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摘要:兴趣是激发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动力来源。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情,就需要利用一定的策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以提升教学的质量。本文分析了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中职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化学;学习兴趣;兴趣培养
随着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化学教学的目标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一味地追求知识的积累,而是逐渐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个人的成长。因此,为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之以良好的心态与心理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一、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1.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兴趣是认知倾向的表现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事物与化学现象的求知欲,使其产生研究与探索的内在动力,从而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因此,在化学教学时,如果让学生对化学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倾向,那么就能让其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2.能夠突出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是学生针对某一外在事物所表现出的情感与认知上的倾向,这种倾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逐渐固定下来,从而演变成个性方面的一种稳定性的特征。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努力地学习或者探究,从而在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3.能够对学科提高适应性。化学是研究物质本质规律的自然学科,具有微观性与抽象性,很多化学现象的证明都需要借助相关的实验。如果学生缺乏兴趣作为学习的动机,那么他们在实验探究方面就会缺乏基本的主动性,不愿意或者懒于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就无法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学科特点,从而更高效的掌握化学知识。
二、中职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策略
1.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探索问题时无法获得相应的答案,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如果使这种焦虑心理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就是所谓的悬念。因此在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心理与情绪上的变化,并巧妙的抓住这一变化,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使这种求知欲能够转化为稳定的兴趣,以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提升课堂的效果。
例如,在氢气制取的实验中,为了增强探究的深度,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金属例如铁、锌、镁来作为实验的对象,并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猜测哪一种金属能够通过置换反应来获得氢气。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猜到正确的答案,在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较强的疑惑,并且疑惑的情绪会逐渐被放大。当悬念设置完成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实验了,将三种金属元素分别与硫酸反应,并让学生观察相关的化学现象,最终确定锌能够置换出氢气。这时学生又会疑惑,为什么铁和镁的实验不能生成氢气?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及时引进金属活泼性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解除疑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利用了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求知欲,能够促进其化学兴趣的提高。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许多奇妙的化学现象都能通过实验展现出来,学生往往对于这些未知为令人震惊的现象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演示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并激发一定的化学兴趣。
例如,在对金属钠的性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不给出具体的答案,而是通过相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之后根据已有的知识自行总结。例如教师将一小块金属钠切开,并让观察其断面的变化。这时学生就可以根据断面颜色的变化猜测其会与空气中的某物质发生反应,进而联想到氧化反应,最终得出钠在常温下会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结论。
3.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趣味性。传统的化学课堂是沉闷的,学生在被动学习中其积极性受到了压制,不利于化学兴趣提高。因此教师针对传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方法加以优化,利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等新兴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利用活泼的教学语言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有趣案例进行分析,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使枯燥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创设一个和谐、轻松的外在环境。
三、结束语
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提升其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当意识到兴趣对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并分析这些重要性制定有效的兴趣培养策略。通过设置悬念、开展实验教学、转变学习方法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对相关的化学现象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有耐心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