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志强 张启龙 张敬 刘华雷
·调查研究·
社区血糖异常人群分布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分析
耿志强 张启龙 张敬 刘华雷
目的 了解社区不同年龄阶段血糖异常人群分布情况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风险分析。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河北省石家庄市13个社区确定血糖异常人群621例。采用统一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群情况基础资料、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资料。以人群年龄分布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中年组(年龄50~64岁)、青年组(年龄35~49岁)统计不同年龄阶段血糖异常分布概况(发病率)、伴发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病比例,临床疑似与确诊冠心病发病率,临床用药比例、药物依从性、目标控制理想患者比例。结果 入组621例血糖异常患者,男389例,女232例;老年组血糖异常患者368例。其中,空腹血糖受损68例,糖耐量降低75例,2型糖尿病191例,成人晚发自身免疫型糖尿病34例;中年组血糖异常患者187例。其中,空腹血糖受损42例,糖耐量降低79例,2型糖尿病39例,1型糖尿病27例;青年组血糖异常患者66例。其中,空腹血糖受损37例,糖耐量降低19例,2型糖尿病7例,1型糖尿病3例。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与中年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发生率以老年组最高。随着增龄变化,疑似冠心病比例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确诊冠心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组患者服用药物种类<3类分别为(146例、8.08%)、(287例、77.99%)。老年组临床用药比例及药物依从性高于中年组与青年组,但其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比例与指南推荐比较仍较低。结论 血糖异常人群中,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减低以青年组发病率较高,老年组中糖尿病人群比例远远高于其余2组。其中,成人晚发1型糖尿病发病率以中年组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患者伴发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风险增加。青年组中临床用药比例较低,中年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差,3组患者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比例均低于指南推荐标准。
糖尿病;风险因素;疾病控制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以及不合理饮食因素影响,现阶段血糖异常人群发病率逐渐增加。血糖异常分为不同阶段,代表机体糖代谢受损程度。在社区人群中,血糖异常人群分布状态与年龄的关系尚无研究[1,2]。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以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率增加。社区人群健康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各种慢性病危险因素,延缓病情发展。为进一步了解社区不同年龄阶段血糖异常人群分布情况,以及糖代谢异常相关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风险控制情况,课题试展开初步分析。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河北省石家庄市确定血糖异常人群621例。入组标准参考WHO1999年糖尿病分类标准与美国糖尿病学会2003年标准,血糖异常包括:(1)空腹血糖受损(IFG):2h餐后血糖正常,但空腹血糖为6.1~7.0mmol/L;(2)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7.0mmol/L,2h餐后血糖7.8~11.1mmol/L; (3)糖尿病(DM):空腹血糖≥7.0mmol/L,2h餐后血糖≥11.1mmol/L;(4)入组患者具有配合调查能力,自愿配合书面调查;(5)入组患者均为本院辖区直属中心社区健康管理对象,具有既往3年内完整体检及健康管理资料。剔除标准:(1)抑郁症、焦虑症或具有明显精神心理行为问题;(2)拒绝配合调查者;(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4)恶性肿瘤者;(5)严重血液系统疾患者。本研究由医院科研与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3-10)。
1.2 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群情况基础资料、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资料。以人群年龄分布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中年组(年龄50~64岁)、青年组(年龄35~49岁)统计不同年龄阶段血糖异常分布概况(发病率)、伴发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病比例,临床疑似及确诊冠心病发病率,临床用药比例、药物依从性、目标控制理想比例。血脂异常标准:以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低密度脂蛋白(LDL-C)≥3.38mmol/L,或者胆固醇≥5.18mmol/L;高血压诊断标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2010年版)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疑似冠心病诊断:(1)临床具有典型症状与体征;(2)心电图有动态缺血性变化;(3)检验学示心肌酶谱升高以及肌钙蛋白水平异常。冠心病确诊标准以心脏冠脉造影发现冠脉狭窄程度>75%,且临床具有典型症状及体征者。药物依从性以患者遵医嘱用药次数比率>85%以上为准。颈动脉斑块以超声测量颈总动脉膨大处下方1.5cm处内中膜厚度局限性增厚>0.9mm为准。不稳定斑块标准:以高等教育本科教材第五版医学影像诊断学推荐为准,包括易损斑块与混合型斑块。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年龄阶段血糖异常比例 入组621例血糖异常患者,男389例,女232例;老年组血糖异常患者368例。其中,空腹血糖受损68例,糖耐量降低75例,2型糖尿病191例,1型糖尿病34例;中年组血糖异常患者187例。其中,空腹血糖受损42例,糖耐量降低79例,2型糖尿病39例,1型糖尿病27例;青年组血糖异常患者66例。其中,空腹血糖受损37例,糖耐量降低19例,2型糖尿病7例,1型糖尿病3例。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阶段血糖异常比例 例(%)
注:LADA: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糖尿病;T2DM:2型糖尿病
2.2 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比较 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与中年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发生率以老年组最高。随着年龄变化,疑似冠心病比例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确诊冠心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心脑血管疾病与危险因素比较 例(%)
2.3 不同年龄阶段风险控制达标比例 中、老年组患者服用药物种类<3类分别为(146例,78.08%)、(287例,77.99%)。老年组临床用药比例及药物依从性高于中年组与青年组,但其目标理想控制比例仍较低。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阶段风险控制达标比例 例(%)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血糖代谢异常疾患,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资料统计,近三十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呈逐渐增加趋势,随着年龄增加,血糖异常患者发病率逐渐升高[3-5]。2010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将血糖异常不同阶段分为IFG、IGF、T2DM、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等常见分型。IFG、IGF又称为糖尿病前期。针对此期给予强化血糖管理,降低患者糖代谢负荷有助于最大程度保留胰岛细胞功能。不同血糖异常状态,体内胰岛功能受损程度不同。胰岛素释放分泌呈现自身特殊规律,高糖损伤与年龄发展呈现直线平行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胰岛功能出现增龄性功能减退[6,7]。因此,患者在这一阶段,体内糖代谢负荷增加更加剧了患者血糖受损程度。了解不同年龄阶段,血糖异常代谢状态分布规律有助于提示社区人群加强血糖控制重视程度,针对性开展血糖控制措施[8]。课题将社区居民分为3个年龄阶段,研究发现青年组人群中血糖异常以IFG与IGF比率明显升高,而老年组中T2DM发病率明显增加。课题研究提示血糖异常是一个长期缓慢持续发展过程,对于青年人群应该注意血糖筛查与监测。该阶段患者血糖异常主要以早期IFG以及IGF为主要表现,分析原因可能与此阶段患者不合理的饮食及运动习惯有关,该期患者伴发高血脂与高血压发病率也明显增加,与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课题提示对于青年组人群应该加强血糖筛查,加强引导正确的饮食、运动教育,努力降低糖代谢负荷,防治机体代谢异常综合征状态。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是一种特殊的血糖异常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机体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绝对缺乏有关。其临床处理有别于2型糖尿病治疗。课题研究发现中年组中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率高于其他2组,分析原因与中年患者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自身免疫调节代谢异常导致自身胰岛细胞免疫受损有关。研究结果提示对于临床表现不符合T2DM典型症状患者,应该注意胰岛细胞功能测定,加强成人晚发1型糖尿病人群筛查,有针对性采取治疗措施。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加强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冠心病、脑卒中临床发病率。血糖、血脂及血压升高可以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课题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组与中年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发生率以老年组最高。随着增龄变化,疑似冠心病比例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题研究结果再次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是多因素综合长期作用结果所致。血糖异常状态长期持续进展,高糖刺激累积损害心脑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心脑血管临床事件发生率增加。老年组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增加也提示对于血糖异常患者,应该加强颈动脉斑块性质检测,积极筛查危险因素,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既往研究也证实颈动脉软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极易促发血细胞凝集,导致脑血栓形成[9-11]。课题结果中3组间患者确诊冠心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分析可能与入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检查例数较少有关,结果不能代表人群中冠心病发病率差异。
长期血糖的平稳控制有助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评估是有效延缓病情发展的关键。随着年龄增长,患者危险因素的增加,患者需要药物干预种类也逐项增加[12]。课题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组患者服用药物种类明显高于青年组,但其遵照循证依据服用药物种类欠规范。尽管老年组临床用药比例及药物依从性高于中年组与青年组,但其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比例仍较低。分析原因主要与老年患者不科学用药知识有关,部分患者过分忧虑药物毒副作用,实际用药过程中自行删减药物剂量及停用药物种类因素较多,致使患者阶段性控制目标不理想,临床并发症发病率增加。
综上所述,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在社区血糖异常人群中,IFG与IGF以青年组发病率较高,老年组中糖尿病人群比例远远高于其余2组,其中成人晚发1型糖尿病发病率以中年组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患者伴发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风险增高。青年组中临床用药比例较低,中年组用药依从性差。3组患者目标理想值控制比例均低于指南推荐标准。社区是加强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控制的主要社会单元,加强社区人群健康管理是医改目标实现手段[13,14]。课题研究结果有助于医师了解社区血糖异常人群控制现状,分析血糖控制不良原因,提高社区医师改进诊疗措施,帮助社区糖尿病控制目标实现。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156-162.
2 申新林.社区综合干预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769-3763.
3 许樟荣,王玉珍,刘彦君,等.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数目代谢综合征组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对血管病变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250-252.
4 陆昀,沈振海,李红卫,等.生活方式干预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动脉血管早期病变检测指标的影响.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45-49.
5 周健,贾伟平.重视老年糖尿病合并多种代谢异常的管理.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4,13:801-803.
6 张普洪,焦淑芳,周滢,等.北京市2005年18岁以上居民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水平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625-630.
7 张瑶,姚斌.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及药物治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876-878.
8 于平,杜雪平,董建琴,等.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血糖指标变化及慢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2,17:1426-1427.
9 俞捷,赵俊峰.上海市黄浦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现况调查.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52-54.
10 赵辉,冷松,刘颖,等.正常体质指数性肥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研究.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255-258.
11 华思敏,郑秩玲,戴俊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现状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2,15:737-740.
12 孟朝琳,李明子,纪立农.北京市三甲医院2型糖尿病控制现状调查.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267-269.
13 宋幑江,庄康路,张文权.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强化管理两年效果评价.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161-1163.
14 杨竹洁,王稼颖,陈亦如.定期血糖监测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收益分析.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751-1752.
10.3969/j.issn.1002-7386.2017.07.037
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太行医院(耿志强、张启龙、刘华雷);河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张敬)
刘华雷,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太行医院;
E-mail:13833399964@163.com
R
A
1002-7386(2017)07-1082-03
2016-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