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寻蹊径 别识心裁
——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2017-04-02 04:16孙德成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山东戏曲

孙德成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慧寻蹊径 别识心裁
——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孙德成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山东是戏剧大省。千百年来,在中华戏剧艺术母体的熏陶和齐鲁传统文化厚重历史积淀的浸润之下,诞生了柳子戏、山东梆子、吕剧、五音戏、柳琴戏、莱芜梆子、茂腔、柳腔、大弦子、两夹弦等几十种戏苑奇葩。其规模之宏博、风姿之纷呈、线索之繁杂,居全国梨园之首。灿若星河的名剧佳作构建起了一座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也为开掘这一富矿的戏剧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山东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支劲旅。近些年来,学界对山东戏剧的研究,频繁见诸报端,多种学术专著接连出版。孙海翔同志以一名戏剧理论工作者的担当,迎难而上,刻苦攻坚。惶惶二十余万字的专著《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即是她多年致力研究山东戏剧理论的可喜成果。海翔既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又能慧寻蹊径,在山东戏剧的史论探索上,走出了别开生面的一条新路,显示出学术研究可贵的严肃性和创造性。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论述山东两种最主要的文化传统——齐文化和鲁文化;进而梳理两种文化滋养下的山东戏剧之历史发展脉络,阐发山东戏剧的地域性特征带来的多样化风情;在地域文化的观照下,对山东戏剧的创作理念、戏曲传统及至山东戏剧的破格与守成作综合性的宏观剖析。海翔真正抓住了山东戏剧史论研究的关键性环节,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理论空白。

如果离开地域文化的特质去研究山东戏剧,犹如隔靴搔痒。该书纲举目张、切中肯綮,论证严谨,从充分的资料中抽象出具有理论深度的观点,立论新颖逻辑严密。该书共分为五个篇章——地域文化传统与古代山东戏剧;山东与山东地方戏;地域格局与山东戏剧的多样化发展;山东戏剧的新面貌;修复传统与重建现代。全面论述了绵延千年的山东戏剧演变踪迹。读者既可以知晓山东戏剧自诞生至今的蔚为壮观的人文景象,也可领略奇峰俊秀的齐风鲁韵。更难能可贵的是,如此艰深的史论,读起来毫无晦涩之气,感受不到作者文词的炫耀和故弄玄虚的奥秘卖弄,而是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仿若一位志趣相投的艺友在进行一场平等的、有趣的戏剧探讨和心灵对话。即使是面对一些生僻的理论问题,作者也能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读起来饶有趣味引人入胜。我想,这潇洒自由而朴实机趣的文风,除了跟作者编辑出身的职业素养有关之外,更多的则归因于作者对山东戏剧史的了然于胸。

史料是固定的,而史识常新。“史识”就是对待历史材料的不一般的见识。阅读《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我惊叹作者的史料宏富,更佩服作者不一般的能发前人所未发的新的见识。在评述“山东戏曲的创作观念与理念”一节,作者提炼出“聚焦于大的历史事件及人物,抒发大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思想和创作观念,是山东剧作家们得孔圣人故乡的先天滋养所培育出的文化心态与精神内涵。”但同时也指出了局限:“对于走出了传统社会的山东戏曲而言,如果过分关注政治,过分关注对现实意义的诉求,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艺术本体的观照,难免产生具有即时即效性质的‘跟风戏’和‘应景戏’,使一些作品沦为‘短命戏’。”这正是史料中有,史识中无,一经剖白便令人欣然赞同的总结与提炼。这,就是“见识”。

当谈到“山东戏曲的创新与发展之路”一节时,作者直言不讳:在当前社会,戏曲显然面临着融入现代生活之难,因此绝大多数戏曲剧种,尤其是地方剧种都在尝试着改变。不过,戏曲在自我改变的过程中,还应该继续保持与民间的亲密关系。民间是地方戏曲的水之源、木之本,深入民间、表现生活的生存之路就是地方戏曲的发展之路。戏曲只有在既正确认识自身、传承剧种特色,又扎实面对民间市场,并根据观众需要作出一定改变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内外兼修并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这,也是“见识。”其实,这种鞭辟入里的见识存在于书中的许多篇章。这些新颖独到的见识,无不来自于作者天赋异禀的艺术思维和多年来狠下苦功的深厚积淀。

在艺术的海洋中,真诚与坦率若碧玉明珠。进行艺术创作,唯有真诚和坦率,才能感动受众。艺术理论的探索,也同样需要作者的真诚和直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客观公允地把握史料,才能精益求精地建立实事求是的理论和科学务实的观点。《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中,处处洋溢着作者的真诚和坦率。比如谈到“剧作家‘群山’现象”一段,作者对仍然活跃在山东剧坛的刘桂成和孟令河给予了不偏不倚的评价:“(刘桂成)曾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的创作风格明显偏重于恢宏大气、气势磅礴,且有着良好的驾驭剧本整体结构的能力。而早年生活在农村,后从济宁调入省里的孟令河,作品就偏重于以细腻的文笔表现生活和人物情感,他编写的唱词工整优美、流畅感人,多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的内心纠葛。”没有言不由衷的夸饰和很多评论文中惯用的套话,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满腔真诚。在探讨“舞台艺术精品与山东戏剧品牌建设”一段,作者坦率抨击:“在山东获奖剧目中存在着一个创作同质化的问题。其‘同质’,主要表现为因剧目主创人员的‘同一’所造成的剧目表现的雷同。在一些以不同表演形式展现的剧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同一编剧、导演、舞美设计或音乐设计创作的作品,因此较难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凡此种种,书中俯拾皆是。这些论述,切中时弊发人深思,对戏剧创作的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戏剧发自肺腑的热爱和真诚。

与光鲜亮丽的舞台相比,从事相对冷僻的戏剧理论研究工作是一份苦行僧式的职业,它需要耐得住清贫、受得住寂寞,累月经年方成真知灼见,戮力耕耘才能收瓜纳果。二十多年来,海翔一直坚守在戏剧舞台的后方,默默无闻地做着一切幕后与戏剧有关的工作:写评论、编著作、做采访……一点一滴、毫无怨言……聚流成川,那份异于常人的执着终于获得了回报,两本呕心沥血之作《山东地方戏丛书——茂腔、柳腔》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相继面世,并且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果说《山东地方戏丛书——茂腔、柳腔》是开山之作的话,《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则是凝结着海翔思想光芒的扛鼎之作。正如著名戏曲理论家王安葵先生在书“序”中指出的:“(它)紧紧抓住地域文化背景这一视角,从纵横两个方面论述了山东戏剧的历史发展情况和不同地区戏剧的不同风貌”,而“这一部篇幅不长的书稿(又)可以看作是山东的戏剧简史和山东戏剧论,可以给戏剧创作者和研究者许多新的启发和借鉴”。

总而言之,《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是一部慧寻蹊径、别识心裁的重量级学术成果。它填补了当今山东戏剧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空白,奠定了山东戏剧史论的研究基础,是作者对山东戏剧的重大贡献,其文化历史价值必然会在山东戏剧史上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2017-04-16

孙德成,男,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山东戏曲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