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及其内涵

2017-04-02 04:16李克琳许之民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本质内涵

李克琳,许之民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及其内涵

李克琳,许之民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自2015年国家“互联网+”战略提出以来,“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热门话题之一,引发众多学者的热议,探寻符合教育规律的互联网思维变得尤为紧迫。在认清“互联网+”本质及内涵的基础上,深刻领悟“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并从知识观的转变、时间边界、空间界限、连接一切、人人时代等五个方面思考“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为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议。

互联网+;互联网+教育;本质;内涵

2012年11月“互联网+”一词被提出,而“互联网+”理念的全面普及,则得益于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至此,“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我国教育信息化已迎来了一个新契机,2015年、2016年连续两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均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政府、高校、企业、中小学等领域专家学者们结合各自实践,围绕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该如何发展,对“互联网+教育”变革进行了畅想、总结与展望。

近两年来,围绕“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此起彼伏,截止2017年1月1日,在中国知网,以主题为“互联网+教育”进行搜索,可以发现,相关文献数量由2015年的5590篇上升为2016年的12342篇,足见“互联网+教育”的研究热度;而围绕“互联网+教育”本质的探讨则只有3篇,更多的“互联网+教育”研究则简单指向慕课与翻转课堂、创客等。笔者认为,要更好地适应“互联网+”引领的教育变革,关于“互联网+教育”是什么的思考,或许可以有助于更好理解“互联网+”时代如何全面系统地创新变革教育。由此,先从“互联网+”本质认识入手,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并从知识观转变、时间边界、空间界限、连接一切、人人时代等方面探讨“互联网+教育”的内涵,抛砖引玉,期待更多人士为“互联网+教育”变革众创新思路。

一、“互联网+”的本质与内涵

反观各行各业所讨论的“互联网+”及其所掀起的一股股浪潮,不难看出,尽管关于“互联网+”本质与内涵的说法莫衷一是,缺乏一致的理解,但其持续演进与更新的特质,为结合各自领域进行创新应用提供了各种可能。

(一)“互联网+”的本质

关于“互联网+”的理解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什么是“互联网”;二是“+”的含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互联网”定义为: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而不论采用何种协议与技术的网络;[1]“+”则表示添加、连接与融合。

国家关于“互联网+”的倡导,更多是要促使各行业思考如何结合新技术去改良和优化产业供应链,打造更高效、更智能的“智慧供应链”;[2]其本质是融合与创新,通过互联网技术融合到各行各业中,促使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3]以及行业间产生反馈、互动与协调,最终出现大量化学反应。[4]

(二)“互联网+”的内涵

当互联网成为社会普遍的基础设施时,互联网必将成为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铸就一种新的经济和文化形态,引领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5]这主要得益于,以互联网为主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在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和深度融合,[3]并促使各经济体组织从文化、思想、管理与人才等各方面做出变革,以应对时代的挑战。

因此,“互联网+”内涵就是彰显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和平等的特征,借助互联网平台生态环境,通过拓展互联网渠道,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一切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最终实现万物互联,带来人人使用的平等性与公平性,催生更多商业模式,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升生产效率,带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创新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是什么

对“互联网+教育”的探讨,必须是以教育的本质为前提,通过互相放大彼此的优势,实现真正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的质量,并带来教育创新变革。在“互联网+”时代下,持续创新是不变的原则,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和慕课等不同教育形式的涌现都是为了打破传统教育的界限,创新教育形式,为教育持续注入“互联网+”的创新源泉。关于什么是“互联网+教育”,我国学者主要从定义与本质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体现为以下内容:

(一)“互联网+教育”的定义

从技术方面看,“互联网+教育”指运用云计算、学习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技术实现跨界学习和个性化学习;[6]从教育角度看,“互联网+教育”是指教育、教育资源、教与学模式、教育管理等的可视化、智能化、数据化;[7]从技术与教育融合看,“互联网+教育”指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进步,提升教育效率,增强创新力,实现教育现代化;[8]从人才培养目的看,“互联网+教育”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施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变革,实现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生态化的教育和教育的全局发展。[9]

由上所述,学者们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有较大差异,虽仅是从某一个方面或局部理解“互联网+教育”到底是什么,却恰恰反映出教育的复杂性,作为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新方法或思维,“互联网+”如何结合教育本质,值得各方人士不断探索。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提出,正是因为各种新型技术渗透到教育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教育行业的协同发展,借助一系列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个性化的新型教育模式,跨越校内和校外的界限,连通全国的教育资源,让人类看到了实现千百年来一直倡导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可能,“互联网+教育”的核心就是以教育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位学生拥有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

(二)“互联网+教育”的本质

学者们针对“互联网+教育”本质的认识主要是围绕目的、对象以及结果等三个方面。如从教育变革视野看,“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底层的重构;[10]从学习者为主体的本质来看,则是指回归“以学为中心”的本真,使教学符合学习者偏好,内容适应学习者兴趣;[11]从开放理念看,“互联网+教育”崇尚自由,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提倡终身教育,实现个性化的学习;[6]从教育本质来看,“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则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12]显然,当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时,对“互联网+教育”本质的认识始终不能实现统一。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是指以学习者为主体,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伴随一生的过程,其过程是体验性、互动性的,是知识与经验的分享、交流与创新的应用。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既要关注互联网技术,但又不能一味地依赖技术,应该将技术与教育融合,实现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是本,互联网是末,不能本末倒置;利用互联网技术汇聚不同有价值的学习知识,改变以往的知识教育转向思维教育,将教育的重点聚焦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创新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教育模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发展成全面的人,以符合我国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探讨“互联网+教育”,不仅要看到学校教育之外的“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冲击与震撼,更需要将其置身于学校教育的大背景之下,重新审视学校教育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必须看到,在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将经历知识观的转变,超越时间的边界,打破空间的界限,真正实现连接一切的教育目标,最终进入人人学习的时代。

(一)知识观的转变:从知识记忆到知识创新应用

学校教育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知识创新应用的过程。布卢姆和安德森的认知理论认为,按照认知层次的不同,从低到高可以将人的认知活动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六个层次。[13]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但在“互联网+教育”中兴起的各种教育教学新模式不仅强调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且更加注重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习者应对不可知未来的21世纪技能,最终有效的实现对知识的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等,从而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死记硬背的观念。因此,“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现有的知识进行创造得到新的知识,从而达到深度的学习。

(二)时间边界的延伸:从固定学习到自由学习

学习的碎片化使学习者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时时学习和处处学习的学习新常态成为了现实,“互联网+”提供的云计算、大数据、网络终端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不仅使学习无处不在,而且变革了学校的一节课不再是学习者学习的唯一时间阶段,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师或学习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将随之不断增强。因此,“互联网+教育”的第二个内涵就是学校的教育将在互联网时代突破时间的边界,学习者享有利用移动网络、云计算、APP应用等互联网技术进行自由学习的选择。

(三)空间界限的拓展:从单一到多元的教与学

教与学的多元化,一方面意味着学校的课程、教师都不再是自己学校私有的资源,教师学习的领域从单个办公室走向了全球的办公室,并可以与全球的学校或教育专家进行分享和交流,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得以放大,并打破学校和教师们的固定思维,同时拓宽了教师们提高自己专业素养或知识面的途径;另一方面意味着学校的教育不再是封闭的教育,学习者可以走出学校的大门和穿越学校的围墙而走向学习的互动空间,以及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开放特征可以联系全球的每一个人,学校不再是学习者学习的唯一场所,学校的开放将是大势所趋。因此,“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之三就是开放教育,即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撑下,学校教育将连接课堂内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是封闭的;教师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学习者的学习思维是发散的;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指导和帮助学习者独立进行思考;学习者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上与学习社群中的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彼此之间共同学习与成长。

(四)连接一切的引领:从单方办学到跨界融合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之四就是教育的跨界融合,互联网连接一切,连接的规模也逐渐变大,知识的产生与传播方式以及应用形态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将对环境、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管理、教师发展、学校组织等教育主流业务产生系统性变革影响,[14]而最主要的就是打破学校单方教学的界限,衍生了线上线下的融合和虚实结合的教育新形态,带来了全新特征的育人空间。以往的学校是个单独存在的个体,现在线上线下的教育可以将所有地域或国家的学校联系起来,甚至还可以将学校与企业、政府等融合在一起;并且不同地域、国家的教师、学习者、企业人员等可以基于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沟通、互相学习。虚实结合的教育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连接全球、连接社会以及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形成开放的、灵活的、社会性的和个性化的学习,知识的来源是多渠道的,最终促成从教师的知识传递到学习者的知识自我建构。

(五)人人时代的发展:从被动学习到终身学习

“互联网+教育”的第五个内涵指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现为人人皆学、学习平等。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人人时代必然要求每个人都是学习者,学习的对象是全球人,学习不存在年龄的限制,任何有学习需求的人都可以在互联网技术支撑的环境下进行自由、开放、平等的学习,并且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或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等。由此,学习不再局限于被动的学习,而是一种民主化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终身学习。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有可能产生颠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就能教一些老教师如何在网络信息爆炸时代进行信息搜索、甄别和整理等,由此可知,在人人时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将过渡到“互为人师”。

四、结束语

虽然“互联网+”为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挑战,但更多的是提供了机遇。“互联网+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它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新型教育模式,但亟需学校教育做出积极应对,因此,从“互联网+”的本质与内涵理解出发,了解“互联网+教育”的本质,进而熟悉“互联网+教育”的不同内涵,反思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探寻其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高效的发挥技术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是未来趋势。

[1]刘金婷.“互联网+”内涵浅议[A].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通信科学技术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宋华,谢丹丹.“互联网+”的本质:打造智慧供应链[J].中外管理,2015,(11):76-77.

[3]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06):32-38.

[4]金永生.把握“互联网+”的本质与增长模式[N].人民日报,2015.

[5]王林生.“互联网+”理念的时代语境及内涵特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05):36-41.

[6]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6,(04):3-8.

[7]朱月翠,张文德.“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9):12-15.

[8]杨桂青.探寻“互联网+”的教育逻辑[N].中国教育报,2016,4(28).

[9]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01):6-11.

[10]王春丽.“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发展探析[J].企业导报,2016,(11).

[11]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教育:现实争论与实践逻辑[J].电化教育研究,2016,(09).

[12]高建进,金振蓉.专家热议“互联网+”时代教育[N].光明日报,2015,10(19).

[13]刘刚,李佳,梁晗.“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A].见:刘刚,吕文静.反思型教学及其在管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4,(03).

[14]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01-09.

2017-05-12

2015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互联网+’时代微视频教育资源应用研究”(AHSKY2015D152)。

李克琳(1993-),女,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 许之民(1975-),男,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

G43

A

1008—3340(2017)03—0004—04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本质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回归本质
挖掘习题的内涵
童年的本质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