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仲
摘要:在泥塑教学及交流学习过程中,本人调查了许多其他省市的一些泥塑特色学校,有一些学校的泥塑教师在泥塑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泥塑技法的掌握程度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后果是泥塑水平高的学生觉得学得不过瘾,而基础一般的学生掌握不好复杂的泥塑技法,因此,我根据自己的泥塑教学经历总结了些文字经验。个人感觉在泥塑教学中,学生的泥塑创作是主观的、动态的、扩展的、想象的和多向的模式,既有平面的、立体的,又有具象的、抽象的……它是集绘画、色彩、雕塑造型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交流和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51-1
在泥塑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这里说的“因材施教”即是要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自身的特点、优势来培养他,为发展不同的个性而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那么个性是什么?《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保护这种差异其实就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之所以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就不会有创造力。”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开展个性化教学。
第一阶段:
学生刚接触陶泥,对它充满好奇,因此主要是调动学生进入泥塑世界的探索中,所以他们的造型活动是以熟悉泥性,体验泥塑活动的乐趣为主。
教学活动的设置主要为体验各种工具、材料、陶泥的效果,体验各种玩泥游戏;体验各种粗细、长短、大小不同的泥球、泥条、泥块、泥板,进行平面或立体的、点线面结合的表现游戏;初步了解和嘗试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方法,进行个性化造型游戏。具体教学内容有:《压印游戏》、《泥球游戏》、《长长的蛇》、《泥板平平》。
第二阶段:
学生在游戏的基础上培养了学习兴趣,此时,要求学生把初期感觉训练获得的知识通过梳理,细化为制作手段和方法。教学活动的设置也提升为感受泥塑为主,主要有学习泥塑成型技法和装饰方法,尝试运用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方法进行简单器皿、动物、人物形象的造型活动。具体教学内容有:《各种各样的笔筒》、《瓶瓶罐罐》、《动物挂件》、《我熟悉的人》、《瓜果飘香》、《陶碗》。这一阶段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它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个“合作”包括了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交流讨论或者集体制作。在泥塑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不但能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创新的“闪光点”。对于小组合作,我的做法是:
1.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时,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就是要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同时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2.在小组间选出一位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做组长。
3.学生小组间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例如擅长搓泥条的就负责搓泥条,擅长盘筑的就负责盘筑,擅长捏塑的就负责捏塑……
4.在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师应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共同研究并解决问题,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制作具有个性的作品。
第三阶段:
在学生掌握了各种造型的语言和技巧以后,教学中介入了大量的图片与实物欣赏,以拓展更多的造型可能。所以教学活动的设置为将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合理利用在泥塑作品中;围绕一个主题或选取一个故事情节合作一组立体或者半立体的泥塑作品。具体教学内容有:《茶壶的魅力》、《造型各异的时钟》、《夸张的面部表情》、《房子》、《卡通小动物》、《花瓶》。
在这一阶段,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技法技能,要对学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因为在艺术创造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学生可以根据个性需求和已有条件自由选择较适合自己习惯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调整和完善学习方法。
结论
在我们的泥塑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开展个性化教学,并从以上三个阶段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性需求和已有条件自由选择较适合自己习惯的泥塑学习方法,学生必然会在泥塑学习过程中能学到更多更好的泥塑知识,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教学感悟:给学生一团陶泥,他就可以捏出丰富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