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半高山地区脱贫路径探索
——以宜昌市点军区落步埫村为例

2017-04-03 01:49刘明君高圣男
关键词:高山精准

刘明君, 高圣男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精准扶贫视域下半高山地区脱贫路径探索
——以宜昌市点军区落步埫村为例

刘明君, 高圣男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乡村贫困治理是打通落实脱贫攻坚行动的“最后一公里”。然而受地理位置、历史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的乡村脱贫路径也存在巨大差异。半高山地区乡村生态资源丰富、发展种养殖业条件优渥,可通过精准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农旅融合等途径,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 半高山地区; 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于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高度,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举全党全国之力推进脱贫攻坚[1]。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脱贫攻坚目标:“十三五”时期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用5年的时间解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精准扶贫新阶段。

乡村贫困治理是打通落实脱贫攻坚行动的“最后一公里”。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必须因地制宜,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退出上下功夫。本文以“解剖麻雀”的精神,尝试聚焦半高山地区乡村场域(海拔在500m至1200m,处于低山向高山过渡的地带[2])贫困治理实践的开展,将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治理安排与区域贫困治理的实务相结合,希望通过对落步埫村精准脱贫路径的思考,为其他同类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点军区落步埫村的基本情况

落步埫村位于点军区土城乡西部半高山地区,处在宜昌市城区的第一高峰白云山(海拔1308m)山脚,平均海拔超过620m。该村由原落步埫村、罐头嘴村两村合并而成,版图面积9.21km2(耕地面积0.6km2,山林面积5.14km2),距宜昌城区40余公里,约1小时车程。下辖2个村民小组,365户,1026人,人均纯收入7000元。

2014年,落步埫村被确定为湖北省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宜昌市第二批30个特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贫困人口达156人,占人口总数的15%。基础设施差、无支柱产业、无集体资产是该村面临的三大发展短板,村民在饮水、交通、住房等方面供需矛盾突出。

1.落步埫村致贫原因分析

“人穷坡陡山难翻,有女不嫁落步埫”是落步埫村昔日面貌的真实写照。多数半高山地区贫苦村落情况相似,落步埫村贫困的形成既有历史背景、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也有村民意识、脱贫能力等主观因素。特别是落后的基础设施、薄弱的产业基础、落后的农村教育等致贫原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代表性。

第一,地理位置偏远,基础建设滞后。落步埫村山大人稀、远离城镇。2005年以前,村内唯一一条进出通道还是坑洼不平的碎石土路,7条组级公路泥泞不堪,晴通雨阻的交通条件导致人们出行、货运存在困难。水资源紧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地群众吃水靠天,农田灌溉、日常生活用水存在较大缺口。通信设施覆盖率低,村内多地处于通信信号盲区,信息沟通存在问题。全村基础设施起步较晚,缺乏规划,历史欠账较多,严重制约发展。

第二,收入来源狭窄,产业基础薄弱。落步埫村属于典型的半高山地区,农作物以蔬菜、玉米、红薯、木耳、香菇、茶叶为主,养殖产业主要以猪、鸡、牛为主。全村种养殖业以家庭式、作坊式为主,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缺乏技术指导,没有形成规模,抗风险能力弱,存在效益低下、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村民收入渠道单一,过度依赖生产性收入和务工性收入,缺乏经营性与财产性收入。

第三,教育水平落后,文化素质偏低。受信息闭塞、交通落后、传统思想等因素影响,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全村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贫困户数量超过贫困人口总数的90%。全村无教学点,教学资源匮乏。村内半数以上年轻人在外打工,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

2.落步埫村脱贫致富有利条件分析

第一,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白云山脚下的落步埫村兼具平原地区和山区的资源优势,自然资源呈现多样性。区域内植被茂盛,品种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82%。丰富的森林资源对区域微气候也起到了调解和改善作用。村内一年四季气候宜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0%,拥有“天然氧吧”、“避暑胜地”等美誉。良好的自然生态为休闲旅游、种养殖等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部分村民开始自主尝试特色农产品生产、开办家庭农家乐。

第二,能人返乡带动,群众脱贫意愿强烈。大学生刘金华放弃上海的高薪工作,返乡创业,在村里办起了一家养猪场。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了闭塞的信息圈,主动接受新技术和新思想,不断改良自己的养殖方式,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一批身边的模范激活了其他村民的致富信心,让越来越多人的思想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同时,刘金华出任村党支部书记也对村集体的科学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他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引领落步埫村先后通过光伏发电项目解决村集体经济的空壳问题;发展高山蔬菜、规模养殖,提高农产品含金量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信息桥梁的作用,弥补了多年来的发展短板。

二、落步埫村开发式扶贫的实践模式

1.坚持党建引领,凝聚脱贫攻坚力量

坚持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切实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贫困农村发展的自身“造血”功能。

建强一个村两委班子。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建强支部堡垒。强化理论武装,帮助两委班子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将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两委班子成员头上,书记负总责,主任具体抓,形成上下共绘一张蓝图、共奔一个目标的良好格局。协助村委会建立健全了村委会议事决策、村务公开等规章制度。积极推动村党支部扎实开展“头雁领飞”工程、“敲门行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年轻党员寻访活动、常规三会一课活动、五星党员创评活动、爱心捐助留守儿童等一系列活动,激活了村党员工作热情,发挥出村党员干部的正能量。

党员干部带头推进脱贫攻坚。一是推进精准识别。工作队和村两委按照“一察二访三会四评”的程序对所有申报的贫困户进行逐一讨论,反复筛选,“一察”即入户实地察,“二访”即访左邻右舍、访老党员,“三会”即召开党员代表会、小组代表会、村民代表会,“四评”即周边群众评、党员代表评、村委干部评、驻村工作队评。二是推进精准施策。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等形式,详细了解村情,理清帮扶思路,在深入调研、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对落步埫村90个贫困户建立一户一个帮扶责任人、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的工作机制,确保扶贫工作精准发力。三是推进精准帮扶。制定“1对1”的党员干部帮扶模式,开展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进行“1对1”或“1对多”式结对帮扶,确保不漏一户。

积极整合多种扶贫攻坚力量。一是引导和协调各方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志愿个人等共同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统筹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有效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二是整合“扶贫工作队”力量。扶贫工作队入驻后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实行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整合企业、组织和个人力量。强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扶贫工作中的支撑功能,推进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各司其职、协调发展、共同作用。四是整合“致富带头人”力量。通过发现培养一批村级致富带头人,创新建立光伏发电合作社、半高山蔬菜合作社、绿色循环养殖合作社6个新型专业合作社。

2.坚持“七通”标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村集体筹集资金,建成蓄水池、过滤池,铺设供水主管网,初步缓解305户921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二是全力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通过建立光伏发电站、村村通动力电改造等项目,保障辖区群众生活生产用电。三是加快推进农村路网改造升级。通村公路进行扩宽升级,7条组级公路进行硬化改造,投资65万完成4公里乡村道路路灯的安装。四是大力推进智慧村庄建设。在省、市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协调四家通信公司召开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提升落步埫村通信网络方案。投资200多万元建设4G通信铁塔,解决落步埫村365户1026人的通信网络覆盖问题,实现WIFI全覆盖。农村四务通建设试点,全村IPTV入户安装率达80%以上。五是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村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0户26人,其中集中安置15户16人。安置点选址于车溪风景区车落路起点,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阳光充足、交通便利,实现了“水、电、路、视、讯、气、网”七通,完全能满足迁入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六是加快生态家园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回收机制,成立以贫困户为主要成员的村级公益性岗位服务队,每户可获得报酬1500元至3000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开展庭院美化和彩绘村庄工作,加快推进碑白路沿线景观带、观景平台、旅游公厕等建设。

3.坚持“生态立村”,精准发展绿色产业

落步埫村地处深山,远离工业污染,植被保存完好,生态环境优美。结合地区实际,该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村”发展战略,精准发展绿色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光伏发电成为示范产业。山区农户居住分散,存在用电困难、电压不稳定等问题。村集体采用村企共建、收益共分的形式,完成了100KW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任务,从源头上解决了村民的用电难题。项目运营前10年,村集体每年能够获得固定收益5.25万元,达到贫困村脱贫出列标准。10年固定收益期之后,企业将按照股份比例,每年向落步埫村支付年总收入39%的收益分成。

绿色蔬菜成为基础产业。当地群众种植历史悠久,但管理水平低、结构单一、效益不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推进农业生产向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村内规划建设蔬菜示范基地500亩,产销半高山蔬菜,并为周边村菜农提供育苗、技术、蔬菜销售服务。依托点军鑫农半高山蔬菜合作社,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和在基地务工提高收入;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流转山林、土地入股分红提高收入;一般农户通过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安排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对外销售的方式提高收入。

循环养殖成为提升产业。传统、分散、家庭式养猪不仅成活率低、利润低,对于周边环境也会带来严重污染。依托绿色生态循环养殖示范基地,村内将猪粪尿、鸡粪尿经沼气池处理后变成沼气沼液、固态有机肥,通过媒介运输给鑫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及周边贫困户,帮助全村2/3村民用上管道沼气。同时,引进同创农业公司,通过技术指导,每头猪净收益在600~1000元之间。

康养旅游成为希望产业。以节为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连续两年举办的“落步埫村年猪文化节”,激活了沉睡的深山小镇: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来这里观光旅游,催生了10多户村民办理农家乐营业执照;农特产品实现由无人问津到供不应求的转变,贫困户销售难题迎刃而解,实现了家门口增收。随着白云山景区建设推进、交通路网成型和清洁家园生态村落环境呈现,落步埫村将实现年猪搭台、旅游文化唱戏、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半高山地区贫困村脱贫路径选择

推进扶贫开发,帮助脱贫致富,不是简单的兜底帮保障,也不是单纯的物资补给,而是要找准病因,精准施策。处于半高山地区兼具低山地区和高山地区的资源优势,又同时需要面对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带来的双重挑战。结合落步埫村的经验教训,对半高山地区农村的贫困治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从“单维度”向“多维度”转变:基础设施先行,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结构日渐跳出单维瞄准的思维桎梏,转向对主体、原因、产业、时序等维度的多维瞄准[3]。帮扶主体、对象、扶贫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综合分析半高山地区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制约了个体和区域的发展步伐。在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应该把补齐民生放在首位,集中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凝聚合力,积极整合多种扶贫攻坚力量,打通体制“梗阻”和思维惯性。扶贫主体不仅有政府,也需要企业、个人等多主体的积极参与,构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新格局。二是要综合研判,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联动效应。山区农村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交通不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普遍落后,不仅制约村民的日常出行,也成为潜在资源转变为现实资源的主要瓶颈。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对于民生项目的选择要通盘考虑,用最少投入撬动最大效应。

第二,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突出生态特色,进一步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半高山地区处于低山向高山过渡的地带,兼具两地的生态优势,自然资源呈现多样性。立足生态特色,充分挖掘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发展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把绿色打造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亮丽名片。

立足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发展格局。半高山地区居民具有悠久的种养殖历史,农副产品收入也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但这种家庭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成本高、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阻碍了个人和区域的快速发展。深入推进一村一品,把开展差异化竞争作为贫困村落脱贫摘帽的突破口,一是要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组织农业生产活动。二是要坚持抱团联动,实行整村推进、整体开发,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把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4]。三是要强化技术保障,把产业技术摆在重要位置,围绕“科技兴农”、“科技富民”的思路,加快构建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四是要瞄准市场需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的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质量,扩宽产品销售渠道。

加快农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驱动第三产业转型提质。相较于高山地区,半高山区域贫困村落交通更为便利,开发周末短途游、周边休闲游等业态产品优势明显。一是要坚持规划引领,聘请专业技术团队高起点、高品质规划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避免盲目投资开发。二是要深耕特色,推广乡村旅游特色项目,打造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培育核心竞争力。三是注重村民培训,提升品牌形象。乡村旅游目的地是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的。但对客源市场来说,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是一个统一的形象,任何局部细节都会影响游客对整个地区的整体评价[5]。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提升整体素质。

第三,从“漫灌型”向“滴灌型”转变: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6]。

我国“十三五”规划对于贫困人口以何种方式脱贫也进行了顶层设计:通过产业扶持脱贫3000万人,通过异地搬迁脱贫1000万人,通过劳务输出脱贫1000万人,通过社会政策托底脱贫2000万人[7]。

在这一框架下,把扶贫政策精准到户、落实到人,需要各级组织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实现脱贫规划与工作进度、产业扶持与贫困人口等方面的精准对接,确保扶真贫、真扶贫。一是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落步埫村在识别贫困人口方法上,按照“一察二访三会四评”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将左邻右舍、党员代表、村委干部的意见纳入评价体系,把真正需要帮助的穷人找了出来。二是要坚持“一户一策”、“一人多法”,多维度落实扶贫工作。要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的复杂性,更多地服从“真实性精准”,从问题本身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扶持。三是要对脱贫过程实行动态管理。衡量脱贫效果不仅要看农户的收入,也应该对脱贫的稳定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判断。通过对扶贫脱贫工作进行“回头看”等工作形式,对脱贫攻坚项目、资金和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不留后遗症。

乡村贫困治理是打通落实脱贫攻坚行动的“最后一公里”。在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历史性阶段,乡村脱贫路径更需要统筹宏观和微观,提高政策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根据海拔划分,乡村在宏观范畴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平原地区乡村、半高山地区乡村和山区乡村。其中半高山地区乡村具有生态资源丰富、农耕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水平低下等共性特征。通过对半高山地区落步淌村脱贫路径的分析,地理条件相似的贫困乡村,可从精准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农旅融合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发展措施,快速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刘永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新拓展新成就[N].人民日报,2017-09-04(07).

[2] 邹凤琼.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以湖北省三峡库区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3] 吴雄周,丁建军.精准扶贫:单维瞄准向多维瞄准的嬗变——兼析湘西州十八洞村扶贫调查[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4] 陈晓华.深入推进一村一品,积极助力脱贫攻坚[J].农村经营管理,2016(10).

[5] 林光旭,唐建兵.贫困山村脱贫的一种选择:发掘乡村旅游——对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乡村旅游的调查报告[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6] 李程骅.扶贫减贫的中国智慧[N].人民日报,2017-09-04(07).

[7] 张 翼.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J].国际经济评论,2016(6).

2017-05-25

刘明君,男,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圣男,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6.016

C 913.7

A

1672-6219(2017)06-0074-04

[责任编辑:赵秀丽]

猜你喜欢
高山精准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高山上的贝壳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山上的弯角侠
高山从何而来?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高山台防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