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子化保护尝试

2017-04-09 11:20葛静静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

葛静静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保护及传承伴随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而逐渐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文中以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子化保护作为分析对象,尝试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传播渠道应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化保护

在传统传承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依托人的口碑相传而不断延续生命,但是近些年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后备力量,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及热衷度日渐降低,这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担自然方面因时间流失而造成的耗损,还需要面临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渠道和影响覆盖面日渐狭窄的问题。电子化保护手段的出现,为缓解以上两个问题提供了基本方向。

一、电子化保护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

数字时代新媒介环境下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在实践使用过程中,数字技术在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渠道的同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手段更具有多样性的特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手段和信息技术等各类先进传播手段的辅助下,可逐步尝试完整性、真实性、系统性的传承与发展。此种运作方式相比较文字记录和图片表述形式,可以真实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面貌及魅力,甚至可原汁原味的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产生的历史时空信息和原生态环境。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传统保护手段无法达成的。以曲艺杂技类、传统舞蹈和传统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城为例,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均需要电子保护手段代为展示其创作过程及艺术原貌。

二、电子化保护手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

数字博物馆与虚拟资源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子化保护手段下传承和发展的集中地,在数字博物馆与虚拟资源数据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以静态的方式展览展示珍品和藏品,还可以用视频等模式展示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以及历史演变过程,民间艺人和原材料在历史更迭中的传承和变更方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传播形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虚拟数字博物馆中,其丰富的内容和别具特色的形态可以相对多维、动态、科学、真实的呈现在来访者面前,具有传统博物馆不具备的可复制性和可再次传播性功能。

以汉族彩扎工艺秦氏绢艺的传承和发展为例,秦氏绢艺作为我国绢艺中材料最为考究,难度最大,工艺最为复杂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其传承和发展不仅限于材料本身的传承和发展,还包括艺人、技术、绢艺文化历史等的传承。在电子话保护手段的辅助下,秦氏绢艺可再现当年的制作工艺及情境,可相对轻松的展示出秦氏绢艺从选料,到制作,再到彩绘和出品的整个过程。借助互联网传播快捷的辅助,包含秦氏绢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可以扩大自身的传播范围,继而弥补物质博物馆传播的不足。

三、电子化保护手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反思

1、立足本地文化空间,警惕技术过度依赖惯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必须充分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语境、生存空间等的还原需求。作為人类发展历程的标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代表着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不可否认电子化保护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传承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子化传播过程中也需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子化制作资料是否能立足当地文化空间,而不仅限与为了电子化和传播而电子化。警惕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化传播对电子化技术的过分依赖,以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进入碎片化、片面化的数据文化时代。

2、重视保护文化原生态环境,还原文化语境

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符合其自身需要的生存和发展规律,其起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过往中,植根于社会生活和生存环境中,是环境与人、人与人之间在历经千百年所形成的原生态关系的呈现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话传承和保护,不仅需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族文明和世界文明所带来的影响,还需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蕴含的精神追求和独特魅力,继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及推广过程中,还原其生存所依靠的原生态文化环境,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需的文化衔接,继而设计并制作出具有深层意蕴的影音作品来。

诸如近些年比较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国》、《故宫》等音像作品,就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到了作为传播主力——中青年群体的关注和赞誉,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子化保护的辅助下,得以在数字化时代稳步发展的基础及前提。

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电子化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毋容置疑的作用和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传承中,能否避免强势文化语境被淹没的问题,能否维护弱势文化的生存条件,能否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原汁原味等,应该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化保护下需要密切注意并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传燕,汪全先. 数字化时代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以广西金秀坳瑶黄泥鼓舞为例[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02):10-13.

[2]吴群,况宇翔. 数字化时代下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2):81-84.

[3]郑强. 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40-42.

猜你喜欢
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时代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数字化时代二次文献的应用及开发探究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发展路径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