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华
摘要: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其成绩的好坏也成了当前学校和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指标。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要求过硬语文基础,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要,为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终极目标,打造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成为了当下小学教育者关注的热点。笔者在文中也做出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主动性
G623.2
目前整个小学教学的理念和模式都呈现一种较为畸形的状态。小学语文课堂也是如此,教师忽视了学生该阶段的年龄特征,急于求成地完成教学安排,在课堂上采用了直接灌输式的单向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丝毫选择性地接受教师所教的内容,更没有创新和发现的学习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热情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越来越缓慢,注意力不集中,扰乱课堂的行为多发。这就是教师不恰当的教学策略导致课堂有效性低下的结果。下面笔者将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实际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正式的教学之前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不但与将要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而且具有儿童趣味因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例如,教师在教授小学一年级上册基本音节时,可以利用实际生活與知识的关联性和相似性来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教师要教授“m、f、l、h、n”这几个声母,在正式进入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卡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这些实际物品:一扇拱形的大门(n),两扇并排在一起的拱门(m),收好的长柄雨伞(f),神话中孙悟空的金箍棒(l),一把椅子(h)。在教学卡片展示完毕之后,学生对这些物品都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学生会揣摩今天要学习的知识究竟是什么呢?由此看出,这种情境创设的方法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其浓厚的求知欲。在者,该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学习这些声母之后的形象记忆也大有帮助。教师还可以利用讲故事或者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创设情境,。例如,教师在讲授课文《小猴子下山》时,可以通过一个与该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故事来进行导入,即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两个故事中的猴子和小猫都是因为做事不专一造成了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教师在讲完《小猫钓鱼》的故事之后可以增加这样一段衔接语:“小猫是不是很傻呀?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个和小猫犯了同样错误的小猴子的故事。”这样,教师的新课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二、趣味教学活动,营造学习氛围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总是盯住教案内容,课堂教学乏味。教师因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表现也过于呆板,极少组织教学活动或者游戏。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许多教师思考是否可以适当改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生动化、灵活化。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可以组织各种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课堂的活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要锻炼学生语文表达的能力,讲故事表演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胆量。具体的活动方式如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大约三至四人,教师准备几个纸条,上面分别写着几个不同的故事名,各小组选出代表抓阄,合作表演纸条上的故事,最后学生和教师进行评比,选出最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某小组抽中的故事为《狼来了》,小组内部进行分工,一个学生负责表演放羊的孩子,一个学生负责扮演狼,其余组员扮演村民,在熟悉故事之后,表演就可以在讲台上进行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探究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的语文生活,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的主动性空前高涨,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的效率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交流互动,双向反馈
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居于课堂的核心地位,教师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控制者,而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压力之下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的气氛总是十分紧张,教师忙于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同时唯恐跟不上教师的步伐,一味地埋头学习抄写笔记。学生在这种强压之下,虽然投入到学习中来,但是没有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激发出来,学生一旦离开教师的压迫和督促就会马上放弃学习。因此教师要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提问交流。有交流才会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共享,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的交流都有其重要的教学意义。最为常见的,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自然地展开与学生间的探讨。比如某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明白时间的珍贵,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问题率先与学生沟通:“同学们,你们早上几点钟起床?你有赖床的坏习惯吗?你们如何规划自己一天的时间呢?”教师可以先分享自己的答案,接着鼓励学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有效的语文课堂也少不了交流互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向教师提问,而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时不时需要提问学生,依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而做出教学策略的微调整。更重要的是,交流能够催生新的知识和想法,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挑战质疑书本已有观点,极大程度的培养了学生创造和探索性的思维。例如,教师在完成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教学之后进入交流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小灰兔最后还要问山羊伯伯要白菜,而小白兔却自己有白菜可以送给山羊伯伯呢?”教师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总结性,如果学生可以正确回答就说明该课文已经完全掌握。当然,小学生思维不可捉摸,学生可能答非所问:“因为天气好,小白兔的萝卜长得快,收获也多。”对于这样的反馈,教师不能急于否定,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总结。
三、结语
总之,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要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和趣味。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非依赖内在动机,发自内心地想学习知识。而是更多的依赖趣味教学和奖励等外在因素的激励。因此,教师必须掌握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以上是笔者个人对打造小学有效课堂的三点建议,更具体的策略需要小学语文教育者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制定,笔者不再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段庆祥.有效教学理论无效实施的理论归因——兼论我国教法理论与实
践的惰性[ J ].教育探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