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梅?马建富
摘 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环境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情境。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新兴的经济理论,提倡关注长尾个性需求、提供丰富的产品可供选择。长尾理论对处于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极大启示意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在认清新形势下带来的挑战的同时积极转向,关注教育中的长尾部分、实现教育过程学生全覆盖;“微化思想政治教育”,满足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师生的新媒体的媒介素养,营造良好新媒体育人环境。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长尾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號 1008-3219(2017)02-0069-05
一、新媒体环境:学校教育面临新的教育情境
教育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教育过程一定要符合特定的教育情境的要求,其功能才能有效实现。当前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带来了教育互动媒体的变化。传统的纸质(书面)、电视等媒体的功能正在被互联网与手机等新媒体所取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为92.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青少年来说,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为85.3%,相比同期全国整体互联网普及率的50.3%高出35个百分点。其中,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59亿,19~24岁年龄段的用户占比为51.1%。具体到不同在学状态青少年的上网时长,大学生周上网时长为31.7小时,平均每天为4.5小时,较之2014年周上网时长增加2个多小时;意味着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不断延长[1]。
综上,网络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逐渐从一开始的新型教育技术与手段发展成为新的教育情境。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融入众多“90后”“00后”的血液。高职院校面对当前在校生或未来的生源,主动将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情境来应对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二、长尾理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借鉴
(一)长尾理论的提出与含义
所谓长尾理论,是由美国《连线》杂志的主编安德森于2004年首次提出,2006年他又出版《长尾理论》一书,对网络时代的新经济现象作出解释。在传统经济活动中,人们一般信奉帕累托法则,也称“二八定律”“80/20法则”,即经济活动中,通常某个企业80%的销售额来自于其20%产品的贡献,如某实体书店80%销售额都是来自于其20%的畅销书。这给人们的启示是:要重点突出,做好优质客户的培养。但是网络时代到来后,安德森等发现逆帕累托法则的经济现象,例如亚马逊、Google等依托互联网销售的商品网站中,那些原来不受重视、冷门、销量少的商品,由于种类众多、服务个性化需求的总量巨大,累积起来的总收益超过了主流商品。这种现象恰如以数量、品种二维坐标上的一条需求曲线,拖着长长的尾巴,向代表“种类”的横轴尽头延伸,长尾由此得名。安德森指出,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在网络时代,这种现象尤其显著,长尾理论的启示在于:一要关注长尾需求,即少数但个性化的长尾需求;二要尽可能的延长这个长尾,即提供丰富的产品选择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政工作需关注长尾
长尾理论的基础是处于网络时代的消费者面对的选择与可能性是无限的。教育领域同样如此,传统教育情境下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基本是权威性、中心化与单一化的。但是,新媒体环境下以长尾理论为视角,将迫使教育发生改变。
对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其可用长尾理论来分析。一是教育主体主要是思政教师、辅导员、学工人员,这支传统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承担了校内80%的教育任务,也就是长尾理论中的主体部分;其他的专业课教师、宿管员、学生同辈群体乃至后勤人员等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长尾,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影响者)。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是以指定教材、国家政治理论等主流价值观为主,这成为教育内容的主体部分,而各种网络信息则是教育内容的长尾;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上的所有信息都可成为教育内容。三是教育方式主要以上课、纪念活动、讲座等为主,这成为教育方式的主体;而学生平时的课下生活与碎片化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方式就成为了教育方式的长尾。
总而言之,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长尾理论的视角来看,就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主体、大量的主流价值观及其传统教育方式是“长尾理论”模型中的“主体”(头部),而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传播或者活动则是“长尾”,见图1。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为“95后”“00后”,潜在教育对象为当下在读的中学生,这些人群的新媒体应用情况直接影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与内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网络娱乐三大类别的10个小项中,除了网络游戏的普及率位居第二位之外,其余9项在青少年群体中均位居第一。大学生的网络应用与活跃度极高,信息获取类应用的使用多于内容获取,作为服务类的搜索引擎和内容类的网络新闻虽然同属信息获取类应用,但青少年网民使用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青少年网民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为86.6%,高于网民总体水平4.3个百分点;而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仅为74.5%,低于网民总体水平7.5个百分点[2]。同时,大学生关注的网络新闻很大一部分是文娱类的新闻,其对于时政、思政类新闻的浏览占比更低。同时,一项对大学生“你一般在上什么课的时候玩手机”的调查显示,48.9%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大学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占13.6%,专业选修课为12.6%,专业必修课仅为5.6%[3]。
将大学生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上课的状态两相比较,不难发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新媒体的效果不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的教育情境之间呈现两张皮、脱节的现象。因此,在新媒体的教育情境中,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做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由“宏大叙事”转向“微化”,充分利用新媒体组织教育内容、充实教育主体、拓展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效果。通过“微化”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做到与传统思政教育相得益彰、相互补充,使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
三、挑战与转向:新媒体环境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新媒體环境作为一种正在形成的新的教育情境,具有语境虚拟性、话语权去中心化、动态交互性、信息丰富性与扩散性、资源共生性、需求个性化等特征。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新媒体情境下传统教育主体的权威性、中心化逐渐被弱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话语权在学校教育者一方,其提供的信息具有权威性、中心集中化的特点;而受教育者则是教育的接受者,缺少话语表达空间。新媒体教育情境的出现打破了教育主体的上述特性,在基于网络的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微信、微博、QQ、论坛等信息渠道上,每一个个体只要能通过话语说服别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主体。信息的发布、扩散也不是一对多的中心化模式,而是人人对人人的去中心化的平等关系。同时,学生是出生、成长在新媒体环境之中的,其强调主体意识、淡化规则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尤为明显。这些都对学校与教育者提出挑战,要求教育主体思索构建平等、有序、可控但居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育关系。同时,教育主体在新媒体的掌握与使用上往往不及学生,这如同现代社会中学生网络遨游而教育者仍刀耕火种,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入不了学生眼、进不了学生心。
2.新媒体情境下教育信息由“单向传播”逐步让位于“互动传播”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模式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互动传播”。传播通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传播层级不再是有量化定义的,而成为泛化的和未定义的。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得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选择弱化,有效性大大降低。信息选择的弱化是由于所有人之间是网状连接,浩瀚的网络信息呈现在个体面前,只有那些热度高、学生喜欢的才会被个体所知觉;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不能在浩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往往可能不会被学生所知觉。一旦信息选择被弱化或漠视,就自然称不上有效性。有效性降低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学生没有获得及时反馈的信息。新媒体环境中动态交互是重要属性,失去了交互也就没有了教学联结。很多高职思政教师、学工队伍即使是专职思政教师,也很少能在课下随时关注学生新媒体的载体动态,并予以及时互动解答、引导,结果自然是效果不佳。二是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敌我不分”,这对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期的高职生来说极易造成观念的冲击与错误观念,加大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应实现主动转向
1.教学理念:实现“教师为本”向“学生为本”的转向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基本是“教师为本”,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活动的组织等均是由教师指挥。新媒体环境中长成的一代,文化“快餐”、思想多元、个性无束是他们的标签。新媒体的多元开放使得高职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不囿于传统;新媒体去中心化的话语传播使得高职生不再聆听某一权威,其话语表达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新媒体丰富的信息呈现方式激发了高职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新媒体空间的虚拟性使得高职生陌生交往的隔阂感不复存在,互相表达交流的意愿急剧提升。基于此,要实现教学理念向“学生为本”转变,使教师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资源提供者、心灵引领者,使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加工者与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2.教学资源:实现从相对封闭到共创共享的开放式转变
传统思政教育资源基本局限于文本教材,新媒体下的教育信息存在于虚拟空间,较小的新媒体产品能够容纳大量的信息,存在的形式有文字、视频、音频、动画等,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发表看法。同时,MOOC、主题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而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使得这些资源可以免费供师生下载学习,这将极大丰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新媒体,高职学生不必循规蹈矩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指定场所或者在特定时间里接受教育,可以随时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通过手机、网络等提取新媒体上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参与交流和讨论,这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使其具有趣味性、直观性[4]。
3.教学模式:实现由单维度向多维度立体教学转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两类:一是以课堂教学形式学习思想政治教材;二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报告会等形式进行思想教育活动。上述教学模式呈现单向传递的特点,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及随着后喻文化社会的到来,一味灌输和说教不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反而会引起接受者的叛逆反应。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多维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实践直播都可以为思政课所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广泛运用文字、图像、声音、论坛等方式,创造出更具艺术性、互动性、形式多样的适应现代高职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5]。建立此种多维度的学习模式后,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管理者,还可能是学习资源的建设者,有助于真正提升教育效果。
四、融入与变革: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高职院校主动面对新的教育情境并做出变革是实现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关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长尾,实现教育过程学生全覆盖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长尾,这里的长尾包括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方式等;只有抓住长尾,才能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全覆盖,才能深度挖掘教育资源并实现教育共赢,融入新的教育情境。
传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在于以单主体知识灌输为主要方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但是反观高职学生的特点,其实其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唯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会引起认同,进而将知识和思想内化到心理认知结构,最终影响其认知。这种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指导的过程即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具有双主体性,不再是单向的教育,正如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所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6]。新媒体环境的特点之一是很强的交互性,师生关系是平等的,通过在虚拟空间中营造自由交流的场景和氛围,鼓励学生自我真诚表达,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开放式话语模式,从而增强学生对思想道德价值观的认同。高职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敞开心扉、平等自由地相互交流,使对话变成“商谈”,共同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未知的新领域,强调学生对事物及其现象真正理解,从而最终达到价值传递与认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作为互联网应用发展的必备要素,不再局限于信息传递,而是与沟通交流、商务交易类应用融合,借助其他应用的用户基础,形成更强大的关系链,从而实现对信息的广泛、快速传播。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新媒体的社交教育功能,创建基于新媒体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平台。学校和教师要基于不同的新媒介类型,主动占领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与阵地,共同构建更具有广泛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重视微信、QQ、微博、校园BBS及有关教学资源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在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手机与互联网的互动,以及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三网融合等形成的新媒体环境下,构建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和纵向载体,通过这些载体和平台的使用,形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打造健康育人环境,积极弘扬主流价值。
(二)“微化思想政治教育”,满足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高职学生获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息是多元而富有个性的,现有的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可以说是没有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造成的。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提供满足长尾需求的服务,只要高职院校能借助新媒体创造足够多的契合学生个性所需的教育服务,这个长尾的教育效应就会突显。微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学生思政工作由关注宏大叙事的思政理论转向细微处的身边关怀与心理感受,将学生的获得感作为衡量标准,具体见图2。
微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发现和挖掘学生自身或身边社会生活世界引起热议的小人物、小现象、小事件、小故事,及时通过新媒体环境推送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实践;以期“带动学生主动关注和反思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道德境界,彰显主体道德实践的魅力、人性的光辉和人生价值的肯定,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命气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7]。
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织要微型化,交互的平台要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要,选取的教育内容要既“微”又“精”,比如微课、微电影等等。同时,微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递要基于“算法分发”的模式。“算法分发”利用数据技术,筛选用户感兴趣的新闻资讯,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的分发效率。比如在各种微平台推送的信息中可以有类似购物网站导购式的热度排行、评价排行等,使学生能更精确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
(三)提升师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营造良好新媒体育人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是通过系统有组织的学习,使师生面对媒介及其信息具备合格的技术使用能力与信息甄别、批判能力。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多集中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未能很好地关注新媒体环境下各类信息的鉴别能力。新媒体的教育情境是固定的,而新媒体的载体是相对的,昨天的新媒体明天就有可能成为传统,因此高职院校要关注新媒体载体发展的趋势与热点,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做好师生媒介素养教育措施:一是将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职课程体系,开展常规教育,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同时更能慧眼识别纷繁复杂的信息。二是将其作为思政教师能力建设的重要指标,使教师能充分运用甚至创造性的运用新媒体技术与载体,将其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懂知识、懂思想,还要懂方法,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教育功能。教师需要熟悉并掌握新媒体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方法,主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及其特征。
同时,新媒体环境下要注意信息的把关。美国传播学奠基人卢因(Kurt Lewin)提出“把关人”理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8]。新媒体环境下虚拟社会环境复杂,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让网络世界的治理成为难题。因此,优化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纯净的、充满正能量的虚拟世界遨游成为当务之急。优化新媒体背景下的虚拟社会环境,需要建立信息审查制度,对海量信息进行过滤筛选,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新媒体信息审查是维护新媒体环境纯净的基础和优化新媒体环境的条件,也是规范新媒体正常运作的一项原则。相关网络监管部门与高职院校信息部门一起,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学习、正确表达、争取交流。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加强法律教育,使学生明确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可为所欲为。
参 考 文 献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P020160812393489128332.pdf.
[3]荣然然.手机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4][6]龚涛,徐建军.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0(11):126-129.
[5]崔焕彩.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2011:22.
[7]季海菊.长尾理论视角下的微德育开发[J].学海,2014(6):210.
[8]汪征.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6):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