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2017-04-10 01:00苏健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

苏健

摘要:《品德与社会》在小学教学中,属于基础类课程,可引导小学生端正自己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品行,对于小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但是,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使部分任课教师仍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忽略了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佳。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改变思维定式,着重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实现该课程教学初衷。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程 道德情感

一、前言

在常规观念下学校教育一直以理论知识为主,忽略了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培养的重要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恰好具备该功用和价值,可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感意识,从而为小学生的道德培养提供条件。任课教师要采用崭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实现德育目标,为小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该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道德情感可使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更具时效性。首先,道德情感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更加积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小学生在该过程中,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实现思想和心灵的升华。其次,道德情感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自律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纪律性。教师通过该门课程教学,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良好的道德品行,并督促他们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加以践行,实现自我道德行为的调节,加强道德自律。第三,道德情感对学生个人道德行为起促进作用。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取决于其内在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注重道德情感培养,可推动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第四,道德情感能够使小学生实现人格完善。在道德情感的作用下,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端正他们的思想及生活、学习态度,对其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三、《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现状

1.教学方式单一,情感体验不足

当前,很多教师仍以书本内容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授课主要以课本知识的宣读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仅注重理论知识传播,难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情感体验及感悟。道德教育也采用传统讲授模式。因情感是人的主观感受,故而,这种教学方式很难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仅向学生灌输大量道德知识,学生只会注重理论知识掌握,很难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有违道德情感培养初衷,难以使小学生具备较好的思想基础,继而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加以约束。

2.师生双方情感沟通不畅

一方面,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与学生不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从而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不足,并未达到理想的道德情感培养效果,难以真正触发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师资力量缺乏,没有专业的任课教师,多由班主任或语文教师兼任,相对的对于这门课程的课时设置较少,难以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进行情感渲染,无法触发小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3.道德情感培養目标不明确

纵观该门课程教学现状,并未真正达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协调与统一。任课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培养,采用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不注重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及情感动向,不注重对其进行引导,也没有真正实现道德情感熏陶。实际教学中,并未明确道德情感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仅注重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四、《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方法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心理成熟度不足,对外部事物充满了探究和好奇。任课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政治课学习要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氛围,对小学生内心深处的情绪进行激活、带动和渲染,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道德情感培养。例如,教师可采用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对书本理论知识进行具化,使其更加生动、形象,以还原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使学生达到心灵的共鸣。改变传统以灌输和书本理论知识传播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和模式,采用小品、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方法,实现情境再现,使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具体,使学生达到心灵上的共鸣,便于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实现道德情感培养。

2.向学生传递道德情感正能量

相较于其他课程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能否达到良好的道德情感培养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也与任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和个人素养具有很大关系。任课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工作状态,时刻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善于创造、释放、应用情感,以触动小学生的内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以自身的情感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实现道德情感培养目标。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也要加强沟通和交流,融入学生中,聆听小学生的内心想法,加强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认知,对道德情感加以践行。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的,并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教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该门课程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小学生的身心特性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事物。教师要依据这一情况,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度,依据课本内容,组织各类实践活动。经过实践,将书本理论知识内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从而实现道德情感升华,充分发挥该门课程的效用,使其更加生动、具体,引导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4.采用课外实践活动,实现道德情感内化

《品德与社会》既有思想品德教育,又有社会基础知识,综合性强,社会性与实践性兼备。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借助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避免将小学生局限于单一的课堂中,带领小学生借助外部资源,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道德情感渗透,从而对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实践决定情感,二者互为联系,而情感正是由实践转变而来的,它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础。实践活动与情感内化呈现正相关,任课教师要采用该种方式,使学生具备稳定的道德情感。

5.利用各学科情感教育资源,渗透道德情感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为德育情感培养提供了平台,但是,仅依靠该门课程的单一教学,很难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任课教师可将其他学科内容和资源等,用以该门课程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以此为背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例如,《品德与社会》属于人文类学科,而语文学科也有该类性质。教师可择取语文课本中的爱国故事、创新精神等,用以该门课程教学中,使教学素材更加丰富,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情感道德培养基础,强化道德情感,营造良好的道德情感培养氛围,真正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育性和情感性兼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任课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实际学习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认识到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性,依据书本内容,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不断丰富,鼓励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郑亚男.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J].学理论,2013,(11):277-278.

[2]卢成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刍议[J].华夏教师,2015,(02):86-87.

[3]朱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01-102.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