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豪林 孔令凯
摘要:2016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指导思想明确,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注重语文核心素养考查,既具有良好的选拔功能,又对教学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设题意图;试题分析;答题情况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02-0046-10
2016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坚持“整体保持稳定,局部适当调整,重在能力立意,突出学科特点,弘扬传统文化,联系现实生活”的指导思想。试卷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既具有良好的甄别选拔功能,又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作用。今年的语文试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注重考查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课程标准》推荐名著的考查得到持续关注,文言文阅读课外与课内相沟通,试卷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因素,作文试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真实水平,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更加科学。今年的河北语文试卷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创新。清晰的命题思路,简约的试卷结构,图文并茂的版面设计,規范科学的题干表述,精彩纷呈的亮点试题,明确的教学导向,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2016年的语文试卷可圈可点,是一份质量上乘的试卷。
下面从参考答案、设题意图、试题分析、答题情况等几个方面逐题作具体分析。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又恐琼楼玉宇,____。(苏轼《水调歌头》)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
(4)《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__,__。
[参考答案]
(1)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
(2)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设题意图]考查对古代诗文中名句名篇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
[试题分析]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教科书中古代诗文占有很大的比例,几乎占到课文数量的三分之一。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代诗文数量,第四学段就有50篇首。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省中考试卷中每年都要设计默写名句名篇的试题。2016年适当加大了古代诗文默写的比重,分值比往年有所提高。考查了两首诗词和两篇古文中的句子,与往年相比适当扩大了考试的范围。为激发学生背诵古代诗文的积极性,适当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答题情况]这道题看似容易,但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并不理想,考生失分情况相当严重。造成失分的原因表现在:一是没有背过,空缺不答。或者全部题目空缺不答;二是张冠李戴,答非所问。这里又分两种情况,或错写成要求默写的诗文中的其他句子,或错写成要求默写的诗文之外的句子;三是书写有误,出现错别字。这是造成失分的最主要的原因。考生所写的错别字,五花八门,这一方面是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另一方面是由于不理解所填句子的意思。这道题是基本的得分题,考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1)今天的天气预报 (bo song)完了。
(2)人们载歌载舞,(huandu)新春佳节。
(3)这对双胞胎姊妹,模样( )相似,让人难以辨识。
(4)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给予( )更多的帮助。
[参考答案]
(1)播送(2)欢度(3)muyang(4)jiyu
[设题意图]考查“识字与写字”能力。
[试题分析]这道题既考查了根据注音书写汉字的能力,也考查了正确识读汉字的能力。试题所采用的语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所考查的四个词语都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要求所写的字也都在3500常用字范围之内,不偏不怪。但要完全答对这道题也并非易事,如“bosong”这个词,虽然经常听到,未必能写对;“huandy”这个词,也会有不少人写错;“模样”“给予”出错率也不会很低。这道题的区分度应该是比较好的。这道题的导向作用是很明显的:其一,学习语文不只是在课堂上,要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如“欢度春节”“欢度国庆”经常见到,“huandu”这个词到底该怎样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二,要关注3500个常用字表的学习,不要只是一味学习教科书中出现的词语,尤其是那些生僻的词语。其三,识字与写字的考查,题型可以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千万不要盲目追逐题型。
[答题情况]这道题答题情况也不乐观。不少考生把“播送”写成“播诵”“播颂”,这道小题失分率比较高。少数考生把“欢度”写成“欢渡”,也造成失分。“模样”“给予”拼写错误率也比较高。本题具有很高的区分度。
3.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答案]
(1)把“搭建”改为“提供”(或把“搭建”改为“提供”,在“一个平台”前加“搭建了”。)
(2)把“运用语文”和“学习语文”互换位置。
[设题意图]考查在具体语境中辨识和修改语病的能力。
[试题分析]语病的辨识与修改是一种常考的题型。2016年试题与以往试题不同的是,它提供语境是一个完整的语段,而不是一个句子。这种考查方式在我省的中考试题中还是第一次出现。而且提供的语段与语文学习有关,既谈到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也谈到了语文学习的方法。阅读这个语段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这就突出了语文因素的考查。endprint
这个语段共有四句话,题干中标明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这就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第②句属于搭配不当,“搭建”与“资源”是不能搭配的,把“搭建”改为“提供”就可以了。第③句属于语序不当,先“学习”,然后才谈得上“运用”,这是符合逻辑关系的,因此二者应当交换位置。这两道小题难度适中,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答题情况]这道题答题情况良好,有不少考生得了满分。两道小题相比较,第(1)题失分较多,第(2)题失分较少。造成少数考生失分的原因:一是能够找到病因,但修改意见不正确,如第(1)题答成“删去‘一种资源”“把‘一种资源和‘一个平台换个位置”。二是找不到病因,胡乱修改,如第(1)题答成“把‘你们改为‘我们”,第(2)题答成“把‘社会改为‘现实”;“把‘尽可能去掉”;“把‘整合改为‘综合”;“把‘局限改为‘限制”等等。
4.下面的两枚猴票图样,你喜欢哪一枚?请结合票面内容和链接材料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1980年,黄永玉设计了我国第一枚生肖邮票——猴票。时隔36年,黄永玉再次执笔,为丙申猴年设计了两枚猴票:左邊这枚寓意为“捧桃献瑞”,右边这枚寓意为“合家欢乐”。
[参考答案]
示例一:喜欢左边这枚。票面中,一只猴子一手攀住枝条,一手托着桃子,一条长尾巴缠绕在枝条上,活泼可爱。这枚猴票寓意为“捧桃献瑞”,是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
示例二:喜欢右边这枚。票面中,一只大猴盘腿坐在中间,两手各抱着一只小猴,两只小猴亲吻着大猴。这枚猴票寓意为“合家欢乐”,是对温馨、幸福生活的良好祝愿。
[设题意图]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赏析的能力。
[试题分析]这道题的选材结合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感。两枚猴票,任选其一,要求说明喜欢的理由,增加了试题的可选择性。“链接材料”交待了这两枚猴票的背景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把图画材料和文字材料结合起来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在我省的中考试卷中尚属首次。这道题与往年图画题不同的是,不仅仅考查对图画画面内容的说明能力,还要结合图画的寓意,考查赏析的能力。相比以往的图画试题,在考查的能力层次上有一个大的提升,因而试题的难度也相应地提高了。
[答题情况]考生绝大多数选择右面的那枚猴票,少数考生选择左面的那枚猴票。本题4分,得满分的考生数量不多,大多数考生得2-3分。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说明理由不够充分:有的只描述画面内容,而没有结合寓意。如答成“更喜欢左面这枚,一只胖胖的猴子一手抓着树藤,一手捧着桃子,尾巴绕在树藤上,开心地玩耍。”;有的只结合寓意作答,而没有结合票面内容。如答成“喜欢第二枚,因为‘阖家欢乐表达出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柔、快乐。”;还有的胡乱发挥,超出了票面的寓意。如答成“喜欢第二枚,因为什么事情都比不过与家人在一起重要。”
古代诗歌阅读选取的是《诗经》二首中的《蒹葭》。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这首诗是传统名篇,而且是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共设计了两道题目。
5.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
[参考答案]
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设题意图]考查对诗歌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试题分析]理解词意和句意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这首诗画线的句子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理解这个句子需要理解“伊人”与“一方”的意思。“伊人”就是那个人,也就是主人公所追寻的意中人;“一方”意思是一边。明白乎此,这句诗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这道题难度不高,是基本的得分题。
[答题情况]答题情况良好,但也有部分考生因不理解诗句的确切含义而失分。如答成“所说的美丽佳人,在一个地方”;“美丽的女子,就在那水的中央”;“所谓的心上人,在远方”;“作者心中的佳人,在水面的另一个方向”;“那个温柔的女子,在水中的一块陆地上”;“就自己一个人在很远的地方”等等。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中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参考答案]D
[设题意图]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试题分析]这道题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概括分析的是这首诗开头两句写景的作用;B项分析的是“宛”字的表达效果;C项分析的是写作方法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D项分析的是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从四个选项来看,只有D项中的“绝望情绪”分析是不正确的。从整首诗来看,丝毫看不出主人公表现出来的“绝望情绪”,但却表现了追寻不到的失意惆怅,故该选项是不正确的。这道题能力层级比较高,具有较大的难度。
[答题情况]这道题答题情况良好,绝大多数考生选择正确。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南宋初期人费衮撰写的《梁溪漫志》,记叙的是苏东坡的一则逸事。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⑤。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⑨听之,曰:“异哉,何其(10)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11),见东坡,泣自若(12)。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13),遂举以售诸(14)认。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15)宁(16)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17)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18)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19),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20)迎母还旧第,竞不索(21)其直(22)。endprint
注:①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貫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⑤偿:偿还。⑥卜: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⑨徙倚:走过去斜带着。⑩何其:多么。(11)老妪:老妇。(12)自若:依然如故。(13)不肖:不成材。(14)诸:相当于“之于”。(15)诀别:分别。(16)宁:难道。(17)徐:慢慢地。(18)售:这里是“买”的意思。(19)券:契据。(20)翌日:次日。(21)索:求取。(22)直:通“值”,价钱。
这篇文章故事性比较强,文字不甚艰深,也不需要多少背景知识,属于浅易的文言文。再附上一些注释性的文字,一般学生是能够大致读懂的。共设计了五道题目。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闻妇人哭声极哀 闻:
(2)东坡亦为怆然 怆然: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即:
(4)竞不索其直 竞:
[参考答案]
(1)听到(听见)(2)悲伤(忧伤)的样子(3)立即(马上)(4)竟然
[设题意图]考查对所学常见文言词语的理解与迁移能力。
[试题分析]阅读文言文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常见文言词语,而且能够熟练地迁移运用。这道题所考查的四个文言词语,课本中都出现过。“闻”字,如《口技》中“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燕赵韩魏闻之”。“怆”字,《小石潭记》中有“悄怆幽邃”。“然”是词尾,意思是“……的样子”,如《岳阳楼记》中“满目萧然”。《醉翁亭记》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满井游记》中“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即”字,如《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竟”字,是“竟然”“居然”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是相同的。有了上述这些基础,解答此题是不成问题的。考查材料出自课外,答案在课内可以找到,这是我省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特点。
[答题情况]答题情况良好,不少考生得满分。考生失分的原因是对词语理解不确切。如把“闻”理解成“听”“听说”;把“怆然”理解成“吃惊的样子”“震惊的样子”“害怕的样子”“欣然的样子”“迷茫的样子”“悲惨的样子”“生气的样子”等,这道小题错得最多;把“即”理解成“即使”“于是”等。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参考答案]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设题意图]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能力。
[试题分析]运用给句子断句的形式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能够给画线部分的句子正确断句,需要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其中包括良好的文言语感,以及对句意的理解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断句的依据主要是内容,而不是朗读的停顿。试题要求标出四处停顿,试题的指向更加明确。今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也运用了给句子断句的形式,体现了中考试题与高考试题的衔接性。
[答题情况]这道题答错的考生比较多,答案简直是五花八门,让人意想不到。大多数考生只得1分。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没有理解句子的含义,此外就是把意义停顿与朗读停顿混为一谈。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答:__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答:__
[参考答案]
(1)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悲痛到这种地步。
(2)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
[设题意图]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能力。
[试题分析]通过翻译句子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能力,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第(1)小题,有两个考查点,一个是“何为”,一个是“至是”。“何为”,即“为何”,意思是“为什么”。“何为”这种用法,考试范围规定的20篇文言文中没有出现过,但根据前后文意可以推断出来。“至”是“到”的意思。“是”是代词,在这里是“这种地步”的意思。第(2)小题,有三个考查点,一个是“则”,一个是“以”,一个是“所得者”。“则”是连词,可翻译为“就是”。“以”是介词,可翻译为“用”。“所得者”是个词组,可翻译为“购买的住宅”。
[答题情况]这道题失分严重。其原因:或者是对关键词语翻译不准确,或者是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如第(1)题翻译成“东坡问老妇为什么悲伤”;“东坡问老妇为什么在此悲伤”;“苏轼问老妇有什么悲伤的事”;“东坡问老妇是什么事情让你伤心到现在”。如第(2)题翻译成“东坡花费五百贯钱才得到了它”;“东坡就是那个得到五百贯钱的人”;“苏轼就是那个用五百贯钱买得房子的人”;“苏轼却用五百贯钱买下了这个房子”等等。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
答:__
[参考答案]
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
(答出“东坡还宅”也给3分,意思对即可)
[设题意图]考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叙事的文言短文,记叙了东坡的一则逸事。这道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记叙了东坡的哪件逸事,从选文中可以筛选出关键词语,“以是屋还妪”“竟不索其直”,这是两个最关键的句子。根据这两句话,可以概括出本文叙写的故事为“东坡无偿退还老妇旧第”。只要答出这个意思的,都可以给满分。这道题难度比较大,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答题情况]这道题失分比较多,主要是概括不准确,不能全面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如答成“东坡用五百贯钱买下了老妇人的房子”;“东坡为老妇人买回她的旧屋”;“东坡帮助了一个老妇人”;“东坡为妇人买房”等。还有少数考生不明白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误认为是“邵民瞻”,答成“邵民瞻为东坡买一宅子的过程”。endprint
11.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個情境?
答:__
[参考答案]
示例一:苏轼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
示例二:相与步于中庭。
示例三:夜与怀民步月。
[设题意图]考查联想和概括能力。
[试题分析]这道题把课内外相关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选文中“夜与邵步月”这句话,很自然地就会使人联想到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所记叙的与张怀民在庭院中一起散步的情境。这道题既考查了联想能力,又考查了记忆能力,同时还考查了概括能力。这道题看似简单却考查了多种语文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道题沟通了课内外,命题角度巧妙新颖,是一道不错的题目。
[答题情况]这道题答题情况良好。部分考生失分,原因是答案不符合题干要求,也就是说答案不够确切。如答成“一个人夜里找另一个人去承天寺散步”;“在月光中聊天”;“庭下如积水空明”;“诗人在深夜出来会见朋友”;“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等。
说明文阅读《姓氏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篇社科说明文,内容比较厚重,富有文化内涵。因为姓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会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本文学生读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潜心读两三遍是能够大致读懂的。共设计三道题目。
12.“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这说明了什么?
答:__
[参考答案]
示例一:中国的“姓”,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示例二:母系氏族社会,“姓”代表母系血统。
示例三:母系氏族社会,“姓”是按母系血缘来区分的。
[设题意图]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试题分析]选文举“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的例子,意在说明:“中国的‘姓,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姓代表母系血统。“母系氏族社会,‘姓是按母系血缘来区分的。”只要答出其中的一个方面即可得满分。这道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答案从文段中即可找到,故难度比较小。
[答题情况]这道题得分率比较高,少数考生失分主要是信息筛选不准确,或者是脱离文本作答。如答成“古代女性的地位很高”“说明了古代帝王对母系血统的尊敬”“说明女性的伟大,说明他们感谢女性”。
1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秦晋之好”能够成为婚姻代用词的原因。
答:__
[参考答案]
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秦国姓赢,晋国姓姬,秦晋两国可以世代通婚,因此成语“秦晋之好”成为婚姻的代用词。
[设题意图]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试题分析]“秦晋之好”这个成语之所以能够成为婚姻的代用词,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这个原因从选文中就可以找到。回答这道题需要答出两个要点:一个要点是“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另一个要点是“秦国、晋国‘姓不同,可以世代通婚”。答出一个要点可得1分。这道题富有历史文化内涵,既考查了对成语的理解能力,又考查了筛选信息的能力。这道题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要点要答全。
[答题情况]这道题得分率比较高,少数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遗漏要点,两个要点只答了其中的一个,理由不够充分。如答成“因为秦晋两国可以通婚”“因为秦晋两国可以世代通婚”。
14.选文是如何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姓氏的产生与发展”的?请简要说明。
答:__
[参考答案]
先介绍母系氏族社会姓氏的产生与区别;再介绍夏、商、周三代姓氏功能的新变化;最后介绍大约在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的情况。
[设题意图]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概括能力。
[试题分析]这道题表面上是考查说明顺序,实际上是考查对选文每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第一段内容要抓住“中国姓氏”“产生”“母系氏族社会”“根本区别”这些关键词语,总结为:母系氏族社会姓氏的产生与区别。概括第二段内容要抓住本段的第一句话,这是全段的中心句,从中找出主要的信息,总结为:夏、商、周三代姓氏功能的新变化。概括第三段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大约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可以总结为:大约在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的情况。概括段落内容要抓住中心句或关键词语,语言表达要通顺,语句间的衔接要连贯。这就是本题给我们教学的启示。
[答题情况]这道题失分比较多,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没有从“时间顺序”“姓氏的产生与发展”两个方面作答,只从“时间顺序”一个方面作答。如答成“从远古时期到夏、商、周,再到秦汉时代介绍姓氏的产生与发展的”“先写原始社会,再写夏、商、周三代,最后写秦汉时代,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使文章条理清晰”。
议论文阅读《读网,更要读书》是一篇短论。
读网,更要读书
①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②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③因此,读网,更要读书。
④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⑤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最后一条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个订阅者。为什么这么做?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endprint
⑥我们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时代,时空被网络割裂,“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诚然,从网络获取信息很重要,彻底逃离网络几乎不可能。但是,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出有益的选择。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和无聊视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
本文观点鲜明、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对学生的阅读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共设计了三道题目。
15.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
答:__
[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人们将大量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
内心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设题意图]考查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试题分析]选文第③段提出了中心论点,这个论点的提出是针对“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人们将大量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浮躁不安,难以沉静。”这一社会现象提出来的。这道题没有直接考查选文的中文论点是什么,而是从中心论点提出的方式来设题,这就增加了思维的含量。
[答题情况]这道题失分也不少,其原因是遗漏信息,概括不够全面。如答成“读网已成习惯”“很多人将大量时间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选文是针对读网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读网使人内心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16.从选文内容看,埃森娜为什么要放弃社交媒体?
答:__
[参考答案]
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设题意图]考查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试题分析]埃森娜为什么要放弃社交媒体,选文第⑤段有明确的提示文字:“为什么这么做”,答案可以从其后的文字中得出。注意回答这道题时用找出主要的信息,而不是照搬照抄。
[答题情况]这道题得分率比较高,绝大多数考生得满分。
17.对选文的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參考答案]B
[设题意图]考查把握选文层次结构的能力。
[试题分析]这道题既是考查层次结构,又是考查论证思路。这篇短文共有6个段落,第①②③段提出问题,第④⑤段分析问题,第⑥段解决问题。选文的层次结构是非常清晰的。无论是哪种文体的文章,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是本题给我们教学的启示。
[答题情况]这道题得分率比较高,失分的考生误选c项的比较多,其次是误选D项,少数考生误选A项。
记叙文阅读是从课程标准推荐阅读名著《骆驼祥子》中节选出来的。全书共24章,选文节选的是该书第一章的后半部分,故事相对比较完整。把名著阅读的考查与记叙文的考查结合起来,是2016年试卷的一个突出特点。
18.祥子为什么把买上新车的日子当成自己的生日?
答:
[参考答案]
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进城后没过一次生日;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车是自己的心血,
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
[设题意图]考查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试题分析]祥子把买上新车的日子当成自己的生日,可见他非常看重这个日子。祥子之所以要这么做,理由有三个:一是“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进城后没过一次生日”;二是“人的也是车的,好记”;三是“车是自己的心血,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这个答案在原文中就可以找出,不必另起炉灶。
[答题情况]这道题多数考生得2分,失分的原因是遗漏要点,三个要点只答出其中的两个。少数考生遗漏了两个要点,只答出其中的一个。如答成“因为祥子父母死得早,他忘记了生日是在哪一天”“祥子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就把买新车的日子当成他和车的生日了”“因为祥子凑了三年的钱才买上新车,这车是他的心血,所以他把买上新车的日子当成自己的生日”。还有的考生不是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而是笼统作答,因此而失分。如答成“因为新车对祥子来说很重要”“因为为了买新车而准备了三年,买上新车后祥子太高兴了”。
19.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对加着重号词语进行赏析。)
答:__
(2)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
(加着重号词语表达了祥子怎样的心理?)
答:__
[参考答案]
(1)“整整”突出时间之长,“凑”表明钱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准确地表现了祥子这一百块钱来之不易。
(2)“哆嗦”“几乎要哭出来”,既表现出祥子对买到新车的激动欣喜,又表现了三年来拉车攒钱的辛酸。
[设题意图]考查对选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能力。
[试题分析]这道题设置了两道小题,从不同角度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第(1)小题考查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第(2)小题考查加着重号词语对心理描写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道题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
[答题情况]这道题总的来说得分情况良好,相比较而言,第(1)小题答题情况好于第(2)小题。第(1)小题大部分得2分,少部分考生失分,主要原因是没有扣住加着重号的词语,笼统作答。如答成“写出了祥子的贫穷,生活的艰辛和买车的不易”“经历了三年凑足了一百块,体现了当时祥子的勤奋和不怕吃苦的精神”。第(2)小题大多数考生得1分,其原因是只答出了“激动欣喜”,而遗漏了“拉车攒钱的辛酸”,因此被扣了1分。endprint
20.从选文第⑤段内容看,祥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__
[参考答案]
有理想,有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设题意图]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试题分析]试题要求从选文第⑤段内容把握祥子的形象,这就大大缩小了阅读的范围,试题的难度相对也降低了。祥子希望购买更多的车辆,自己开车场子,说明祥子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他的希望更大了,说明祥子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从这段文字来看祥子是一个有理想、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解答这个问题,要紧扣选文内容,从选文中寻找答案。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答题情况]有不少考生得了满分;部分考生失分,其原因是没有扣住文本内容,乱贴标签,堆砌答案。如答成“祥子是一个朴实厚道的人”“祥子是一个忠厚、朴实、会过日子的人”“祥子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祥子是一个勤劳、能干、诚实的人”“祥子是一个老实、善良、忠厚、能干的人”。
21.结合全书内容,说说祥子的“希望”是怎样一步步落空的。
答:__
[参考答案]
祥子用三年时间攒钱购买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走了;他辛辛苦苦积攒下来准备再买车的钱,又被孙侦探敲诈去了;后来,为虎妞办丧事,被迫卖掉了虎妞为他买的车子。
[设题意图]考查对《骆驼祥子》整本书的阅读情况。
[试题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每学年讀两到三部名著”,而且推荐了10部名著的阅读书目。《骆驼祥子》就是其中的一部。这道题的考查就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如果学生原原本本阅读过这本书,回答这个问题就会感到很容易;如果没有阅读过这本书,回答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回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确祥子的“希望”是什么,然后再说明他的“希望”是怎样一步步落空的,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的衔接连贯。
[答题情况]这道题不少考生得了满分,有些考生失分原因:一是没有阅读过原著,对故事情节不清楚,无从作答;二是对故事情节记忆不准,顺序颠倒。如答成“第一次,祥子买车的钱被敲诈;第二次,祥子的车又被大兵给抢去;第三次,虎妞难产而死,把车卖掉,安葬虎妞。当他经历过三次打击,他真的绝望了。”;三是回答不全面,故事情节有遗漏。如答成“好不容易买了车,却被大兵拉走了;后来攒钱又买了一辆车,却因虎妞难产而死,不得不卖车葬妻。一系列的挫折让祥子的希望一步步落空。”;四是笼统作答,没有扣住具体情节。如答成“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一次一次失去了自己的黄包车,使祥子的希望一步步落空。”
第三部分是作文试题,只有一道题目,分值50分。
22.作文。
请以“不可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设题意图]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试题分析]2016年的作文试题采用了传统的话题作文的形式,要求以“不可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考生人人有话可说,没有审题障碍,便于考生迅速入题作文。
2016年的作文试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便于考生抒发真情实感,有创意地进行表达,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出考生的书面表达水平。试题提供的话题是从反向立意的,与2015年我省中考作文的命题思路是一致的,可以有效地避免宿构套写甚至抄袭现象的发生。
2016年的作文试题,没有文体的限制,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成议论文,还可以写成书信体的文章,这就为擅长不同文体的考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于考生写出高水平的作文。
[答题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审题不认真,把话题当成题目,这样的考生不在少数;二是题目雷同现象严重,如“中考不可怕”“困难不可怕”“失败不可怕”“挫折不可怕”这些题目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三是立意肤浅,缺乏深度;四是选材陈旧,缺乏新意;五是语文基本功差,书写不工整、字体难看的问题比较严重。
[责任编辑 韩四清]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