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甫智
[摘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知识的趣味现象导入新课,设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物理实验,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用身边物理实例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纠错等都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物理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有意注意;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65-02
物理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它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我们身边的许多现象都跟物理知识紧密联系。如今,物理学的触角已经伸向诸多领域,并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就,我们很难用传统的眼光去界定物理学。有国外专家曾经说过:“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只要在物理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实现了教学目标——用社会积累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物理知识。如果一些重要的物理知识在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鲜有运用,很快就会被遗忘殆尽,那么这样的教学也就是无效的。因此,在课堂中要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趣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最基本的、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它对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平时的日常生活大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这为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教师若能利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过的人文景观、趣味经历等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亢奋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并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因此在备课时要有意挖掘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的趣味因素,找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联的、容易理解的生活实例导人新课,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学习《声学》时,让学生用手摸喉咙感受声带振动发声引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以平时的梳妆打扮照镜子引入平面镜的教学;在讲《摩擦起电》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冬天,天气干燥,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经常随梳子飘起来”。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而且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教学创造情感条件。
二、设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的掌握必须建立在日常的观察、推理、实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学生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心理的自我体验过程。体验往往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对自己生活经验的一种升华。教师必须注重生活经验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的影响,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经常接触的一些学习工具、生活用品进行实验,比如用铅笔和手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玩具弓箭头的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拍篮球探究“能的转化”,用搓手发热探究“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对手背吹气、呵气来体验“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等等。此类实验往往比运用实验室中的器材做实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打破砂锅问到底”,培养他们不探出个究竟誓不休的韧劲。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让学生熟悉新的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也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三、运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来突破教学难点
“生活处处皆物理”,因此,教学中可运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突破教学难点。一些较难理解的物理概念、原理,教师虽然分析得很透彻了,但大多数学生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应用中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生搬硬套或表述时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的毛病。教师若能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分化知识难点,把教学难点逐一突破,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掌握。例如“电压”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在学习电压时,可这样提问学生:“楼层较高的居民要用自来水,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罗列出许多答案,其中有学生回答“要有足够的水压”,我马上指出“同样的道理电路中要有电流必须有电压”,引导学生得出“电压是使电路两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这就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教学的难点知识。又如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我用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坐在教室里的课椅和家里的软沙发上,你们觉得是坐椅子舒服,还是坐沙发舒服?接着再拿出一个塑料袋,装满书,让一位学生试提,第一次把手提部位弄得很细,第二次在手提的部位缠上毛巾,弄宽一些,然后让他告诉全班同学他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压力大小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会学生有意识地利用生活常识分化知识难点,让他们从密密麻麻的文字迷宫迈向现实生活,跨出封闭枯燥的教室,这样更容易突破教学难点。
四、用身边物理实例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能使学生深切体会物理学科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中结合声和光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百米赛跑时,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后才开始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为什么不正确?”学生会知道其中原因是光速比声速快。学完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成功地解释身边的现象,例如“美丽的风景在水面成的像为什么都是倒立的?”“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为什么是斜的?”学生掌握电功和电功率的关系后,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尝试利用电能表测量一些家用电器的电功率。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来学习物理知识,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无定法,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五、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纠错
生活中碰到的一些物理现象,多数人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容易形成一些与正确的物理规律相悖的判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实验研究的方式重现一些学生觉得似是而非的物理现象来否定他们的主观判断,并让他们做好“错题笔记”,让他们从正误对比中辨明是非,提高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准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
例如,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认识电功率》的教学中,我把教科书中的“活动2”改为分别用“220 V 100W”“220 V 15 W”的白炽灯泡以串联和并联的方式同时接在家庭电路中,实验前让学生猜测两种接法中灯的亮度情况。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只见过白炽灯并联的情況,他们的答案都是“100 W灯泡更亮”,可灯泡串联的结果却出乎他们的意料。教师此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他们急于找到答案的迫切心理,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在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下,有的学生受到实验的启发,大胆设想“利用串联分压”解决路灯经常烧坏的问题,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区分出“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让学生不仅认识到凭经验判断得出的结论是不具有普遍性的,它丧失了科学的严谨性,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创新,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激活物理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并较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使物理课堂教学更有“实效”,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