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艳红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0)
儿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唐艳红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0)
目的 本文主要是针对儿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应对这些风险因素的措施和方法。方法 分别选取吉林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的一部分儿科就诊患者,以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为对照组,以2016年2月~2016年10月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间差异,总结出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一些比较常见的风险因素,和总结出防范和应对措施。结果 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发生的护理时间减少,而且(P<0.05)两组的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得出强化护理风险意识,规范护理操作程序,加强护理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的降低风险发生率。
风险因素;儿科护理;措施
儿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是指在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危险因素。患儿是处于特殊的年龄和生理特征时期,不具备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危险意识能力,无法采取措施自救和进行自我保护,这进一步的提高了风险发生率和突发事件的情况,所以儿科临床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临床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临床技能操作经验,以及管控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患儿临床护理安全。本文就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吉林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儿科发生护理风险事件,2015年开始制定并执行风险应对措施。以2014年1月~2015年1月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50起定为对照组,将2016年2月~2016年10月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9起定为观察组,进一步的对比分析。
1.2 研究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两个不同时间段以及分成的两组对照病例中事件发生的各项风险因素指标,比对一下两组间的差异以及总结和探讨,在临床儿科护理风险应对措施上的效果和适用的范围。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整理出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的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方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当P<0.05时可以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选取的对照组中,护理失误23起占46%,意外事件18起占36%,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造成的为2起占4%,职业损害的为4起占8%,抢救重症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的为3起占6%。观察组中,护理失误4起占44.5%,意外事件因素3起占33.3%,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造成1起占11.1%,重症抢救1起占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1 儿科常见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
①突发伤害意外型:在临床儿科护理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伤害事件:比如,坠床、跌倒、烫伤以及各种器械造成的割伤、外伤、拉伤、还有出现骨折等症状。对于婴幼儿以及3岁以下的小儿患者而言,本身正在处于接受外界信息的初级阶段,而且身体的各项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还是比较差的,这就很容易引发一些危险的事件。②临床护理用药意外:在抢救和急诊的过程中,用药的差错往往是会造成患儿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甚至是休克的表现,尤其是对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基本技能的考验,所以儿科用药要慎重;③临床护理不及时:患儿由于生理特征和年龄的限制,在药物反应和病情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临床护理上很容易出现漏诊,误诊,以及出现护理不及时,护理遗漏等情况,短时间之内很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窒息和休克的表现,所以在规定的时间巡视之后,还要进一步的排查。
3.2 护理因素造成的护理风险事件总结
护理方面的操作问题比如:①护理手法和基本操作:临床儿科护理面对的是婴幼儿和小儿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手法和基本操作,以及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护理方法,把握好力度。②静脉滴注过程中,要把握好输液的时间和速度,过快的话很可能是会出现刺激性的情况引起小儿不适以及出现异常反应,过慢的话很可能会出现输液时间过长,引起末梢针管堵塞或者是回血的表现;③不能熟练的掌握急救相关技能操作,不能按照轻重缓急病情进行抢救,或者由于抢救不及时,不到位导致患儿出现意外事故[1];④临床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差,缺乏集体和团队的精神,在紧要关头不能及时处理,以及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能冷静对待导致临床护理出现突发意外事件[2]。
3.3 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方法
(1)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岗前技能操作培训。要注重儿科临床护理人员的技能操作培训,尤其在日常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防范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需要不定期地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基本技能及风险意识的培训考核,进一步提高护理素质应对和防范临床护理风险的业务综合能力素养[3]。(2)增进互信,加强护患之间沟通协调能力。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更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以及患者进一步的加深沟通,增进互信,通过疾病的讲解,细致认真的分析,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才能有助于缓解患儿的病情[4]。(3)健全安全管理和责任问责制度,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小组,由护士长带头成立骨干力量,根据临床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和突发事件建立一个安全防范方案和措施,并对解决后的事件进行临床评估和跟踪,做好预防措施。
综上所述,降低风险因素,其关键还是在于对风险意识的总结归纳,有效,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风险应对措施和方案,在培训护理人员的过程中,有效的结合患者家属进一步的沟通,才能有效的解决护理的相关问题,最后才能确保患儿在就诊之后顺利的康复。
[1] 林晓枫,张秀玲.儿科静脉输液中护理风险因素安全管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5(7):118.
[2] 王玉枝.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的研究[J].河北医学,2011,17(7):969-971.
[3] 香祝浓.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118-119.
[4] 李红梅.对儿科风险管理问题及防范措施的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0,4(10):57.
本文编辑:王 琦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05.126.02
唐艳红,女,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