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触发点术在旋前圆肌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2017-04-04 06:34夏焱志费正国单国法薛文强刘正丽李玉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21期
关键词:敏感点筋膜针刺

夏焱志, 费正国, 单国法, 薛文强, 刘正丽, 李玉珍

(1. 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医院, 江苏 苏州, 215100; 2.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人民医院, 江苏 盐城, 224400)

针刺触发点术在旋前圆肌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夏焱志1, 费正国2, 单国法2, 薛文强2, 刘正丽2, 李玉珍2

(1. 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医院, 江苏 苏州, 215100; 2.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人民医院, 江苏 盐城, 224400)

触发点; 干针; 注射疗法; 旋前圆肌综合征; 临床疗效

旋前圆肌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肘窝处经过时受到挤压而产生的神经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好发于强有力前臂旋转工作者,患者通常感觉到前臂近端疼痛,有时向桡侧3个手指放射,感觉减退或消失。旋前圆肌有压痛、变硬或肥大,拇长屈肌、食指及中指的指深屈肌、拇指对掌肌表现无力,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休息。本研究采用触发点针刺破坏术疗法对患者进行了治疗,获取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旋前圆肌综合征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8~72岁,病程2周~2.5年。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A、B共2组,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纳入患者均于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局部临床表现诊断,但应与碗管综合征相鉴别; 电生理检查显示前臂运动神经从旋前圆肌的两个头开始传导速度减慢,肌电图检查可显示拇长屈肌有去神经征象; 其他影像学检查未见其它异常。本次研究排除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患者; 有手术适应证患者; 对治疗方法有抵触心理或不同意者。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止痛药物进行常规治疗,但是疗效欠佳。在经过患者同意后A组采用局部封闭治疗,在旋前圆肌压痛最明显区注射曲安奈德和罗哌卡因混合液,每周1次, 3~5次为1个疗程。B组患者在旋前圆肌上找触发点,用细针行触发点针刺破坏术。1次/4 d, 3~5次为1个疗程。患者取侧坐位,患侧掌心朝上,首先在旋前圆肌上找敏感点,敏感点多位于旋前圆肌肌腹,敏感点确定后以左手为押点,固定敏感点,右手用1.5寸针灸针在敏感点处进针,针尖与皮肤成90°, 当针尖抵达敏感点时,患者即出现“肌肉跳动”、酸胀或沿上肢放射感后留置2~5 min。

1.3 评价标准

① 治疗效果判断标准: 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治疗效果判断,治愈: 临床症状或体征完全消失,病灶部位功能恢复正常; 显效: 临床症状或体征明显消失,病灶部位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 临床症状或体征略有减轻,病灶部位功能少部分恢复,仍然遗留部分症状对患者造成影响; 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或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 VAS评分[4]: VAS评分是中国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种疼痛评估标准,采用一条长约10 cm的游动标尺,按照0~10进行分级, 0代表无痛, 10则代表人类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评定过程中利用无刻度面向患者,让患者在标尺上表示疼痛程度相对应的位置,医师根据刻度记录疼痛评分。③ 复发率: 均在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第1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并记录病例观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对比方法采用χ2检验,使用百分比表示; 计量资料组间对比方法采用t检验,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A组患者治愈6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 B组分别为8例、7例、4例、1例、95%。B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分别为(5.84±1.50)分、(2.20±1.35)分; B组分别为(5.73±1.52)分、(1.52±1.15)分。2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有改善,但是B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A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均在3个月内回访。A组、B组3个月复发分别为8例、3例。B组复发复发率为15%, 明显低于A组的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5]认为,旋前圆肌综合征是由于强有力前臂旋转工作者导致的疾病,长期反复的循环载荷和应力集中或超限载荷,使旋前圆肌筋膜和肌肉因损伤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厚、肿胀、痉挛等变化。目前,如患者自觉症状轻微、无神经损伤的表现,通常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6],但并不能够保持远期效果,往往在治疗后会导致疾病的复发[7]。肌筋膜触发点是骨骼肌内结节处大量高度异常的敏感小点,并在此处可以触摸到一条紧绷的肌带,触发点分为活化和隐性2种,活化触发点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局部或远处牵涉性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易疲劳和失眠等症状,隐性触发点在无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无明显表现,但是在创伤、疲劳、免疫力降低、营养物质缺乏、人体姿势长期失衡等因素刺激隐性触发点时,可以转化为活化触发点[8-9]。对触发点进行针刺破坏术可以利用外物刺激加速人体局部的血液循环,进而将病灶部位的缺血缺氧情况进行改善,同时也能够减少神经的递质释放,缓解患者的局部痉挛现象,形成良性的循环[10-11]。

国外针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有很多运动学、康复学、现代医学、解剖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而在中医理论中的研究[12-13]认为患者触发点疼痛属于“痹症”的范畴。本研究发现,利用肌筋膜针刺术进行治疗的患者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封闭治疗组,虽然短时间采用封闭疗法进行治疗能够起到迅速镇痛的效果,但是封闭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疼痛并不是逐步降低,而是对患者迅速镇痛后逐步疼痛恢复,对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另外,为探讨肌筋膜针刺疗法效果进行了愈后回访,回访结果显示,触发点针刺疗法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极低,约为封闭疗法的1/3, 故从长远影响上针刺疗法更具备优势。因此,触发点针刺破坏术能够从根本上缓解人体不健康的力学状态或者不健康体质,利用人体自我调节来进行“自愈”,有效地缓解复发情况,适宜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

[1] 赖伟强. 手法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34)47-48.

[2] 刘鹏程, 宫旭, 孙汝涛, 等. 旋前圆肌综合征的治疗[J]. 吉林医学2011(10)121-12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9-31.

[4] 徐文斌, 熊俊龙, 戴文俊, 等. 范炳华教授诊治前斜角肌综合征经验[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9): 2160-2162.

[5] 徐文斌, 熊俊龙, 戴文俊, 等. 范炳华教授诊治前斜角肌综合征经验[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9): 2160-2162.

[6] 王利群, 孙磊. 胸廓出口综合征[M].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 121-123.

[7] 苏彩霞, 林枫, 江钟立. 温针灸治疗颈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11): 1102-1105.

[8] 刘琳, 黄强民, 汤莉.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46): 7520-7527.

[9] Chiarotto A, Clijsen R, Fernandez-De-Las-Penas C,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in Spinal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hysiotherapy, 2015, 101(2): 316-337.

[10] Wang G, Gao Q, Li J, et al. Impact of Needle Diameter on Long-Term Dry Needling Treatment of Chronic Lumbar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2016, 95(7): 483-494.

[11] 刘琳, 黄强民, 彭金凤, 等. 干针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3): 269-275.

[12] Bron C, De G A, Dommerholt J, et al. Treatment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houlder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BMC Medicine, 2011, 9(1): 8-11.

[13] Bron C, Dommerholt J D. Etiology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J]. Current Pain and Headache Reports, 2012, 16(5): 439-441.

2017-05-25

费正国

R 338.6

A

1672-2353(2017)21-098-02

10.7619/jcmp.201721034

猜你喜欢
敏感点筋膜针刺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NURBS插补中相邻敏感点区域速度轨迹规划研究
-等度连续点及-敏感点
跨文化沟通敏感点管理刍议
地铁冷却塔消声处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