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阅读教学“魅力四射”

2017-04-10 04:05薛亚丽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6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阅读习惯学习兴趣

薛亚丽

摘要: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品味和体悟潜藏在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和情趣,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如何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主旨呢?语文教师就要担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关键词:阅读教学;重视诵读;教学艺术;学习兴趣;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4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这深刻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品味和体悟潜藏在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和情趣,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如何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主旨?语文教师就要担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那么,如何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重视诵读教学,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1. 反复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读书之趣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整体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语文教学中必须以“读”为本,“读”领风骚,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书声悦耳。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般采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思考领悟;三读课文、拓展探究三大环节进行阅读教学。初读课文阶段,学生往往不熟悉文本,此时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美读,引领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文本美妙的艺术境界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被文本的艺术魅力所感动,自然由内而外地产生阅读的兴趣。

2. 学贵得法,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兴趣会随着阅读中出现的一个个难题而消逝。为此,教师要别具匠心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1)多种感官配合,提高阅读速度。读书要五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紧迫感,不能随心所欲,注意力分散。(2)粗读与细读结合,博览和精钻相辅。粗读是快速粗略地阅读,只需在阅读中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大意即可;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它的任务是细细品评作者谴词造句的特点,谋篇布局的艺术。粗读是细读的前提,其目的是扩大知识面;细读是粗读的深化,是为了达到阅读目的而进行的细致工作。博学与精钻相辅相成,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重视教学艺术,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绪翩翩

1. 导课引人入胜,富有创意

精彩的课堂必须展现课堂艺术,而成功的课堂由导入开始。上课伊始,教师可采用新颖、简练、精彩的手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在《祝福》一文教学中,笔者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读了《祝福》,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大家能否在对课文的研读中,证实教师的观点呢?学生于是兴趣盎然地沿着“没有春天”这条线索,探索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轨迹,有了自己的发现,理解作者刻意把几个关键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意在巧妙地揭示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2. 教师教学要有个性色彩

我国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现在的教学常采用教研室集体备课,上课时几位教师拿着一模一样的教案走进教室。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案、同样的进度,若按部就班采用同样的教学语言,课堂上必然波澜不惊、死水一潭,学生哪来兴趣可言?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个性化教学语言,具有个性化教学思路,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家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主题,教师教得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学生自然学得思绪翩翩,不同凡响。

三、重视阅读教学的主阵地,使课堂上“议论纷纷”

1. 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不能让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阅读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师生在课堂上要尽量解决问题。现代社会愈来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往,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思考什么问题需要学生合作解决,合作解决这一问题时的小组范围在几个人内比较好?在实际教学中,在解决发散性较强的问题时,可以安排五至六个人为一个小组,在解决竞赛性的问题时,可以把班级分成两个大组。这些都必须在设计中预设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学生的合作交流。

2. 节省课堂时间,不做没有价值的提问

回顾我们的阅读教学,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提问:“这个问题大家懂了没有?”大部分学生会顺口回答:“懂了。”即使没有懂的学生此时也只能保持沉默了。如果我们教师能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还有谁没有弄懂请举手。”或者问学生:“老师哪里没有讲明白?”笔者认为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獲,而不是有问题不敢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减少无效的提问、没有价值的提问,从而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合作探究当中,使课堂呈现真正的“议论纷纷”。

四、立足课内、得益课外,使学生课内课外笔声沙沙

1. 明目标,勤点评,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形成开卷有益、手不释卷的习惯,把课内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加以运用,把课外学到的知识再带回课内消化吸收。中学生一般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定会形成并巩固下来。教师要推荐阅读篇目、提出要求、指导方法、开展活动、评比效果。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佳作(上接第44页)点评,写出故事梗概、内容提要、人物形象简析之类的短文进行写作训练。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愿读书、会读书、勤读书、会写评点、愿写感悟,课下笔声沙沙,练笔不止。

2.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今后不再教”。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通过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才算完成阅读教学的真正使命。语文,语文,“练语习文”。没有笔声沙沙,不能算学好语文。

成功的阅读教学来自于教师的教育智慧。阅读教学能否生动有趣有实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运用教学艺术,开启教学智慧,使语文阅读教学呈现书声琅琅、思绪翩翩、议论纷纷、笔声沙沙的美丽景象,让语文阅读教学变得魅力无穷!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第三中学校 044100)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阅读习惯学习兴趣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