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传馨
松树文化的探寻
文/陈传馨
松树属松科松属,不仅包括红松、油松、白皮松,还包括樟子松、黑松、马尾松。在南方普遍以马尾松为主,马尾松叶呈针状,3针或5针一束,形似马尾,故称为马尾松。
松树分布广,生长快,树干挺直,树冠雄伟,能耐寒耐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高,寿命长。因此它既是主要的用材树种,也是荒山绿化的首选——国土安全的忠诚卫士。通过与松树的长期触摸和厮守中,给我留下多元的文化印记。
松木耐水耐腐,是制作船只的好材料。《诗经·国风》中:“淇水悠悠,松楫松舟”,可见居住在淇河的人们,已能利用松木制造舟船,用于交通。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曾在闽江设厂造船;唐朝天宝年间在泉州建造海船。陈列在泉州博物馆的“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古沉船以及郑和七下西洋的宝船,其龙骨就用马尾松制作的,充分展示了我国工匠的聪明才智。“陆上千年杉,水下万年松”,意思是杉树放在通风处可千年不腐,松木浸在水中可万年不烂。福建土楼建在稻田、淤泥地等软土基上,墙体不开裂、不倒塌,是客家人应用松木作基础材料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用松木垫墙基的好方法。
中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中有两项与松树有关。松木造纸,代代相传,福建南平纸厂生产的新闻纸,享誉国内外。墨是用松木燃烧留下的松烟制成的。曹植在诗中说:“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干”,道出了在汉代已出现用松烟作原料制墨。到了唐代,制墨手工业得到发展,有专管制墨的墨务官,可见墨对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松树所结的果实,称松籽。其松脆酥化,是人们特喜欢吃的小食品。松籽还可入馔,清宫御膳中的“八宝豆腐”原料之一,即是松籽。苏州“采芝斋”的粽子糖以松籽作原料,香味独特,慈禧太后、苏曼殊、丰子恺等人都嗜好这种糖。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曾用粽子糖招待贵宾。松花粉可做汤、制馅、蒸饼、酿酒等。松花粉与蜂蜜调匀制成的松花饼,味香清甘,能养颜益寿。松针和松枝常做烹饪的佐料或燃料。慈禧太后吃的蒸鸡熏鸭,是用松柏的枝叶覆盖其上烹制的。武夷山的正山小种,也是采用松针烘焙,因此该红茶有一种松香之味。
松树不但经济价值高,且有“如障、如屏、如绣画、似幢、似盖、似旌旗”的形象,可美化庭院、绿化道路、装饰园林等。福州的鼓山、泉州的清源山、南平的武夷山、连城的冠豸山、永安的桃源洞和福清的灵石山,皆松柏成片,绿树成荫。一批古松更是游客观赏的好风景,如冠豸山的送客松、屏南岭下乡葛畲村的“鹿角松”,该树胸径1.6m,树高25.8m,树龄200余年。树干离地1.5米处一分为三,从远处看,三根树干形似鹿角,昂首向上,当地群众形象称为“鹿角松”。还有连城莒溪镇的织女松,光泽司前乡的龙爪松,惠安闽王后妃故乡的锦田迎客松,光泽銮凤乡、永泰方广岩景区、漳平双洋镇等马尾松古树群。
松树还广被人们用做地名。例如福建的松溪,甘肃的松坪,四川的松番、松岗,安徽的松岗集,贵州的松桃,黑龙江、吉林、上海的松江,辽宁的松岭、松岭门、松岭子,湖北的松木坪、松子关、松滋县,北京的松树沟、松树台,陕西榆林的松树峁、神木的松树洼,赤峰的城子乡在金元时期以盛产松木闻名,历史上曾称为松州。
松树傲然挺拔深具民族精神。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松树已不仅仅是树,而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一种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的象征。《礼记》曰:“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松树的精神和品格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从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到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从《沙家浜》的“要学做泰山顶上一青松”到现代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永远挺立在山巅”。松树的精神已深深地渗透到的中华儿女的心灵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象征。
我与松树有不解之缘。曾于1958年在福建林校任教初期,响应全省大力发展“林产化工”号召,带领8位学生赴漳州南靖县赤坑伐木场,在县林业局的支持下,因陋就简,利用松针、松皮、松根生产多种林化产品,并于1959年写成《马尾松综合利用》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发行。时逢国庆十周年,还被福建日报列入建国十周年“新书介绍”专栏刊登。距今已有58年,我不忘初心,为自己能留下颂松笔迹,常有感思。
(作者单位:福建生态工程学校)
责任编辑/谢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