的东西,但要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关于发展商品经济,利用价值规律;关于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包括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毛泽东这些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构想,尽管还不够完善和系统,不够全面和具体,但其思想的提出和所作探索是极为宝贵的。它毕竟是我国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道路的伟大起点,进而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了理论引导。令人遗憾的是,从1957年夏季之后,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全面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打断和否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可贵的探索,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拨乱反正,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严重错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寻找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新阶段。邓小平坚持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本质两个方面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四项基本原则,就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本质,就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所精辟概括的五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坚持不懈、孜孜不倦所探索的正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正如他自己指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一直坚持的。邓小平的新贡献,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过去长期没有搞清楚的,搞清楚了,对过去长期认识不清醒的,认识清醒了,从而从根本上准确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指出:“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已召开七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自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的科学命题以后,从党的十三大开始,一直到党的十八大,六次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从大会报告的标题就可以看出来。党的十三大报告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党的十四大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党的十五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上述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任务,作了集中、全面、深刻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国家也没有现成的模式,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我们的成功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实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正确地对待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设想,不持教条主义态度,不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正确地对待外国的经验,不照搬外国的模式,而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一切长处,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东方大地上创立了举世瞩目、生气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3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近四十年来,我们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中国社会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例如: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论述;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论述;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论述;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述;关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论述;关于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论述;关于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论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的论述,等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新的内涵,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不能忘,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已经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这是一个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和国际等因素的深入思考,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的科学总结。在“7·26”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意味着”集中阐释了这一重大判断的核心内涵。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既是对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从落后挨打走向独立自主、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发展历程的历史总结,也是对当前时代方位和历史节点的全新判断。近现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第一个任务,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由邓小平开辟,江泽民、胡锦涛继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进了经济的现代化,逐步实现了国富民富;十八大以来的新成就则意味着中华民族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在富起来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越来越强,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今日中国之强,不只是简单的物质财富总量的提升,而是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里,关键是“强”的含义明确了——“强”是在党的建设的推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全面进步;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感的共同提高;是中国摆脱落后的心态,以自信昂扬的精神状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种强起来的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与转折点;而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新成就,则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必要支撑。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正是在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实际和时代任务,适时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才形成了扎根中国大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稳步前进,社会主义在中国彰显出勃勃生机:党的领导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日益前进,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全面依法治国不断走向深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赢得更多关注与认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全新阶段。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构建起成熟定型的制度,既是一个强国应有的标识,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活力之源,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也正是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我党治国理政科学体系,开创了我党治国理政新局面,更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境界。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社会主义给整个人类发展带来全新视野,也带来新的问题,即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和发展,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始终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索。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统一,一方面不断为现代化注入社会主义理念,另一方面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用现代化实践为社会主义注入现代议题,由此推进两者一体化进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主政治和社会制度,同样能够实现现代化。可以预见,经过不断探索,未来关于现代化,就会有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而不是只奉西方现代化理论一种;中国道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届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完成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更新和超越,也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从当前来看,前一个超越和创新就在于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改变了现代化的方式,做到尊重劳动、解放资本、约束权力,切断权力和资本的恶性结合。后一个超越和创新就在于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连在一起,避免走西式对外掠夺和扩张的老路,引领世界共同走向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步入了以其卓越而有成效的新理念新战略,积极影响和主动引领人类文明和全球治理的新阶段。

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走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面对低迷的世界经济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发展理念和“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主张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针对日渐乏力的全球治理格局,中国积极倡议并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这些理念、倡议和方案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取得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而深远意义,必将不断地展现出来。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三个“意味着”,贯穿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论述精辟、逻辑清晰、立意高远,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的历史意义、民族意义和世界意义,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三个意味着,对于我们学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对于我们辨识历史方位、明确发展任务、规划未来战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

(一)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世界体系结构正在发生全面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给我们的理论思维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养料。我们面对的实践也是在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后,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要的崭新实践。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主动和胜利,必须更好地开展理论创新。推进理论创新,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同时要倾听实践呼声,切实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从而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提出新的概念、命题和范式,形成新的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在不断释放这一制度的优越性。但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制度体系,目前这一制度体系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1992年,邓小平曾预言,“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制度成熟、定型的时间表,即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尤其是实现制度成熟、定型,看似长路漫漫,实则迫在眉睫,不容丝毫懈怠。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国家制度体系;管党治党的制度化建设是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创新的核心环节。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和国家治理的系统对接、集成联动,充分发挥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是大局,一定要态度非常鲜明、立场非常坚定、行动非常自觉,丝毫不能含糊、丝毫不能马虎。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各方面党组织要对党委负责,自觉向党委报告重大工作和重大情况,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尽心尽力做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加强向党中央报告工作,这也是一个规矩。总之,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是统一全党意志、协调党与各方工作关系的根本性制度资源。

(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定要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7-28.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D616

A

1007-9106(2017)10-0001-05

李抒望(1961—),男,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学。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
中医的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