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内在逻辑与制度安排

2017-04-02 20:57程晓军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关键词: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动力

程晓军(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内在逻辑与制度安排

程晓军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我国一项特有的战略发展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另一项战略布局,将对未来社会发展起到深远影响。新型城市治理、转移居民诉求、城乡统筹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将城乡看作一个整体区域进行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市民个人在其中的适当作用,将是推动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度安排。关键词: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动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明,其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同享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文化成果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并保证其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精神文明城乡统一体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与精神保障。

一、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建设的“心路 历程”

人类需求的产生与需求的满足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社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基于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人类社会的需求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变化,精神文明建设从城乡分离到城乡一体,也是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生成的各种新需求而出现的新形态。而这些新需求进而转化为巨大的动力推动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

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但围绕这两个方面如何建设等问题,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建设实践经历了一个过程。自从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后,党的多次重要会议均将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逐步完善。邓小平在198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仅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胡耀邦在党的十二大上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2]

十二届六中全会上我党做出了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门决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提出“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3]该文件解决了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地位、主要任务和基本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我党第二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门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与此后党的系列重要会议文件一起逐步拓展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范围,先后将政治文明、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纳入进来,但始终将精神文明作为一项内容稳定在发展的目标中,充分体现的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做到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4]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应该为全体人民共享这一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5]显然,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中,突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应该为全体人民享有。“全体人民”当然包括城乡全体人民,城乡不分差异,共同建设精神文明,又共同享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是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内容,也是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其他内容的重要坐标。

党的十八大还明确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布局,指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4],这一论断不仅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战略,而且对实施这一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我党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打破了我国历史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各类资源在城乡间自由流通,推动农村转移居民市民化,为社会长远发展打通障碍、积累资源。

上述内容展示了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的几个关键节点,这一“心路历程”显示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体现了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二、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

所谓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就是指其产生、发展、变化的缘由与动力。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城乡二元结构虽然被打破,但是城乡之间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发展差距仍然存在,城乡一体发展需求城乡社会主体科学素质与思想素质同步提高,因而呼吁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城乡融合。

(一)“转移农民”整体素质推动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城乡社会成员提出了的两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居民自身能力素质、科学技术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二是加快适应现代城市文明发展,顺利融入城市生活。传统的城乡二元建设管理体制造成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滞后,农民的文明、文化素质与即将要融入的城市文明相对照还有较大差距。启发广大农村转移居民的自主、自尊、勤劳、合作精神, 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城乡一体化必不可少的步骤,而尽快提高农民的自身修养、素质, 也是城乡一体化中进程中的一道难题。这一难题的破解成为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最初动力。

城市或城镇生产与农村生产最大的不同在于产业结构变化,由农业生产转为工业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即便是在产业结构仍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也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引入大量农业机械或技术革新,从而给原有的纯手工生产方式带来颠覆性冲击。转移农民整体知识水平不高,造成的这种情况主要原因从客观上说是因为原有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农村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从主观上说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民养成了不重视教育的错误观念。由于转移农民多数不具备城市主流产业结构所能提供各类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他们只能承担如环卫、安保、操作工等较为低端的工作,以简单的重复劳动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谋求生存,而相关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在城市中都比较低下,导致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或者有更进一步的个人发展。

转移农民内在需求不仅表现为文化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还表现在城市文明素养的提高。相对传统与简单的农村生活使转移农民身上保有许多陈旧的观念,如因循守旧、胆小怕事、安于现状、自私狭隘等等,这些观念的存在造成他们有许多不良习气与行为习惯,这与城乡一体化提出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主动适应新环境、理解新问题、养成新习惯。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客观上达到有效破除原有二元体制影响的功效。通过机制调整、制度创新、政策引导,各级地方政府与精神文明建设主管部门共同努力,为农村转移居民营造提升自身素质与修养的良好外部环境,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为转移农民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伴随市民化身份转化而产生的平等文化权益诉求推动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平等的文化发展权益诉求是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内涵丰富,无论是文化生产与创造,还是文化消费与享受,都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应触及的界域和所应指向的对象。具体而言,就是人民自由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生产与创造,能够充分公平地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在文化生产和创造上有展示和发挥个人才能的权利。城乡一体化着眼于打破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这是政府职责,也是城乡居民平等权益的诉求。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市民化不仅表现为被市民化,而且表现为主动市民化。主动市民化意味着农民意识到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意识到享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是每一个公民的平等权利。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化而自觉意识形成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诉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整合资源城乡统筹发展需求助推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城市为区域整体发展提供引领,乡村传统资源也是区域整体发展的重要来源。城乡一体化建设并不是否定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而是整合城乡所有优秀资源加以利用的过程。也不是将农村原有文化消除使转移居民完全进入纯粹的城市生活,而是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农村文化的优秀成果予以保护并扩大影响,寻找城市与农村文化的有效结合点,让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搭建城市与农村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催生更多的精神文明成果的过程。城乡交流、城乡互动其实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容,也是城乡资源融合利用,城乡文化优势互补的重要过程。经由这一过程,城乡一盘棋,城市、乡村都成为区域整体中的有机部分,共同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区域内所有居民的精神文化水平。

三、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度安排

针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居民精神文化差异,尤其是提高转移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实现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一)加强教育,提高居民城市适应能力

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欠缺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善。转移人口文化素质、科技水平提高推动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政府首先要进行制度设计,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和主要人才缺口情况,有针对性地面向转移人口开办各类技术培训,为转移人口提供提升个人科学素养、技术能力的机会。其次,要在转移人口中大力开展先参与培训再寻找岗位的宣传,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明确只有掌握技术提升能力,才能在城市中找到更加适合自身的工作岗位,以自己的实际能力通过打拼而在城市获得一席之地。再次,要主动关注转移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户籍、教育等制度规定,使转移人口子女可以平等享受城市较为优良的文化教育资源,从而提高转移人口家庭顺利市民化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积累更多有用的人力资源。因此,满足城镇化进程中转移农民素质提高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满足转移居民素质提高的需求是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二)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城市文明素养

城镇化进程中,无论是转移农民还是外地流入的农民,面对城市文明多少会出现不适应,即“文化冲突”或者“文化震惊”现象。加快宣传教育,缩短适应城市生活的时间,顺利融入城市文明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竞争意识的养成。城市与农村生活相比较节奏更快,竞争无处不在。这就要求转移人口首先要改变依赖等待“靠天吃饭”的惯性思维,完善自我、主动出击、发现机会、抢抓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以敢于争先的心态获得城市接纳。

二是创新意识的提高。城市与农村相比较变化更多,处处可见创新。这就要求转移人口通过学习培训提升能力,接受时代潮流,转变思维方式,掌握行业动向,增强进取精神,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勇于创新的习惯适应岗位需求。

三是时间观念的更新。城市与农村相比更注重效率,“时间就是金钱”。这就要求转移人口改变原有的工作生活习惯,抛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良习气,珍惜工作的每分每秒,高效利用时间,并把空余时间也利用起来着力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在效率为先的社会氛围中树立善于利用各类资源的意识。

四是包容意识的培养。城市与农村相比更注重个人修养,视为立身之本。这就要求转移人口改变狭隘、偏激、独断等等落后思维,培养自身的开放、融合、大度的行为习惯,并主动遵守城市生活中的各类文明要求,在高度自觉的文明环境中“脱胎换骨”塑造修身养性的城市新居民形象。

(三)加强投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是加强农村区域的文化建设,通过投入改善精神文明建设的环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

1.建设完善各类文化活动场地设施

文化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给予支撑,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政府应有意识地将相关资源向农村、新城镇倾斜,将城市公共文化场所建设的经验嫁接到农村去,积极争取文化建设项目,大力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完善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乡整体文化品味。

2.引导各类文化团体主动进入农村

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文化成果,形式多样,品种繁多,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政府应该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社会文化团体主动进入农村,将文化、科技、教育内容以文化节、科技节、巡演、展映、展播、公益发放等形式面向农村居民广泛开展,帮助农村居民在提升个人科技能力、文化品味的基础上培养更多融入城市生活的素质。

3.鼓励各类农村民间文化健康发展

农村民间文化长期积累沉淀,存在众多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空间,如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民间传说,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手工制品等。城乡一体化并不是要让农民彻底抛弃原有的精神家园,而是要在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出与新生活相适应的文化品味。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执行各类措施加强保护农村民间文化成果,同时引导民间文化进一步繁荣与发展,既保留农耕生活的特色,传承农村传统精神文化成果,又主动适应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主动开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活动形式,推动农村文化健康有序发展,与城市文化形成良好互动。

(四)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资源,而挖掘与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城乡文化融合是重要的制度安排。

1.推动文明建设成果辐射农村

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总结凝练的丰富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时间中感知它、领悟他。”[5]辅以现代设计理念,以农村居民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宣传海报、微电影、传单等形式进行发布,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教育工作。

推动各类文化资源和专业文化工作者在城乡间的流动,在建设如乡村图书馆、文化站、流动舞台、移动影院等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科技图书、文教影片、艺术节目走进农村,鼓励引导各类文化团体以灵活的方式将各类文化节目、活动送到农村。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5]农村居民通过接触各类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而了解明白现代文化,在发现自身差距的基础上明确发展方向,完善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为最终实现向市民转化打下基础。

2.保留农村文化生态吸引城市

农耕文化作为在农业生产这一特殊背景下发展而来的文化,不仅以其独有的魅力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培育出了众多可贵的文化成果,其中不乏被评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5]这些文化成果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将历史与现实重合在一起,记录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农村文化传承最优秀的载体,对城市居民同样有吸引力与影响力。

政府应该充分发掘、保护和利用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同时鼓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引导市民进入农村传统文化领域,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领略农村文化独特魅力的基础上促进市民主动参与建设与保护工作。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保护、修缮、维护实体性文化遗产,例如以古建筑群、古雕塑群等为核心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将文物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融合起来,吸引城市居民主动进入农村探寻农耕生活的历史遗迹,在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方向转变。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促进城乡文明融合,又要协调一体化过程中城乡居民各自文化权益和诉求,确保精神文明建设总体方向不发生偏差,与其它文明一起进步为达成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做出贡献。在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除了政府要发挥主导和主要作用,把握精神文明发展大方向,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增加投入外;各类社会组织和城乡居民个人也要主动承担责任义务,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

[1]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2]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1982:57.

[3]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25,17.

[5]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9,121,121,120.

(编辑:佘小宁)

The inherent logic and system arrangement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heng Xiaojun

(CollegeofArt,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s a unique strategic developing task,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nother strategic layout in the new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will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New urban governance, the demands of residents transfer,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are all the inner motive power of spirit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ak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to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the activ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 citizen will fue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system arran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Urban-Rural integration;Impetus

2017-03-02

程晓军(1980-),男(汉),江苏连云港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D641

A

1671-816X(2017)06-0012-05

猜你喜欢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动力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浅谈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动力船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