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黑色旅游是一种颇具争议的情感性旅游。国内外学者对黑色旅游概念、黑色旅游情感体验和黑色旅游開发都进行了研究。本文在黑色旅游情感体验理论综述的基础上,从情感体验视角对黑色旅游进行分析,并基于情感视角提出了黑色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情感体验 黑色旅游 开发策略
引言
黑色旅游是一种不同于其它旅游形式、具有美与丑双重特性、价值和情感双重作用的特殊旅游形式。在审美与审丑的双重情感历程中,黑色旅游的本质具有黑色愉悦特征。从价值和情感双重作用而言,黑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体验方式,其价值潜力巨大,兼具积极与消极双重价值取向。
黑色旅游研究现状
黑色旅游已成为旅游学术界的一个新兴研究热点,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研究领域。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显示,国内针对黑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分析黑色旅游的开发战略;总结现有黑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利用相关理论研究黑色旅游的开发;研究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开发的模式以及黑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措施;从旅游市场角度分析发展黑色旅游的优劣势以及与其它旅游形式的比较;发展黑色旅游的争议与影响等等。
黑色旅游情感体验理论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黑色旅游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大量研究。1993年罗杰克提出“黑色景点”(black spot)概念,并以此来命名“墓地以及名人或多人经历突然的和暴力的死亡之地”。布卢姆把与死亡相关的旅游现象定义为“病态旅游(morbid tourism)”,主要是指“迅速前往突发死亡事故发生地旅游的现象”和“到与死亡相关的人工创造吸引物旅游的现象”。1996年首次提出“黑色旅游”概念的苏格兰大学学者马尔科姆·福利和约翰·列侬认为,“黑色旅游就是旅游者到悲剧遗址,或是与历史有关的刑场和战场遗址进行参观的旅游行为。 国内旅游学术界对黑色旅游概念只是进行了列举式定义,其内涵创新不大,外延也没有超出国外定义范畴。国内在黑色旅游概念方面做出较大创新的学者有两个:一是方叶林扩大了黑色旅游概念的外延,将战场旅游、遗产旅游、病态旅游等都纳入黑色旅游范畴,并阐述了各自差异;二是谢彦君丰富了黑色旅游概念的内涵,从旅游的共性和个性角度,将黑色旅游定义为:个人在自由时间里通过死亡观照的途径在异地所获得的独特愉悦体验。
国内外学者对黑色旅游情感体验研究较少。国外学者虽然对黑色旅游研究较多,但大多侧重于对黑色旅游概念、开发对策等研究,而从心理学角度对体验、情感等进行基础理论性质的研究较少。欧美学者们认为,对黑色事件的好奇、向往、恐惧等情感是引发旅游者参加黑色旅游活动的主要动机。尽管黑色旅游被认为是游客的一种高度的情感体验,却很少有人研究这种体验是什么。贝斯特研究了由死亡、灾难体验引起游客的生气、悲伤、恐惧、同情等情感体验,认为其有助于提升旅游者的思想深度以及个人修养。国内旅游学者中谢彦君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黑色旅游中黑色愉悦具有三个重要来源,即直接获得的积极情绪、反向获得的积极情绪和直接获得的消极愉悦,在距离存在的前提下,这三类情感及其细分情感,构成了黑色愉悦的在场情感体验。而这种在场情感体验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和战争、自然灾害、死亡、伤痛等黑色主题的联系密切,使旅游者黑色旅游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特殊的黑色情感愉悦。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旅游经济模式,促使以黑色旅游为主题的各种目的地逐渐增多,有关黑色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谢彦君整理了中国知网中有关黑色旅游的研究成果后发现,有关黑色旅游开发研究的论文最多。列侬在2005年强调,黑色旅游开发主要是挖掘其教育功能,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商业开发。国外多数学者都认为对黑色旅游开发要从公益的角度出发,尊重历史的原真性,还原灾难、死亡、战争等黑色事件的真实性,以做到警示、教育旅游者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黑色旅游的开发往往更多注重其经济价值,而非对历史原真性的尊重。
基于情感视角的黑色旅游分析
从情感体验的角度看,黑色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参与式。比如在1815年爆发的滑铁卢战役,是世界军事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在当时战争的现场,就曾有贵族在安全距离范围内进行观看。二是事后间接以博物馆形式开发。比如卡罗琳、迈克在2003年分别以美国恶魔岛和南非罗本岛为例,详细介绍了以博物馆形式开发监狱式黑色旅游资源的情况。很多学者在研究黑色旅游时,都是从开发角度来进行黑色旅游分析,本文则从情感体验角度来进行黑色旅游的内涵分析。
(一)满足好奇心、释放压力
黑色旅游资源是对当事人及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这些旅游资源在过去并不允许旅游者有过多的了解,人们在生活中往往只能闻其声而不能望其形,这更加促使人们对黑色旅游资源地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黑色旅游所独有的、满足旅游者特殊情感的特点,可以让旅游者的压力得到一定释放,内心产生强烈的情怀,这只有在黑色旅游过程中才能体会到,这也是黑色旅游的魅力所在。
(二)情感障碍
与其它形式的旅游相比,黑色旅游的开发往往受到人们情感、思维和解密程度的限制,黑色旅游景点的遗址、场馆等也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痛苦回忆,使很多旅游目的地不愿意开发黑色旅游景点。很多旅游消费倾向于选择欢乐式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传统型旅游方式,而不愿意选择沉重的反思式的黑色旅游。
受发展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都偏向接受现有的事物,不敢去探索新事物。这是国内外黑色旅游发展差异的思想原因。目前国外黑色旅游发展已经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这也给国内发展黑色旅游带来不小的竞争压力。
(三)情感追求的多样化
黑色旅游所具有的敏感性、特殊性,使国内任何旅行社都没有将其作为真正的旅游产品进行出售。不管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旅游者参加黑色旅游的最主要目的在于探索自己感兴趣但又不全知晓的事件真相。黑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体验方式,其所带来的特殊情感的满足,会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追求特性体验,而且同一旅游者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旅游体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这会使黑色旅游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四)思维多向性带来的挑战
发展黑色旅游属于人类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具有自身的积极作用,但是人性弱点和人格的不完善必然面临着各种难题和挑战,而且这种实践活动的特殊性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需要伦理道德来规范。黑色旅游的“丑”和“恶”会带来潜在的负能量,使人们心理产生一些极端的情绪状态。同时负面事件的“模仿效应”不利于一些意志力不坚定和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的旅游者的个人成长。
基于情感视角的黑色旅游开发策略
(一)完善情感体验所需要的硬件建设和形象塑造
黑色旅游是一种有别于常规旅游的深度情感体验旅游,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针对旅游者期望提供令其满意的旅游服务和体验。黑色旅游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和体验,是借助于硬件建设和形象塑造来感知的。黑色旅游的硬件建设和形象塑造,有助于旅游目的地提供合理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期望,有助于兼顾目的地居民心理感受。一是黑色旅游景点建立相关信息部门,及时了解旅游市场动态和预测需求趋势,完善旅游产品改进和新产品设计,有利于深化旅游体验,满足旅游者期望。二是好奇和教育是黑色旅游的两大主要动机,应该建立完善的黑色旅游产品渠道,在尊重历史和尊重遗产的条件下,以文学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方式建立多种宣传渠道。三是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黑色旅游都是灾难事件的发生纪念地,纯粹的观赏没有实际意义,这对如何传递旅游感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有更加专业、知识全面、思维灵敏的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的介绍是否能生动形象,发人深省,触及灵魂,这是黑色旅游开发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二)注重掌握旅游目的地居民的道德伦理
黑色旅游涉及到战争、灾难、死亡等敏感性话题,往往容易引起当事人、相关者及旅游地居民的心理抵制,因此黑色旅游开发必须考虑到旅游目的地居民的道德伦理。
一是要掌握旅游目的地居民对黑色旅游的情感阈下限。战争、灾难、死亡等黑色事件的幸存者或其亲人对黑色旅游开发的态度,或心理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使其能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不会引起敌对情绪是黑色旅游开发的最重要依据。
二是引导目的地居民认同并主动参与黑色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进行心理疏导,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重新获得情感上的安慰和利益分配上的倾斜,进而促使目的地居民积极参与黑色旅游的开发与管理。
三是用旅游规范限定来保护当地居民情感。黑色旅游出行的目的地往往与生活所在地有一定距离,通过距离在异地获得的独特愉悦体验,这样会导致旅游者无视当地风俗、习惯等。因此,必须加强旅游者异地消费行为的规范和引导,避免给目的地居民带来外来压力和心理不适。
(三)提升开发模式的原真性和教育性
由于所处时代、地域、民族观念、历史知识等因素的限制,黑色旅游开发应该摈弃狭隘的民族主观意念,尊重历史,还原黑色事件的真实性,避免在心理上触怒当地居民。开发黑色旅游时,往往通过遗址生态保护区、遗址公园、博物馆、纪念地、纪念碑、纪念墙等载体的建设来呈现,这些载体的建设既要坚持绿色环保,又要尊重历史,并坚持特色化。除了在黑色旅游硬件条件上下足功夫外,还要强调黑色旅游开发与教育目的深度结合,经常组织一些慈善性质的旅游活动、灾区灾难场景现场警示教育、灾区群众献爱心等活动,以达到教育和警示的目的。灾难不仅仅是一种教训,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财富,关键在于怎样开发与运作。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孙佼佼.黑色旅游的愉悦情感与美丑双重体验[J].财经问题研究,2016,388(3)
2.Rasul A M,Charles H C. Visiting death and life dark tourism and Slave Castl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8(3)
3.omT.Morbid tourism:a postmodern market niche with an example from Althorpe[J].Norwegian Journal ofGeography,2000
4.Foley M and Lennon J.JKF and Dark Tourism:A Fascination with Assassin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1996.Vol.2.No.4
5.方葉林,黄震方,涂玮.黑色旅游外文文献研究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2)
6.谢彦君,孙佼佼,卫银栋.论黑色旅游的愉悦性:一种体验视角下的死亡观照[J].旅游学刊,2015,30(3)
7.Austin N K.Managing heritage attractions: marketing challenges at sensitive historic sites[J].InternationalJournal ofTourism Research, 2002,6(4)
8.Best M.Norfolk Island: thanatourism,history and visitor emotions [J].Shima: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Isl & Cultures,2007,1(2)
9.胥桂凤,黄远水.国内外黑色旅游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9(9)
作者简介:
于桐(1978.1-),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