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洋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习近平党性修养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柳 洋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习近平的党性修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新补充、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党性修养思想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他从1969年到梁家河大队插队任基层党支部书记开始,在不同地方、不同岗位扎实历练的智慧结晶和实践总结。在这一思想发展历程中,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抱有为民情怀、把扭转作风作为着力点,把“制度治党”思路贯穿始终,是其突出特色。
习近平; 党性修养; 发展历程; 特征
1.萌芽期:基层工作阶段(1969—1985)
1969年,出生于革命家庭的习近平孤身前往陕北农村下乡插队。七年的摸爬滚打、甘苦与共,不仅使他与梁家河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对农村、农民和脚下的热土有了更真切的了解和体会。任大队书记期间,习近平“卯足劲扎根干”,带领乡亲们修淤地坝,搞试验田,使粮食增产60%;创建陕西省首个沼气池,为乡亲们解决照明供热难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习近平立志为民做事的理想信念正是产生于梁家河时期,并成为他一生的志向和追求。可以说,梁家河的七年,是习近平投入党的事业的开端,为习近平思考党的建设以及将来更好地服务群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82年3月,习近平调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真正开启了“独当一面”的政治生涯。在两年多的基层工作期间,习近平从正定的实际出发,针对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作风不纯和组织不纯的现状,边实践、边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1983年12月,在他的主持下,正定县委出台了《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旨在从6个方面转变正定干部的衙门作风,内容包括:“抓大事、谋大势”、“注重工作实效”、“搞好‘一班人’团结”等。《六项规定》传承了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精髓,为党员干部加强作风修养树立了风向标。随后,习近平在全县兴起务实之风,要求党员干部在“四查四树”活动中自觉锤炼优良作风。
强抓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养,这是习近平在正定时期突出抓好的另一项工作。他指出:“共产党员是有鲜明立场的,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要鲜明,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要明朗。”[1]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正定县委严肃处理了态度恶劣、屡教不改的错误典型,并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党员干部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针对党内部分人宗旨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的现象,习近平强调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先锋模范作用的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清除一个‘左’字,克服一个‘怕’字,解决一个‘软’字,树立一个‘敢’字,提倡一个‘创’字。”[1]14
这一时期习近平关于党性修养的思想虽未成型,但其诸如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从作风建设入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思考,都具有前瞻性,并在其后的从政生涯中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2.初步形成期:地方工作阶段(1985—2007)
正定时期,由于职位的限制,习近平对于党建的思考大多立足于解决基层存在的具体突出问题,宏观把握相对较少。1985年6月,习近平从基层调任地方,先后在福建、浙江、上海等地任职。随着时代的发展,岗位的变化,习近平思考的有关党建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这一时期习近平关于党性修养的思想初步成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思想理论学习,着力提升党员素质。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期正值世纪之交,多种社会思潮并起,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针对党内部分人思想涣散、信念动摇的状况,习近平提出必须改变过去“念念报纸”、“读读文件”等表面化的学习方式,在“深”字和“严”字上下功夫,使理论学习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在习近平的带领下,宁德地委先后出台并不断完善理论学习的相关制度。包括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广共产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会记录卡制度等,切实保证党员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完成理论学习任务。在浙江,习近平提出理论学习的“四真”原则,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按照“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的方针,切实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上下功夫,增强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的能力[2]395。同时,习近平还依据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的治学三境界,提出了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三种境界。他指出,理论学习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和魄力,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勤恳刻苦和努力钻研,最后还需在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学用结合,有所顿悟。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提出“四真”原则,是习近平针对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懈怠导致理想信念滑坡的现状提出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第二,细节入手抓作风,惩防并举反腐败。
主政宁德期间,习近平看到了腐败对于党的集体的巨大危害,深刻认识到“从严治党、为政清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始终是我党的生命线”[3]9。因此,他要求党员干部扛起廉政建设的大旗,成为廉洁自律的标杆。习近平提出共产党员必须过好“两关”,即“自我关”、“人情关”;算好“三笔账”,即“利益账”、“法纪账”和“良心账”。在习近平的主持下,宁德地委先后出台了干部廉洁自律的“12条规定”、“5条补充规定”,并大力推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等。在浙江,习近平带领浙江省委把2007年确定为全省的“作风建设年”,提出着力抓好包括“大兴学习之风”、“改进工作作风”、“改进和规范公务接待”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力求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作风修养。同时,习近平依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反腐倡廉十六字方针,结合浙江省实际,探索出一条惩防并举的反腐新路子。他强调,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等,是牢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的关键举措。此外,他还要求党员干部慎独慎微,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并带头向全省人民做出了六条廉政的承诺。
第三,为民务实立心中,“马上就办”转作风。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习近平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员干部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3]14。主政福州期间,习近平提出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在他的带领下,市区领导曾两天接待逾700位来访群众,当场拍板、限期解决200个问题[4]。短短一年,“马上就办”成为了福州的流行语,成为领导干部的行动指南。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马上就办”,从人民的需要出发“马上就办”,这是党性的核心和最高准则,也是习近平为自己和党员干部树立的重要标杆。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撰写了232篇短评,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其中,就党员干部如何走群众路线的直接论述多达13篇,从为人、为政、为官等方面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引导。首先,习近平反复强调,党员干部必须持有“情为民所系”的群众观,唯有饱含对群众的真切情感,才能激发为民谋事的动力。其次,习近平告诫党员干部务必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要树立权力就是服务的意识,使权力能真正为民所用。最后,习近平强调党员干部树政绩的根本途径是为人民谋利益,这也是党员干部走群众路线的落脚点。
3.成熟期:中央工作阶段(2007年以来)
2007年10月,习近平从地方来到中央,开始分管党的建设工作。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习近平依据党校所承担的立党、兴党、强党的使命,对于“怎样管党、如何从严治党”、“怎样培养党员干部、培养怎样的党员干部”等问题作了高屋建瓴的回答。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升任党的总书记。在任期间,习近平从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和“中国梦”的高度,回答了新时期党性修养抓什么、怎么抓以及达到什么目的等重要问题。这一时期,习近平党性修养思想全面成熟,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如何补足精神之“钙”,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是习近平党性修养思想的首要问题。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5]72在习近平看来,相较于身体缺钙易患软骨病,一个人若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同样会导致精神“缺钙”、消极颓废。因此,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6]413。党员干部唯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练就钢筋铁骨,抵御名与利的诱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了进一步拧紧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准则》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来抓,要求党员干部在学习和实干中补足精神之“钙”,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第二,在习近平看来,增强理论、道德和法律修养是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纵观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的系列讲话,以理论学习为主题的讲话多达六次。在这期间,习近平从思想建党的高度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并详细回答了“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对于领导干部提升理论素养给予了方向性的指导。习近平强调,“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7],提升道德修养是党员干部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树立六种意识,即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他还特别注重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提倡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使党员干部要在学习焦裕禄精神中汲取道德力量,增强党性原则。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6]146,要求各级党组织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党员干部的重要条件。
第三,习近平把守纪律、讲规矩看作是党员干部必须牢记的带电“高压线”。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8]347。在习近平看来,党章是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要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学习贯彻党章是入党“第一课”,也是终身“必修课”。习近平要求各级组织“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9],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为落实这一任务,党中央于2016年2月全面部署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就如何学习、践行党章做出了明确要求。此外,习近平着重强调,严明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是党员干部不可逾越的底线、不能触碰的红线,他要求党员干部遵守“五个必须”原则,即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从而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四,习近平以反腐倡廉为突破口,将扭转作风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着力点。
在习近平看来,作风问题本质上就是党性问题,党员干部的作风往往能照鉴人品,考量党性。2011年3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围绕“抓落实”做了专题讲话,讲话就党员干部扭转作风作了重要指示。他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将工作“做细、做具体、做扎实”。此外,习近平还特别注重党员干部文风的转变。他针对党政机关文件、党政干部讲话中存在的“长”、“空”、“假”的突出问题,提出“短”、“实”、“新”的三字要求。以改进文风促进党风转变,这是习近平提升党员干部作风修养的重要突破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落实“八项规定”为切入点,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进作风为突破口,上行下效,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不断加强自我修炼、自我约束和自我塑造,巩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并且针对作风问题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指出作风扭转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常抓不懈、善始善终。
1.始终抱有“为民”情怀
从基层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40余年的从政生涯,习近平始终抱有一种浓浓的“为民”情怀。在陕北农村插队期间,习近平与群众生活在一起、奋斗在一起。七年的时间里,他与当地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也对农村、农民和黄土地有了更真切的了解和感悟。任正定县委书记时期,习近平要求县四大机关“以每年三分之一时间深入基层”,结交基层朋友,开拓“基层视野”。他自己亦身体力行,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的每一个村,与当地百姓拉家常、问寒暖,不讲排场、没有架子,收获了珍贵的干群情谊。任宁德地委书记时期,习近平指出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3]14。他要求党员干部“眼睛向下看”、“身体向下潜”,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调任福州后,习近平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这八个字要求自己、教育党员干部。短短一年内,“马上就办”就成为了福州的流行语。在浙江,习近平就党员干部如何走群众路线在《之江新语》上发表短评13篇,从为人、为政、为官等方面强调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在全党范围内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进一步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在习近平看来,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加强党性修养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标准,这是习近平党性修养思想的重点。
2.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是习近平党性修养思想一以贯之的基础和重点。宁德时期,习近平提出了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十个必须”原则。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浙江,习近平对理想信念作了自己的阐释,即“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员既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又要有为今天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2]462。
党的十七大以来,习近平作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一系列讲话中论述了理想信念问题。2009年3月30日,在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2010年9月1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就“树立正确世界观,坚定崇高理想信念”作了专门论述,强调一个政党若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因为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的全局高度,在不同场合、多次论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问题,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72。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就“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什么共产党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共产党人应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的问题作了全方位的系统阐发,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观,构成习近平党性修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这是习近平党性修养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色。
3.把扭转作风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着力点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是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在习近平看来,作风问题本质上就是党性问题,党员干部的作风往往能照鉴人品,考量党性。早在80年代初任县委书记开始,习近平就把作风建设作为抓党建的突破口,主持出台了《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六项规定》传承了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精髓,也成为后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纪律的《八项规定》的前身。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习近平抓作风建设三十年如一日,体现了高度的政治定力。在福州,习近平把“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八个字深深刻进福州人民的心里。在浙江,习近平从细节入手抓作风,创设“作风建设年”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依据不同情况,围绕作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习近平看来,作风建设要从领导干部抓起。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反对“四风”,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紧紧抓在手上,把提升党员干部作风修养摆在突出位置。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努力下,人民群众对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殷切期盼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可见,把扭转作风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着力点,这是习近平党性修养思想的重要特点。
4.高度重视用制度、纪律和规矩来加强党性修养
在强调党员干部自我修炼的同时,习近平也十分重视从“制度治党”的高度对党员干部加以约束和监督。早在正定时期,习近平就主持出台了《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从“抓大事、谋大势”、“注重工作实效”等六个方面规范党员干部的作风。在宁德,习近平先后主持出台了干部廉洁自律的“12条规定”、“5条补充规定”,推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等,为党员干部提升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提供制度约束。浙江期间,习近平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通过制定落实党内监督十大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制度治党”的概念。随后,习近平进一步拓展了制度治党的内涵,把守纪律讲规矩纳入党内法规范畴,强调守纪律、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8]347。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习近平对于加强党性修养作出了一系列新论断。首先,习近平强调,“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习近平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要求全党认真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使党章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不断锤炼党性。他还着重强调,严明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是党员干部不可逾越的底线、不能触碰的红线。可见,用制度约束来加强党性修养,贯穿于习近平党性修养思想发展进程始终,并且不断强化。
综上所述,习近平的党性修养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出发,立足于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在对各个层级抓党建的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之上形成的。这一思想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性修养抓什么、怎么抓以及达到什么目的的重要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新补充、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背景下,习近平的党性修养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党建新征程构建了夯实根基,为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提供了保障。
[1] 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
[2]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4] 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N].学习时报,2017-07-28.
[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3.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
[8]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9]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
2017-09-07
柳 洋,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6.007
D 602
A
1672-6219(2017)06-0029-05
[责任编辑:赵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