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情感读解

2017-04-10 02:45张哲中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名作康桥

张哲中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必有篇目。很多文章对这首诗歌的情感分析为凝重或惆怅,如《名作欣赏》2003年第10期《仅仅面对作品——以再别康桥为例谈文学作品的读解问题》一文,在分析第一节时说:“他来了,来到这一所他喜爱的学校……他甘愿一个人去承担那愈来愈凝重的离愁。”在分析最后一节时说“好像很潇洒,其实很沉重”;《名作欣赏》2003年第10期《在梦的轻波里依洄》一文在分析最后一节时说:“在淡淡的神形描写中,蕴含了千种愁绪,万般凄楚……此刻,只有告别的感伤,与彩虹般的理想作诀别的沉痛与忧伤。”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12页:“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滕宏江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第29页表达了与此类似的观点:“……自然就可以得出《再别康桥》的主旨——对康桥美好记忆的追溯与忆念,封存与祝福。”通过再三细读文本和相关资料,我发现充溢在这首诗字里行间的是一种“回忆的甜蜜”与“离别的潇洒”,而并非什么“凝重的離愁”和“淡淡的惆怅”。

第一节“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而非题目中的“康桥”,因为“云彩”比“康桥”更诗化,更能激发想象。通过想象,诗人回味自己美妙的记忆。和“云彩”作别,就是和自己的美好记忆告别。前面用了三个“轻轻的”,“是因为他在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这里所写的不是一般的回忆,而是一种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是不适宜的,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回忆的氛围,融入自我陶醉的境界。”诗人《我所知道的康桥》里有这样的文字:

“单独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个条件……康桥我要算有相当交情的……那些清晨,那些黄昏,我一个人发痴似的在康桥!绝对的单独。”

隔了几段他又重复了几次对“单独”的赞美:

“在康河连过一个黄昏也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呵!我那时的蜜甜的单独,甜蜜的闲暇。”

作者在这里“强调的不仅是‘单独,而且是‘甜蜜的单独,正是这种单独的、一个人的、无声的‘甜蜜,才决定了这首诗‘轻轻和‘悄悄的基调。”“这种单独的无声美,不仅是情感,而且是有理性和深度的:‘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的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看不懂《再别康桥》的论者往往忽略了这里的‘单独的美是和‘自由联系在一起的。”

还可以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理解:1920年10月上旬,诗人在伦敦结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诗人和林徽因二人“曾结伴在剑桥漫步”(据张清平《林徽因》)。1921年林徽因随父归国。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到8月归国。这首诗作于当年11月,当为获悉林梁成婚之后。据此,可推断徐志摩此诗当与林漫步剑桥有关。“为什么轻轻、悄悄?就是因为,过去与林漫步剑桥的浪漫回味已经不便公开了,不像他和陆小曼的关系,可以从《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中觉察。而且他和陆小曼已经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以后,结婚了。值得注意的是,徐志摩的这首诗,写得很优雅,很潇洒,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没有一点世俗的失落之感,更不要说痛苦了。这种潇洒正是徐志摩所特有的,他只把过去的美好情感珍贵地保留在记忆里,一个人独享。”

据此,理解诗歌的内容就比较简单了。第四节把“那榆阴下的一潭”比喻成“天上虹”,这“天上虹”就象征着自己美好的记忆,再用“揉碎”这个动词来隐喻他“彩虹似的梦”的幻美与破碎。“沉淀”作为动词,词典上是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和凝聚、积累的意思。根据这两个解释,诗人用这个动词,实际是说在康桥有过的记忆或“梦”就像沉淀了的物质一样留在诗人的记忆深处,太深刻难忘了,所以诗人要向“青草更青处”去追寻。而且这种记忆或“梦”是美好的,充满了诗意的,诗中一系列美好的词语可以为证(杨柳为新娘、清泉为虹等)。这梦美到他要放歌不能自已的程度,但最终诗人没有放歌,也不能歌唱,“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因为,这是属于他一个人“默默回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孙绍振语)的,是不能和任何人共享的秘密。“连夏虫都为他这种秘密的美好的记忆而沉默了,似乎校园里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全他悄悄地回忆自己的秘密。”“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无声胜有声,这种悄悄地独享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无声在诗人看来也是一种“美妙的、幸福的音乐”。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感情应该是一种“回忆的甜蜜”而非“惆怅”或“痛苦”;诗人离别时的心态就应该是一种“离别的潇洒”,而非离愁的“凝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12.

[3]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14.

[4]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国现代散文选(1918-1949)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00-305.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名作康桥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洪耀作品
名作欣赏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