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涵和预设判别的逻辑语义标准:困境与对策

2017-04-10 23:49李怀奎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断言蕴涵预设

李怀奎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蕴涵和预设判别的逻辑语义标准:困境与对策

李怀奎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本文在探讨蕴涵和预设概念的基础上,从逻辑语义的视角讨论了蕴涵和预设的区别和各种鉴别方法的长短之处,澄清了这几个问题:(1)蕴涵和预设各有自己的触发机制,很有必要辨别这些触发机制的特点;(2)无论从逻辑还是从语义上看蕴涵和预设都有重叠之处,因此割裂逻辑和语义来区分蕴涵与预设都会产生偏颇;(3)蕴涵和预设的关系复杂,但是掌握好它们的各种语义触发机制和逻辑关系,再辅以各种鉴别方法,还是能够把它们有效区分开来。基于此,本文不提倡把预设并入蕴涵,或者把蕴涵并入预设的做法。

蕴涵;预设;逻辑语义标准

1.0 引言

到目前为止,对于蕴涵和预设的关系有三种观点:二者截然不同(即蕴涵和预设是互斥的),蕴涵包括预设,预设包含蕴涵。多数学者持第一种相对传统的观点(比如Levinson,2001;Peccei,2000;Saeed,2000;Yule,1996等)。逻辑上,他们利用否定检验法来区分蕴涵和预设;语义上,他们认为二者有不同的触发语。预设的触发语相对复杂(见:Levinson,2001:181-185),蕴涵则由词汇间的上下义、整体部分、同义和反义的关系触发。但是逻辑上的否定检验并不完全可靠,这在特殊疑问句的预设与蕴涵方面显露无遗。母句“Who is the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 可以认为预设子句“Someone is the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因为不管母句是真是假,子句都可以成真。也可以认为它们是蕴涵关系,因为它们符合这样的逻辑关系:母句成真,子句一定真;母句为假,子句可真可假。所以Levinson(2001)把它们看成预设的关系,而Peccei(2000)和Yule(1996)则看成是蕴涵关系。

鉴于如此问题,有学者认为应该将预设纳入蕴涵。Wilson & Sperber(1979)将蕴涵分为前景蕴涵和背景蕴涵,预设是背景蕴涵的一种。Smith & Wilson(1983)则提出了广义蕴涵和狭义蕴涵的概念,前者包括预设。国内不少人持类似看法。比如赵勇、施应凤(2011)、刘哲(2001)的强蕴涵与弱蕴涵,文炼(2002)的严格蕴涵和实质蕴涵,其中的弱蕴涵和实质蕴涵都可以涵盖预设。熊学亮(1999:68)建议消解语义预设,把其纳入到蕴涵中。

有少部分人持与上一种观点相反的意见,认为预设可以包括蕴涵。比如陈振宇、钱鹏(2015)就把母句由于上下义关系衍生出的子句看成是预设。

另外国内外有些学者对于蕴涵和预设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国外方面,Gazdar(1979)和Karttunen(1971,1973)的观点大概最为典型。前者认为蕴涵不一定是预设,后者则认为蕴涵就是预设(关于他们观点的片面性,具体见陈振宇、钱鹏(2015)的评述)。国内方面,李兴亚(1989)、石安石(1994)等根据句子的形式(即肯定式与否定式)来判断蕴涵和预设。比如认为“她把桌子擦干净了”蕴含“她擦了桌子”,而“她没把桌子擦干净”则预设“她擦了桌子”。也就是说一个肯定句变为了否定句,它的蕴涵就成了该否定句的预设了。这显然有悖于主流的看法,根据陈平(1996)的观点,在汉语一般的否定句中,状语、补语、宾语如果在否定范围之内,都有可能是否定的焦点,成为否定词语义上的否定对象,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本身则可能保持肯定意义。照此说来,在“她没把桌子擦干净”就应该等于“她擦了桌子,但是擦没干净”,句子的前半部分属于其背景信息,处于否定范围之外,是其预设。也就是说,一个句子的预设不会由于其肯定或否定,其中各成分顺序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句子的蕴涵(或者焦点信息)是可以改变的,说话人会根据不同的意图对话语的不同部分做出强调,所谓的对比焦点就是如此(方梅,1995)。总之,要区分清楚句子的预设和蕴涵,就得给它们下一个相对合理的定义,要考虑到母句的句型和句式(比如肯定句和否定句、疑问句和陈述句、简单句和复合句)和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比如汉语和英语)(周孟战、张永发,2016:45)。

以上评述显示,蕴涵和预设的区分在语言学界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在进一步辨析蕴涵和预设概念的基础上,对区分它们的逻辑语义标准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本文中的“蕴涵”是名词或者形容词,相当于英语的“entailment”。而“蕴含”则是动词,相当于英语的“entail”。第二、不管是蕴涵还是预设,其实就是句子意义的一部分,如此的意义有常规的部分,也有其非常规的部分。比如,“这是小李的父亲”蕴含“这是老李的儿子”,从常规语义看,两个句子是等同的,但是从非常规语义或者语用上看,它们则是明显有区别的。至于“儿子长得像母亲”和“母亲长得像儿子”虽然语义上相互蕴含,但是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后一个句子有悖常规。预设也是如此。“我的车路上爆胎了”常规上预设“我有一辆车”。但是“我的消防车路上爆胎了”常规上还预设“我有一辆消防车”吗?显然不是。至于“他后悔通不过考试”甚至语用上都可能不预设“他不通过考试”。本文所谈的蕴涵和预设都只包括那些常规的部分。

2.0 蕴涵和预设触发机制的厘清

2.1 蕴涵触发机制的进一步说明

语言学界已经形成这样的定论:蕴涵是由于词汇间有上下义、整体部分、同义和反义等语义关系而得以触发产生的。问题是有人在谈到上下义关系时把词汇间凡是相互间有包含的关系都包括进来(Murphy,2012:216-236)。其实语义之间的所属关系有严格的上下义关系、整体部分关系、集体成员关系和狭义的类义关系(见:Saeed,2000:63-71)。严格的上下义关系是词汇之间所代表的概念的属种关系,比如“树-桂花树”、“颜色-红色”。下义词往往可以进一步分裂,“桂花树”包括“金桂”、“银桂”、“四季桂”等。形成上下义关系的两个词具有“B是A”的关系,其中A代表上义词,B代表下义词。

语义间的包含关系中还有整体部分的关系。比如“中国-北京”、“花-花蕊”、“身体-手”,等等。整体部分关系不等同于上下义关系。后者中下义词可以代表上义词,即有“B是A”的格式,而整体部分关系则只有“B属于A”的格式。B代表部分,A代表整体。

还有一种语义关系是集体成员的关系。有两种类型的集体:定数和无定数集体。比如“船队-船只”中的“船队”拥有船只的数量是限定的,是定数集体;“某人-某个人名”中的“某人”除了可以指一个不确定的人,还可以泛指多个人(这就是为什么英语中“someone”有时可以用“they”指代的原因)。所以“某人”可以称为无定数集体。

语义间的包含关系中还有狭义的类义关系。数量(比如“一、二、三……”)、频率(比如“总是、经常、有时……”)、程度(比如“非常、比较、一般……”)、可能性(比如“certain、probable、possible”)、顺序(比如“优秀、优良、合格”、“大、中、小”)、级别(比如“博士、硕士、学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厅级、处级、科级”)等产生的不同数量大小、强度差别和级别差异就属于此类,也叫做有序类义词。这种具有等级差异的语义关系不是上下义关系,因为它们之间没有真正的属种关系。也不是整体部分的关系,不能说“一属于二”、“优良属于优秀”、“硕士属于博士”。

句子间存在上下义、整体部分和集体成员的语义关系都可能产生蕴涵,它们是单向蕴涵(one-way entailment)。由同义和反义关系产生的蕴涵其实是句子间的相互释义,也叫双向蕴涵(two-way entailment)。狭义的类义关系中,表示数量、频率、程度和可能性的语义关系可能产生蕴涵。“我有三本书”一定意味着“我有两本书”。这种蕴涵是单向蕴涵。由级别和顺序产生的类义关系则没有蕴涵关系。“他是教授”不会意味着“他是副教授”。由此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传统把蕴涵关系局限在上下义、整体部分、同义和反义关系中是不全面的。集体成员关系和大部分的狭义类义关系同样也产生蕴涵。又不能说语义之间的包含关系完全等同于句子间的蕴涵关系,一些语义之间有类义关系,但并不产生蕴涵;第二、把蕴涵理解为一个句子对另一个句子的包含是不全面的。由同义和反义关系产生的蕴涵与其母句之间就具有同等地位的释义关系。所以国内有人把“entailment”译为“推衍”或者“衍推”。

2.2 预设触发语及其未尽之处

能够促使句子产生预设的表达叫做预设触发语。对于具体的触发语都有哪些目前并没有一致看法,根据Levinson(2001:181-185),预设触发语包括一些特定的词、词组、分句和句子。预设触发词主要有动词和副词,前者包括事实动词(如regret,aware,realize...)、含义动词(如manage, forget, avoid...)、状态变化动词(如stop, begin, continue...)、重复动词(如return, restore, repeat...)、评价动词(如criticize, accuse, charge(指控)...)等;副词包括那些表示重复的词(如again, anymore, another time)。

词组级别的触发语指那些具有限定性描述的名词短语。最为典型的就是由所有格、定冠词或者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等修饰名词的结构;分句触发语包括时间从句、非限定性的定语从句和虚拟性的条件从句;句子方面的触发语有一般疑问句、带有比较级的简单句。需要指出的是,Levinson(同上)认为强调句中的被强调词也可以引发预设,对此我们认为值得商榷,下面再做详论。

大多数触发语的作用就是激发其相邻位置的信息形成预设。比如“John realized that he was in debt”的预设“John was in debt”是由事实动词“realize”触发的,该预设与其触发语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也有部分预设与其触发语有紧密联系。“John managed to open the door”预设“John tried to open the door”,“He came again”预设“He came before”,其中“try”和“before”的语义信息是分别包含在“manage”和“again”的语义信息之中的。也就是说,触发语在激发预设的同时,还把自己的一部分语义信息加入到预设中。这和蕴涵的产生机制有类似之处。这些论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语义预设研究中涉及的“触发语”需要定义,要明确它仅仅是起到触发的作用,还是触发的同时还把自己本身语义信息加入到预设中。第二、蕴涵和预设的区分存在灰色地带,要甄别它们还需要相当的研究。下面基于前人的研究,从语义和逻辑两方面来论述区别蕴涵与预设的困难与解决办法。

3.0 蕴涵和预设的语义逻辑判别的困境与对策

区别蕴涵和预设还存在诸多困难,这里只提两点。第一方面就是语义判别的标准难以确定。 “蕴含是话语断言部分表达的意义,而预设则是话语非断言部分表达的意义”(石安石,1994:181)。断言就是句子信息的焦点,属于基本的信息。一旦否定该句子,它就会处于否定的范围内。而句子的预设(即非断言信息)属于句子的背景信息,处于否定的范围之外。但是对于什么样的信息是断言,语言学里则没有严格的表述,也没有比较广为接受的判别方法(刘哲,2001:62)。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就是要掌握好蕴涵和预设各自的触发机制及其特征。蕴涵必须由词汇间特定的语义关系产生,预设则由特定的词汇、词组、分句和句子触发产生。这些触发语与其预设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语义联系。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来限定蕴涵和预设的范围:蕴涵是由严格的上下义、整体部分、同义、反义、部分的狭义类义等的语义关系产生;预设由所谓的预设触发词、特定搭配、分句和句子产生。

第二个方面的困难就是逻辑判别的标准有重叠之处。双向蕴涵(即由同义与反义产生的蕴涵)中的母句和蕴涵句具有同真同假关系(即母句为真蕴涵为真,母句为假蕴涵必为假),而单向蕴涵(即由相互包含关系产生的蕴涵)中的母句和蕴涵句则有同真同假或同真不同假的关系(即母句为真蕴涵为真,母句为假蕴涵必为假,或者母句为真蕴涵为真,母句为假蕴涵可或真或假)。而语义预设则是同真不同假(即母句为真预设为真,母句为假预设也为真)。

由此可见,单向蕴涵的逻辑判别和预设的逻辑判别有重叠之处,这就是先前的一些研究对特定句子(比如特殊疑问句和分裂句)的蕴涵句和预设句的看法有分歧的根源。误判者可能对词汇间上下义关系的认识不够清楚,把那些所谓的“虚拟上位”概念也包括进来(见:刘哲, 2001:64)。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明确词汇上下义关系的标准,具体的规定如下:

上义词和下义词要同时具备:

(1)同等词汇化;

(2)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属种关系。

同等词汇化就是上下义词均为独立且有意义的词汇,而且词性要相同。如此就可以消解“stop(doing)-(do)before”、“forget(to do)-ought to(do)”的疑似蕴涵关系。所谓真正的属种关系,是指具有统属性质的上义词要能够衍生出多个下义层级,构成一个相对复杂、级别分明且相互联系的类属系统(王寅,2006:139-150)。因此,一个上义词原则上要统领至少三个或以上的下义种差词。这样就可以消解“manage-try”、“做事-吃饭”、“again-before”之间存在的疑似蕴涵关系。还要厘清集体与成员之间的语义包含关系。如此就可以消解“某人-特定人名”、“某物-特定事物”、“某地-特定地点”、“某时-特定时间”等的疑似预设关系。

4.0 蕴涵和预设鉴别方法的研究述评

最为人所熟知的鉴别方法是否定检验法。之后有Karttunen(1971,1973)关于“含义动词”的预设的“If…then”检验法、熊学亮(1999:64)的义素判别法、石安石(1994)断言信息和非断言信息判断法、句型判断法、重复预设等于啰嗦的判断法,等等。关于否定检验法,我们认为石安石(1994:183-198)的评价较为全面中肯,并赞成他的看法:国内有些研究者对否定检验法的批评根本就是误解。即使否定检验法有瑕疵,它仍然是鉴别常规性蕴涵和预设的有效方法(另见陈振宇、钱鹏(2015)、刘哲(2001))。下面简评目前我们所掌握文献中提到的一些其他的鉴别方法。

(1)“If ... then ...”检验法

Karttunen指出由含义动词产生的预设不能用否定检验法。比如“He managed to stop his car”和“He tried to stop his car”并不一定具有同真不同假的关系。进而提出检验预设“If ... then ...”的鉴别法,前面这两个句子之所以前者预设后者,是因为它们符合“If he managed to stop his car then he tried to stop his car”。但是这一方法并不能有效区分蕴涵和预设。“John gave Mary a bundle of rose as her birthday present”蕴涵“John gave Mary a bundle of flower”也可以纳入“If ... then ...”的格式:“If John gave Mary a bundle of rose as her birthday present then he must give her a bundle of flower”。

(2)义素辨别法

义素法(或者成分分析法,component analysis, CA)可以加深人们对于下义词蕴涵上义词的认识。“I saw a girl impressed me most yesterday”之所以蕴含“I saw a female yesterday”,是因为“girl”包含[+FEMALE]、[-ADULT]、[+HUMAN]等义素,而“female”只包含[+HUMAN]这一义素,“girl”包含的义素比“female”包含的多,所以携带前者的句子就能够蕴含携带“female”的句子。但是这一方法也有问题。“manage”包含[+ATTEMPT]和[+SUCCESS],“try”只包含[+ATTEMPT]。那么“He managed to stop his car”就应该蕴含“He tried to stop his car”,这显然和传统观点相悖。熊学亮(1999:68)的解决办法是取消语义预设这一概念,把它并入到蕴涵中。我们认为有必要说明义素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它主要用于分析上下义词的语义关系。“manage-try”显然不构成上下义关系,因为它们不存在属种关系。所以义素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判别蕴涵和预设。

(3)是否是断言信息的判断法

蕴涵是句子断言部分的信息,预设是句子非断言部分的信息。这样的判断看似简洁明了,但是至于什么是一个句子的断言则见仁见智。如果根据石安石(1994:173)的说法:疑问句中所传达而又不要求回答的那一部分即是预设。比如:“你为什么迟到了?”预设“你迟到了”,因为对前一句的回答是“我迟到了是因为……”;“你是准备坐车还是骑车进城?”(回答:“我准备……进城。”)预设“你准备进城”。根据石安石如此的观点,还根据预设信息是非断言信息,蕴涵信息是断言信息的常识,可以得到:疑问句中不需要回答的信息是非断言信息,有预设的成分,需要回答的是断言信息,有蕴涵成分。

但是这样的观点在分析who、what、when和where疑问句的预设时会出现问题。“谁病了?”的回答是“……生病了”。省略号处可以用张三、李四或者王五替代。可以推衍出句子“有人(或者某人)生病了。”Levinson(2001)认为它应该是预设,石安石(1994:174)在讨论句义的预设时,也认为它是预设。但是在讨论从强调句衍推出的“某人……”,石安石(同上:189)则认为它是该强调句的蕴涵。

出现如此问题是由于在Wh-疑问句的回答中可以独立出现断言信息,也可以是断言信息和背景信息的结合。因此判断Wh-疑问句的预设或蕴涵就会碰到一定的困难。我们认为“someone-who”不存在集体成员的关系。这可以从疑问副词和不定代词“some-”的关系可以看出来。与“when”对应的是“at some time”,因此不能说“when-some time”是集体成员的关系。所以Wh-疑问句不蕴含携带“some-”的句子。因此“谁病了?”预设“有人(或者某人)生病了。”隐性强调句(如“JOHN stole three horses”)和显性强调句(如“It was John who stole three horses”)的情况则不同,“Someone stole three horses”是“JOHN stole three horses”或者“It was John who stole three horses”的蕴涵,因为“someone-John”也存在集体成员的关系。句子的蕴涵会随着其信息焦点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句子的常规预设一般不会随着其信息顺序的改变而改变。比如“John stole three horses”是“JOHN stole three horses”时,它蕴含“Someone stole three horses”;是“John stole THREE horses”时,它蕴含“John stole two horses”;是“John stole THREE HORSES”时,它蕴含“John stole something”。但是不管怎么变,“John stole three horses”总是预设“There exists John”。

(4)重复预设等于啰嗦的判别法

石安石(同上:178)还提供一个鉴别预设信息的方法,那就是如果把一个句子的预设附加在其后,就会显得啰嗦。比如“他的心脏病把他害苦了”预设“他有心脏病”。如果把它们并在一起“他的心脏病把他害苦了,他有心脏病”,就显得啰嗦了。可是这样的方法并不能把预设和蕴涵区分开来。“我昨天看见一位惊为天人的女郎”蕴含“这位女郎是女性”。把二者合并起来说“我昨天看见一位惊为天人的女郎,她是女性”,也照样啰嗦。

另外还有一些说法限于篇幅不再详细评价,比如石安石(1994)和李亚兴(1989)认为肯定句的蕴涵到了否定句就变成了预设的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还有一些人认为“some time-Friday”、“someone-John”可以构成上下义关系,也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也不赞成把它们看成是“虚拟”的上下义关系,这样不利于充分认识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其实,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它们应该是集体与成员的关系。

概言之,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一劳永逸地把蕴涵和预设切分开来。我们需要从语义、逻辑和常识等方面来认识它们。语义上,应该认识到词汇间语义关系的复杂性和对这些关系的把握有一定困难。逻辑上,应该承认否定检验法仍不失为区别蕴涵和预设重要手段,同时还要弄清楚句子的否定的范围,以及对句子的否定是否违背常规。常识上,正如我们在引言中指出的那样,要看蕴涵句和预设句是否符合常规现实。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以上介绍的一些辅助方法来鉴别蕴涵和预设。总之,我们的看法是,还是应该把蕴涵和预设区分开,不能因为概念之间有少量的灰色地带就把它们混合起来。那种把预设并入蕴涵,或把蕴涵并入预设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在学科研究的初期,由于对概念的认识不深入,人们往往用一个比较宽泛的术语去涵盖多个概念或一个概念的多个方面,随着研究的展开和认识的深入,研究者让术语精细化,尽量做到一个术语涵盖一个概念或者该概念的一个方面。把前人已经区分开来的概念混在一起无疑是学科研究的退步。

5.0 结语

本文首先辨析了蕴涵和预设的概念。其次从逻辑语义方面讨论了蕴涵和预设的区别。逻辑上,母句和蕴涵句具有同真同假或者同真不同假的关系,母句和预设句具有同真不同假的关系。因此对蕴涵和预设区别的逻辑标准并不可靠和充分;从语义上看,厘清词汇间的各种语义关系,掌握蕴涵和预设各自的触发机制等,是区分二者的出发点。最后评价了蕴涵和预设各种鉴别方法,发现各个方法均有其局限性,进而指出蕴涵和预设关系的复杂性,需要从逻辑、语义和常识等方面去把握。

[1] Gazdar, G.Pragmatics,Implicature,PresuppositionandLogicalForm[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2] Karttunen, L. Implicative verbs[J].Language, 1971,47(2):340-358.

[3] Karttunen, L. Presuppositions of compound sentences[J].LinguisticInquiry, 1973,4(2):169-193.

[4] Levinson, S. C.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 Murphy, M. L.SemanticRelationsandtheLexicon[M].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12.

[6] Peccei, J. S.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7] Saeed, J. I.Seman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8] Smith, N. & D. Wilson. 现代语言学:乔姆斯基革命的结果(李谷城等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9] Wilson, D. & D. Sperber. Ordered entailment: An alternative to presuppositional theories[A]. In C. -K. Oh & D. A. Dinneen (eds.).SyntaxandSemantics11:Presupposition[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229-324.

[10] Yule, G.Pragmatic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1] 陈平. 英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A]. 李瑞华.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53-288.

[12] 陈振宇,钱鹏. 蕴涵、预设和完备性[J]. 当代语言学,2015,17(1):98-109.

[13] 方梅. 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 中国语文,1995,(4):279-288.

[14] 李兴亚. 现代汉语[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5] 刘哲. 谈蕴涵和预设的区分问题[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3):61-64.

[16] 石安石. 语义研究[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17]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8] 文炼. 蕴涵、预设与句子的理解[J]. 世界汉语教学,2002,(3):5-9.

[19] 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0] 赵勇,施应凤. 从认知参照点视角探讨蕴涵的等级性和语义预设的关系[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4):98-103.

[21] 周孟战,张永发.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指瑕——以“句义的蕴含、预设关系”为例[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30(3):43-36.

RevisitingLogicalandSemanticCriteriatoDistinguishEntailmentandPresupposition

LIHuai-kui

(CollegeofForeignStudies,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Thispaper,basedonthenotionofentailmentandpresupposition,shedslightonthedistinctionbetweenthemandthemeritsanddemeritsofthemethodsdistinguishingthem.Thefollowingissuesaremadeclear.First,entailmentandpresuppositionallhavetheirrespectivetriggeringdevicesanditisnecessarytohaveaninsightintohowsuchdeviceswork.Second,entailmentandpresuppositionoverlapeachotherbothlogicallyandsemantically.Thereforethedistinctionofentailmentandpresuppositioncanbedistortedfromeitherlogicorsemantics.Finally,thoughinsomecasesonemaygetconfusedbetweenentailmentandpresupposition,withthehelpoftheirtriggeringdevicesandlogicalrelationship,onecandistinguishentailmentfrompresupposition.Therefore,wedonotembracesuchphilosophyofintegratingpresuppositionintoentailmentoroppositely,integratingentailmentintopresupposition.

entailment;presupposition;logicalandsemanticcriteria

10.16482/j.sdwy37-1026.2017-06-002

2016-11-09

本文为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广西旅游城市社会用语英汉对照的语用实证研究——以桂林市为例”(课题编号:13BYY001)的阶段性成果。

李怀奎(1973-),男,广西河池人,教授,英语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和外语教学研究。

H03

A

1002-2643(2017)06-0015-07

赵卫)

猜你喜欢
断言蕴涵预设
von Neumann 代数上保持混合三重η-*-积的非线性映射
C3-和C4-临界连通图的结构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模糊蕴涵下三角序和的一般形式
Top Republic of Korea's animal rights group slammed for destroying dogs
我的超级老爸
多重模糊蕴涵与生成模糊蕴涵的新方法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路、圈的Mycielskian图的反魔术标号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