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飞?祝丽霞?崔畅丹
摘 要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作为省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经过前期的积极探索,第一批学生已经完成中职阶段3年的学习,经过选拔进入高职阶段,通过调研发现在中高职在教学管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运行制度不完善,因此建议成立中高职发展管理机构对参与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各部门进行统筹管理,建立交流沟通机制、教师对接帮扶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完善升学选拔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教学调研;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35-04
中高职衔接作为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和研究热点,都在进行各方面的尝试。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是浙江省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2012年开始与杭州范围内3所中职学校合作开展中高职“3+2”衔接工作,在课程开发专家和企业专家的引领下,进行了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明确一体化培养目标,制定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高职主导制定了一体化的课程标准。目前第一批学生已经完成中职阶段的学习,通过选拔进入高职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发现,中高职在教学管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中高职衔接学生是专业的主要生源,如何使参与衔接的学校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提升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升学后高职阶段学习现状调研
2015学年,通过升学选拔共有3个班升入高职。按照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中职课程重基础,强规范,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应用,强创新,通过真实项目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中职阶段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高职阶段主要侧重于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应用[1]。为了解教与学情况,通过教师和学生座谈及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调研,教师调研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素养养成情况等;同时对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含33项课程标准中应知应会的内容掌握情况、企业实习情况、对职业素养的认知、高职学习适应度等,调研分析如下:
第一,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一是专业基础不扎实。高职第一学期的课程是“秋冬流行女装制版与工艺”,教师反映在教学中约70%的学生无从下手,只能重新讲解基础知识,拖慢教学进程。究其原因是中职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依葫芦画瓢,没有思考、理解和掌握,自然不会应用。二是知识点遗漏。对问卷中应知应会内容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学过28项以上的占15.5%,23项以上的占80.4%,说明在中学阶段没有完全按照课程标准执行,在高职阶段还要进行基础知识查漏补缺,打乱了既定的教学计划。三是技能操作不规范。教师反映80%以上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质量意识淡薄,大部分作品不符合企业质量要求。
第二,不同学校差距明显。由于合作的3个中职学校分属不同的地区,有些中职学校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在师资力量、实训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基础,有些地区的中职学校办学时间不长,办学条件、生源质量也参差不齐,加上师资队伍较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明显偏弱,组班后教学进度很难统一,需要考虑实施分层教学或其他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第三,职业素养培养不够重视。调查中发现,中职阶段在教学中偏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一是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没有形成,没有职业认同感,对专业的兴趣不浓,调查中44.3%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从事服装专业工作,他们在校学习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毕业文凭,缺少动力,作业应付。二是软技能培养不够。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沟通表达能力等隐性的职业素养比较欠缺,目前杭职院非常重视学生职业素養,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到专业课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教”的时间大大减少,学生反映不适应高职的教学方法。三是学生的基本素养没有养成,如卫生习惯、文明礼仪、课堂纪律等,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高职衔接运行不规范
中高职衔接工作存在“重开局轻过程”现象。合作学校对前期工作比较重视,花了很多精力多次组织专家研讨人才培养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探讨编写中高职一体化教材,在理论层面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是在工作开展以后,双方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既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也缺少相关运行制度,目前中高职双方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高职学校很少组织教师到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和交流,中职学校也没有及时向高职学校反馈教学实施情况。在执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合作学校按照各自的教学组织和认识理解进行教学实施,彼此缺少沟通,存在“两张皮”现象,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点,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中高职衔接的质量。调研中发现,中职在课程标准实施上存在“打折扣,减内容,降标准”现象,究其原因是双方教学管理衔接缺乏科学、规范、有效的保障机制。新制定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标准比中职以往传统的课程难度大,要求高,如果没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容易倾向执行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案[2]。在实施过程中,高职的引领作用不明显,既然是一体化课程体系,那么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应该保持一致性,需要高职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合格课堂标准、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内容遴选、教学资源准备、考核方案制定等都应该有统一要求。
(三)升学选拔考试制度不完善
升学选拔考试既是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和反馈,督促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运行,同时也起到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现行的考核方案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统一标准。现行升学选拔的主要考核指标是中职阶段的学业成绩,占录取权重80%,杭州市组织的统考成绩占录取权重的20%。学生平时成绩由各学校自行评价,评价主体单一,没有高职和第三方机构参与,由于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标准不统一,很难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同成绩不同学校的学生技能水平有很大差异。二是考核指标只注重专业技能,缺乏职业素养等德行方面的考核[3]。
(四)第六学期实习缺乏管理
根据教学安排,中职阶段第六学期的任务是企业实习,因为已经完成升学选拔考试,各中职学校对这项任务不够重视,既没有对学生的实习单位统一安排,也没有进行有效管理[4]。事实上中职学校也有实际困难,一方面,缺乏企业资源,有的中职学校因为校企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建立足够的校外实习基地,不能全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需要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部分学生因无法落实存在虚报现象;另一方面,师资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没有精力去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学生的实习单位、岗位、实习表现等都没有进行监控和管理,没有起到实习效果,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升学后学生不在学习状态。
三、提升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对策
(一)成立中高职发展管理机构
为保证衔接工作的长期性及延续性,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成立中高职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对参与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各部门进行统筹管理,协调各方资源,制定相关运行制度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进行监控,落实实习环节并强化质量管理,确保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顺利衔接。领导小组由高职院校中高职衔接所在专业的院长任组长,中职学校的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三方面组成,一是高职专业负责人和督导;二是合作中职学校的教务处长、教研组长;三是行业、企业专家。
(二)建立交流沟通机制
建立畅通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以不同形式开展教学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相互了解与沟通,使工作执行更加顺畅有效。主要在三个层面开展交流,一是教学管理层面,制定《中高职衔接教学工作例会制》,定期开展教学工作研讨会,了解课程建设、学生学习和督导听课情况,听取各校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二是课程建设层面,建立课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施情况,通过研讨对课程标准进行调整,确保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同时又要考虑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定期召开联合教研活动,以课程研讨为核心议题,研讨教学方案、交流教学心得、反馈学生情况。三是学生交流,高职专业教师定期到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一些专业指导或做一些专题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高职院参观学习,尤其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中高职教师要协同进行入学教育。
(三)建立教师对接帮扶机制
教师的理念和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充分体现高职的引领作用,建立中高职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合作企业、高职、中职共建教师团队,如设计教学团队、制版与工艺教学团队等。通过结对帮扶,共同学习,增进了解,高职教师了解中职办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中职教师了解高职教育理念,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协同中职教师开展课程建设,从教学内容遴选、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方案、教学资料准备、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沟通和指导。三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充分利用高职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中职教师可以参与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研发,利用暑期等时间开展技能培训等活动,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四)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在中高职衔接工作中,高职要利用资源优势带动中职共同发展。一是师资共享,有计划地安排高职学校的专业负责人或骨干教师前往中职学校传授教学经验,或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既可以熟悉中高职教育的内在联系和标准要求,又可与学生联络感情,为其今后快速适应高职学习打下基础。二是共享教学资源库。杭职院建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这些资源都可以和中职学校共享,为中职学段学习的学生开放优质网络课程,探索学分共享机制。三是共享实训条件。中职学校实训资源不足的课程,高职可以承担部分实训任务,同时可以为参加中职大赛的选手进行辅导和培训。四是共享企业资源。加强第六学期实习管理,安排中职阶段的学生进入达利产学研中心或者校外实训基地开始合作培养,完成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提早了解达利公司的环境和文化,减少过渡过程中的阻力与问题。
(五)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以中高职协作、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5],不断改进和完善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管理。一是制定课堂质量标准,开展两级督导。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教学督导组,制定教学督导办法,对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监督人才培养实施质量。中职学校督导小组根据课堂评价标准对所有教师听课,高职督导不定时进行听课,根据听课情况进行评价,对不合格教师进行辅导,直至通过。二要加强运行管理。通过随机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期中、期末教學检查、企业实习检查、组织评教评学等方式,建立信息收集、分析、反馈机制,将发现的问题及教学建议等及时向学校反馈。三是改进课程评价方法。建立由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评价组成的多元评价机制。每学期确定一门统考课程,由高职出题,组织人员到中职学校进行考试,以企业专家为主进行评价,考试结果计入转段成绩,保持学生学习的压力感,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6]。
(六)完善升学选拔制度
转段招生方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保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转段考核具体内容包括文化课成绩、专业课成绩、综合素养、技能测试四个方面[7]。文化课成绩占30%,引导学生重视文化基础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为其进入高职院校自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专业课成绩占40%,包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由高职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增加综合素养考核,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进行评价,根据学生所获荣誉和奖励进行加分,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的同学可以免试入学,同时根据违纪处分的情况进行扣分,严重违纪一票否决。技能测试成绩占30%,由高职院校负责组织实施,每学期组织一次测试,检验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由高职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评价。
四、结语
中高职衔接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前期主要工作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构建,后期更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将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以及保证课程衔接的教学质量。因为是分段实施,中、高职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又都有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所以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一些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各合作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上达成一致,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克服困难,协同创新,不断思考、不断完善,以保证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许淑燕,等.服装设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41-44,72.
[2]胡翔云,孔新舟.中高职衔接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模式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3-26.
[3]郭盛晖.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模式的转段考核方案设计[J].高教学刊,2016(1):75-77.
[4]杨昌蓉.中高职衔接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4):39-41,45.
[5]王素红,赵清艳.基于“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4):38-40.
[6]刘卫,赵清艳.“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策略和实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7):45-49.
[7]段标.“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