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清, 何梦灵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言语交际中冗余语语用分析
——以访谈节目《大王小王》为例
刘传清, 何梦灵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表达者常常会违背语法或语义的规范,在语句中插入一些与前后语言单位既没有结构关系,也没有语义联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在书面修辞学中被当作语病,称为冗余语或冗赘语。随着近年来电视访谈节目的红火,日常口语交际被搬上银屏,让我们得以更直观地了解语言的口语性特征并对其进行研究。通过电视访谈节目会话分析,我们发现,冗余语已经成为口语表达不可或缺的语用手段。无论是话题的发起、话轮的转承还是话语的终结,冗余语都起着核心语言成分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湖北卫视午间档访谈节目《大王小王》76期的对话语料进行了搜集整理,从中整理出一千多条冗余语,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考察及语用分析。
言语交际; 冗余语; 语用分析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首次将美国数学家香农(C.E.Shannon)的冗余信息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领域,他认为冗余反映了语言的可预测度,并且人类50%的话语都是冗余信息。我国学者钱冠连[1]、徐盛恒[2]、蔡艳玲[3]、何星[4]等也将其应用到语言文字领域,从翻译、语用修辞等方面对语言冗余现象进行了研究。人们在言语交流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者思维的延宕、话题的转换、临时补充信息的需要,表达者常常会违背语法或语义的规范,在语句中插入一些与前后语言单位既没有结构关系,也没有语义联系的词语,这些从语句中剔除也不会影响语句理解的词语,作为多余的语言成分在书面修辞学中被当作语病,称为冗余或冗赘。因其结构由词、短语或小句构成,本文称之为冗余语。日常言语交际中,冗余语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近年来电视访谈节目的红火,日常口语交际被搬上银屏,让我们得以更直观地了解语言的口语性特征,而冗余语则是其中一个典型。通过电视访谈节目会话分析,我们发现,冗余语已经成为口语表达不可或缺的语用手段。无论是话题的发起、话轮的转承还是话语的终结,冗余语都起着核心语言成分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日常口语语料搜集不具有封闭性,本文对湖北卫视午间档访谈节目《大王小王》的对话语料进行了搜集整理,选择2014年10月2日至到12月31日为期三个月的76期节目语料进行了文本转写,收集会话语料80多万字,从中整理出冗余语1925条,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考察及语用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这个”和“那个”有指示和称代的意义,常常用于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表“近指”和“远指”,或用于表示“任指”意义。但在日常口语表达中,我们发现这两个词的使用频率在快速增加,脱离了其原有的句法成分和语法意义,转化成了语句中的冗余成分,只在表达中起到一定的语用作用,成为说话人思维和表达的一种缓冲和调整方式。其基本形态如下:
通过语料统计我们发现,在对话交流中“这/那个”常常插入句中,句法上这种结构比较常见。而“这个”和“那个”的指称意义基本消失,可以随时剔除,对语句的结构和意义不产生影响,甚至会使得语句结构更完整,语义更流畅。
①【罗先生】当时我这个——犯了问题以后的话呢,她也去了我的单位,去了我的单位,请了我们单位的领导。(20141201)
②【小王】这么一圈,本来呢说实话,我们就想采访一两个人,可是一采我就收不住了,为什么,我觉得他们每个人都有故事,而且突然我对您这个——心生敬意。(20141205)
③【苏晓琳】他要找一个属老鼠的,我属老鼠的,所以吧,他那个——就看着我属老鼠他才找我的。(20141208)
④【小王】他知道你那个——出了车祸,这个腿不能动吗?(20141215)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和“那个”指代含义基本脱落,常常伴随有一定程度的停顿和拖沓,只在语句中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但由于“这个”和“那个”原有语义所指代的距离远近有别,作为冗余语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个”所揭示的内容一般比较直接和正向,但“那个”所转接的内容相对较委婉和隐晦。
言语交流是双方甚至多方的,由于话轮不停地转换,言语表达具有较强的即时性和任意性。说话人在回忆现场和描述事由时,常常出现话到嘴边现象(Tip of Tongue),就是一种提取记忆失败的现象,表现为记忆已经逼近被完全回忆,却无法转化成为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为了顺利调取语言材料,说话人常常会用“这(那)个”作为缓冲,留出时间引出话语。例如:
⑤【大王】这个——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来着?(20141103)
⑥【小王】这个——你一上来我就开心了,因为刚才有点沉重啊(20141219)
⑦【小王】那个——结婚多长时间了?(20141219)
“这/那个”出现在句首,也常常是在话轮转换的结点上,或是以此实现话题的转换,或是实现说话人的转换。以此保持话语的主动权,同时也是为了调整语序,维持自己的话语地位。如:
⑨【小王】平时你们谁更淘气?
【姐姐】(指弟弟)他
【弟弟】我(姐弟争执)
【小王】这个——谁记忆力更好?
【弟弟】我。(20141203)
⑩【刘媛媛】我那时候怎么那么矫情啊(全场笑了)
【大王】那个——你后来得知这个男孩意识到你在暗恋他了吗
【刘媛媛】知道吧。(20141210)
例⑨中因为主持人采访的对象是小朋友,当两个孩子发生争执,主持人用“这个”作为缓冲,用转换话题的方式,拿回了话语掌控权。例⑩中主持人在嘉宾对自己过往的回忆后,延展话题转折到下一个话题上,在一定程度上有拉回话题的意味。
“对”、“好”是言语交际中的常用应答词,是话语接受者对表达者内容的一种肯定性反馈。但在日常口语对话中,随着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加,原有的肯定语义弱化,逐步转变为冗余语,在言语交际中更多地实现了语用价值。例如:
①【爸爸】……我说你,那你就休息一下吧。完了以后就去参加那个《亚太国际钢管舞比赛》……
【大王】对,接飞机下来以后,你没有鼓励他一下啊?您肯定是说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爸爸】对,是不错。(全场笑)(20141209)
②【小王】你刚刚看到她的时候,你难过吗?心疼吗?
【瑞红】没有难过,但是心疼。对。(20141218)
③【女士】我就加他的微信了,我一看照片是一个人,对,加了他的微信以后呢,我又叫我一个朋友打过去核实,是一个人。(20141211)
以上例①中,分别是主持人和嘉宾在句首用了“对”字,如果去除完全不影响语句的结构和语义。但“对1”认可语义明显弱化,主持人并没有顺应嘉宾话语提问,她承接的是自己将要陈述的话。“对”只是话语转折点,其目的只是为了掌控话语权。例②③中“对”单独出现在句尾或句中,完全失去了其应答的语境和语义,是更典型的冗余语。“对”独立成句,表达的不是对对方的肯定和认同,更像是表达者对于自己阐述的看法的内在认同,是表达者对自我的反馈。值得关注的是,这类用法在当今的言语表达中越来越普遍。
“好”是言语交流中的一个高频词,常常单独用于句首,其应答义比“对”更显性化。例如:
④【大王】好,这个——《琵琶行》我知道很多句,但是我背不全。
【庄严】说一句。
【小王】好,说一句。(20141203)
⑤【小王】给你吓死了是吗?好,别着急,后面的还更神奇呢
【小王】来来来,后面的先生,好,您写一下。别让那小姑娘看到哈
【小王】好,别说,大家都别说话。(20141203)
例④对话中两处“好”都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应答互动。例⑤“好”的应答义基本消失,“好”意味着上一个话题结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衔接话语能够顺利进行。
可见,“对”、“好”在会话中除了原有的应答功能,越来越多地承担起缓冲、衔接、转折等语用功能。
“就是、就是说(也就是说)”作为语句中的插入语成分,不与句中其他成分构成结构关系,只与语句有一定的意义关联,在语句中常用来表示解释说明性的话语。在口语表达中它们出现的位置非常灵活,可以是句首也可以是句中,也可以插入词语中间。其结构的独立性以及位置的灵活性,使其在运用过程中自由度增强,使用频率增大,多数情况下成为语言表达的冗余语。例如:
①【小王】在那个时候,大家可能对你的就是包括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选秀的节目啊,就是对你的各种的身份啊,大家都在猜。(20141204)
②【周钧】嗯,对的。我小时候学过杂技。
【大王】哦,学过杂技。
【小王】就是我特别想知道,很多人就是在那个钢管的顶端做了很多动作,其实对于你们来说,到顶端并不难对不对?(20141209)
③【李高峰】我媳妇儿不让我干了,我就回去了,就是,我租那个地方,我守护一条二道沟河嘛。(20141205)
例①中的两个“就是”都是接在“你的”后面,其后面的成分有一定的插入语性质,“就是”在此更多地表现为旨在补充修正自己的话语。单从语法的角度来说,第一个“就是”的语句就是一个病句,第二个“就是”是解释性的插入语,如果剔除“就是”,并没有影响言语表达及句子结构。例②中,当大王与嘉宾对话展开不顺利时,小王用“就是”接过话语权,以保证对话的流畅性。语言表达过程中,当表达者出现语言提取阻碍,如果不使用话语来调整和修正就会有碍于语言的传达。例③“就是”出现在两个句子中间,从语法和语义上来看,都与前后语句没有关联,属于典型的冗余语,它的出现仅仅是嘉宾用于调整语序,填补思维的空白,维持自己的话语权的一个语用手段。
“就是说(也就是说)”作为典型的插入语,常常用在语句后面对前述内容进行详细补充和修正。多数情况发生在说话人为让听话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陈述的观点,而在其后追加补充信息。“追加”是表达者有意识地对语言信息进行调节、控制、补充、加工的言语行为。例如:
④【女儿】我觉得两个没有可能的话,就是说,如果他们两个不能打开心扉,我觉得他们两个还是分开,然后各找一个各的,我才安心。(20141201)
有时为了会话的顺利进行,听话者会帮助说话者解释信息。如:
⑤【姥姥】……就是这样,哎呀,旁边的有些人说的,那你还有三个人,比这个,三个孩子比这个还可怜,他说的是这三个父母都死了…
^【小王】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三个孩子是一家人啊?(20141003)
以上两例中“就是说(也就是说)”为典型插入语,这类成分是语句表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实际口语表达中,“就是说(也就是说)”常常失去其应有的补充说明意义,语义上与语句没有任何关联,成为语言表达多余的成分。如:
⑥【大王】啊,你不是在你们学校就是说那种人人尽知的演说家?
【周钧】妈妈都不管的,妈妈就是说,就看着他,“好,爸爸做得对”。是这样的。(20141209)
⑦【周炜】不是,我觉得你用词不准确。后来,接下来,就是说第二年人家这个徐小凡老师当年就找的我。你来演一个角色吧,才有了后来的《真情三十秒》。
【大王】哦,当时你顶的认真,演的也好,也就是说,等正式演出的时候,没你什么事,每一个人都有同情心,记住一个叫周炜的人了。(20141002)
例⑥用“就是说”强调重点在“妈妈”,引起听话者的关注。例⑦或是为了对某些表述作即时的更正,整理不规则表达,使之更完整流畅,或是补充有遗漏的地方使之更周密、排除语境干扰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尽管从形式上看属于插入语,但其与前后语句语义上都没有关联,剔除这些成分对表达信息不构成任何影响。
“然后”是顺承连词,通常用于顺承复句后一分句的句首,衔接前后分句,使其形成顺承关联。在本论文统计的1925条冗余语中,“然后”一词的使用率高居榜首。有学者从话语标记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如马国彦[5]、刘利曼[6]等。刘利曼在其《话语标记语“然后”的语用功能探析》中对“然后”的语用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然后”的本来意义虚化,“构成了只具有程序性意义的话语标记语,主要起着话题转换、话题延续的话语组织功能以及询问信息和继续/连贯话语的言语行为功能”。
可见,“然后”一词在口语表达中的高频出现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其语用功能的嬗变已获得大家的共识。而从语句和信息输出的角度来解读,多数“然后”都毋庸置疑地归属于冗余语。例如:
①【叶子】因为真的是妈妈就是从小把我一手带大,然后没有靠过谁,然后从来就是,小时候我也真是特别的皮,然后别人都说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然后我妈妈真是把我当儿子一样穷养……(20141217)
②【关晓彤】嗯…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有时候紧张感也可能是因为跟周围人的环境不一样,因为这个组的环境氛围就是那种像个家一样,然后跟张嘉译叔叔也特别好合作,就是特亲切,然后吃饭什么的,尤其是一回到我们这个家的时候,当时就觉得他们那个就是做的特别真,每个抽屉里居然还真的有起酒瓶子你知道吗,我觉得这个太牛了。然后我觉得特别像家,然后这个环境,然后这个氛围,然后…(20141124)
例①嘉宾在陈述自己童年长达四百多字的单向表达中,使用了十五个“然后”连接话语。在日常口语表达中,这样的现象极其常见。“然后”不再作为简单的连词衔接分句,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其意义早已脱离了词语的承接作用,成为表达中的冗余成分。
在对《大王小王》对话语料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除了以上几类使用频率较高的冗余语,还有“不、不是,你知道吗(吧)”等等。由于不具有普遍性,本文不一一进行分析。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说,这些冗余语既与前后语言成分结构无关,也无意义关联,在信息解码的过程中常常会造成接收者对语句理解的延宕或误解,以致影响语言表达的流畅度和信息的有效传达,因而在书面语言表达中,常常作为语病现象与“累赘”、“无用”、“拖沓”等同起来。但从实际口语交际的需要来看,无论对于信息传递的表达者还是信息接收的聆听者来说,冗余语都具有特定的语用价值和意义。
其一,冗余语具有极强的缓解作用。口语交流是诉诸听觉的,是靠声音传递信息,而声音稍纵即逝。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有声语言负载着信息接收者未知的或预料不到的信息。话语信息负载量越大,接受者需要付出的理解努力就越大。冗余语的运用则能疏解信息密度,从而缓解信息的“冲击力”,减少听话者的心理压力。对于语言表达者来说,口语交流是一种即兴的言语行为,要求内部语言即时转变为外部有声语言。口语交流具有动态性、互动性、随意性等特征,表达者在言语表达过程中,可能遭遇语言信息提取不足,话轮转换导致话题更换,或对话语境产生变化等情况,最终影响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冗余语可以有效缓解表达者的紧张状态,使其更从容完成核心信息的顺利传递。
其二,冗余语具有一定的交际认同作用。口语表达的随意性使得冗余语的使用成为日常口语交流的普遍性行为,而人与人之间的习俗性的行为和词汇,是建构同一种语言的群体交际性的基础。所以,冗余语的普遍性存在反映了语言使用群体的接受与认同,这份认同是对人和人之间的既存关系的维护和加强,是群体顺利达成交际的保障。口语表达如果追求精警的、规范的、具有修辞美感的语言信息,会使接受者感到与以往的经验不相符,产生感情上的疏远态度,从而增加传播的难度。
可以说,口语交流中,如果语言过于精炼,缺乏必要的冗余语,达不到交际目的,有时甚至会造成失误。当然,如果冗余语过多,话语拖沓、冗长乏味,也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妨碍交流的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学会恰当地控制冗余语的使用,保证成功的交际。
[1] 钱冠连.语言冗余信息的容忍度[J].现代外语,1989(3).
[2] 徐盛恒.语言的冗余性[J].现代外语,1984(1).
[3] 蔡艳玲.谈语言的冗余现象及功能[J].河南社会科学,2005(5).
[4] 何 星.冗余信息与语言理解[J].外语研究,2000(4).
[5] 马国彦.话语标记与口头禅——以“然后”和“但是”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6] 刘利曼.话语标记语“然后”的语用功能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4).
2017-09-10
刘传清,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何梦灵,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6.025
H 030
A
1672-6219(2017)06-0109-04
[责任编辑:杨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