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燕
摘 要:叙事视角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文体结构和情感基调,儿童视角的现代文学作品就是指从儿童的眼光和思维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用儿童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本文简要论述了儿童视角的起源及发展,并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儿童视角的运用为例,分析其特点及其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儿童视角;叙事视角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3
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视角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也是如此,从不同的敘事视角讲述同样的故事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儿童视角的运用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十分普遍,这类以儿童为叙事主体的作品具有着独特的语调风格,为读者呈现出一种本真的审美感受。
一、儿童视角简述
1.起源与发展
我国以儿童视角叙事的文学作品最早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国思想界正处于觉醒时期,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开始被关注,“妇女视角”“底层人民视角”等新叙事视角创作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一种展现人精神世界新的创作手法开始引起关注。“儿童视角”的作品是作家们以“童年”回忆或以儿童为描写主体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并不是以儿童为受众主体的文学,而是以儿童的口吻基调和思维感受来描述成人世界里的沧桑和苦楚,文章反映的主题一般较为严肃和深刻。在语调风格上,这类作品充分展现了儿童的纯净心灵和稚嫩的思维,以全新的观察视角洞察复杂的现实生活,从而唤醒了人们对自我生命意义的重新认知。例如冰心在小说《分》中以两个身处不同社会阶层的初生婴儿的角度描写了初生到离开医院的见闻,稚嫩的语言和对话中揭露了社会中的不平等。
到了三十年代,儿童视角文学作品的主题发生了变化,不再将揭露社会性问题作为写作的侧重点,而是用儿童纯真的视角描绘人类自由的生存状态和人情的纯然之美。例如凌叔华在《小哥儿俩》中描绘了一对活泼聪明的兄弟俩的生活趣事,文笔和谐明快,刻画了美好的儿童世界,与社会批判并无关联。但是这类作品持续的时间并不久,四十年代我国政局动荡,战事频发,许多作家饱受战乱之苦被迫离开故乡,他们在作品中通过回忆童年生活表达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例如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从儿童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描绘了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映衬出作者现实生活中的寂寞潦倒。
文学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其文体风格变化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政治局势趋于稳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宽松的文化氛围下各种西方的思想理念开始被国人所接受,人的价值和需求逐渐被受到重视,人性自由发展成为主流思想。在文学创作上,作家们开始尝试多样化的写作手法,在语言风格、文体形式等方面开始追求标新立异,又有一大批作家开始运用儿童的叙事角度,《透明的胡萝卜》、《田园》、《逃之夭夭》等都是这一时期儿童视角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
2.创新与变革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再到思想解放,人们的文学观念发生着重大的变革,随着文化氛围的逐步宽松,学者们开始追求自由开放的精神文化生活,西方文学思潮的加入使他们开始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人的个体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了达到特定的审美要求,作家们开始探索创作视角、结构、语言上的创新,追求艺术形式上的突破。叙事方式的转变正是这一文学新时期中最重大的变革,儿童视角的现代文学作品也由原来的注重文章内容转向注重形式、注重技巧发展,使这类文学作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形式。
到了20世纪80年代,儿童视角的运用在各文学流派的作品中全面展现,包含着作家们对文学审美的执着追求,以莫言为代表的一部分作家将儿童作为作品的叙事主体,他们笔下塑造的一大批儿童形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醒目标志。就以先锋派作家来讲,他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对儿童内心世界的描绘,例如苏童创作的《回力牌球鞋》《午后的故事》,其故事情节触目惊心,少年们的愚昧无知令人叹息,文章从深层次反映出现代工业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人情的淡漠和疏离,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单纯质朴人性的向往。成长小说中的儿童视角也是新时期儿童视角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作品侧重描绘儿童的成长,将儿童成长中的自由、快乐、困惑进行了细致描绘,引发读者思考。例如铁凝在作品《玫瑰门》中续写了女孩儿苏眉的童年回忆,从儿童的视角我们观察到成人的暴行对孩子成长的伤害。新时期,作家们对童年回忆和儿童视角等创作手法的运用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全新的天地,成为文学发展史上独特的风景。
二、儿童视角运用典型
1.童年回忆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家在童年视角的运用方面与其童年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心思敏感的作家来讲他们童年的喜与悲、乐与伤都会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展现,甚至影响他们的写作风格。例如迟子建出生在东北,广袤的原始森林、持久的冬季、质朴的村落,这些独特的童年生活情境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另一种与之相反的是缺失的童年经历,有的作家童年生活不幸,精神受到了摧残,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多展现的是人生的苦楚和社会的阴暗面,从中折射出作者不幸的人生。
莫言曾经自述认为自己之所以成为区别于海明威、福克纳这样的作家,是与其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莫言出生于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饥饿和孤独充斥着他的童年生活,那段苦难的日子至今都是他挥之不去的伤痛,在《会唱歌的墙》中,他详细的描述了饿与吃,因为饥饿他曾经偷肉吃,也因此受到了许多欺辱,那些饥饿的感受和苦楚的生活体验时常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充分展现了他对不幸童年生活抗争的欲望。《铁孩》中莫言将孩子对实物的渴望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与他早年吃煤的经历不无相关,文章为读者展现了铁孩吃铁的特异功能,吃惯了铁反而觉得正常的食物臭不可闻,夸张的内容表现间接批判了大炼钢铁的错误行为,同时暗示了当时人们饥饿问题。又例如《嗅味族》中,两个极度饥饿的孩子只要嗅嗅气味就能够饱腹,并且尝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还有长篇小说《四十一炮》等一系列作品中,莫言通过儿童的视角将那个年代的饥饿进行了全面的展现。作品中对饥饿感的真实展现来源于作者亲身的童年感受,除了饥饿,他还描绘了成人世界的残酷,《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无疑是莫言的童年形象,文章中黑孩通过拒绝语言的方式将自己封锁在无声的世界里,以此来抵御来自成人世界的伤害,但是黑孩内心依然有着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使是一根极其普通的红萝卜但在黑孩眼中却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苏童早期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儿童视角来叙写的,苏童的童年并不幸福,贫困、争吵、病痛折磨使其形成了敏感的性格,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存在的孤独和对死亡的恐惧。他用平淡的笔调将死亡写得稀松平常,死亡可能来的莫名其妙,无原因可循,任何一个简单荒诞的理由都可能造成死亡,其笔下的儿童在杀人后没有害怕和负罪感,有的只是脑中的混沌。例如《游泳池》中,达生将看门者老朱拖入泳池造成其死亡,但是他对自己杀人的事实毫无反应而是想到今天是泳池最后一天开放,不游就没机会了。又例如《稻草人》中少年土在击杀了荣之后,并没有道德上本该有的恐懼感,而是平静的穿越公路回到了村子中。这些离奇的死亡在苏童作品中毫无预兆的出现,这和他童年受病魔影响是有着很大关系的。除了死亡的不确定性,童年生活回忆也是苏童儿童视角小说的来源。苏童是在苏州城北的古街道上长大的,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以这样的街道为背景的,从《桑园留念》到《刺青时代》再到《城北地带》,苏童用笔墨构建了属于自己的“香椿树街”,其描绘的旧城少年精神空虚,用打架斗殴的方式打发着无聊的青春时光,这种生活状态其实就是苏童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饱含着作者儿时对生命的感受。
迟子建也是儿童视角文学作品的当代代表作家,他与莫言、苏童在写作风格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注重对人性善良的颂扬,他的作品不是揭示某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而是突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他清新、质朴的文字风格展现了他对生活中美的追求,这主要源自于他美好的童年生活。迟子建出生于黑龙江漠河,美丽的北国风光净化了他的心灵,使其在内心深处憧憬着美好的生活,他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生活,在创作中坚持着对自然的赞美,他作品中儿童视角下的世界一切都是温情美好的。在《北极村童话》中,迟子建从儿童视角描绘了乡村质朴的生活,浓郁的故乡亲情为作品奠定了温情的主题基调,此外还有《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等都是从琐碎的人和事中表达了作家对故土的思念和淡淡的哀伤,从不起眼的小事里透射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是迟子建作品的一大特色,有了儿童的参与使他的作品增添了简单和纯净,充满了人性的本善之美,化解和冲淡了人世间的种种压抑和悲伤情绪,其鲜明的温情语言风格仿佛是吹入当代文坛的一缕春风,融化了世界的冰冷与残酷。
2.文革叙述
现代文学中,不少作家从儿童的角度续写“文革”历史,醒目的展现了“文革”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以儿童为见证者既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性,又深刻的揭示那段历史的荒诞与人性的丑恶。
毕飞宇儿童视角下的“文革”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伤痛”二字,虽然他的作品中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但是字里行间中都反映了该时期的事件,例如《枸杞子》中“我”的父亲杀了人,非但没有被判死罪还在主席台上披红戴绿地成为了英雄,杀人有了合理的理由便能成为英雄这样荒诞的事情只有“文革”时期才会出现,又例如《白夜》中身为大学讲师的父亲,因为一些复杂的问题被乌篷船送到乡下,寥寥几句交代了父亲被下放的情况。在《怀念妹妹小青》中,主人公在追忆往事时提到了救下“反革命”的妹妹,并因此事丢了半条性命,说明了妹妹的死是因为“文革”时期村庄之间无中生有的斗争引起的。毕飞宇对“文革”的回溯都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的,他让笔下的儿童承受这些苦痛,用他们受到的创伤揭示这个蛮横、无理的时代,深刻抨击文革时期对人的尊严的践踏和生命的摧残。
韩东笔下的“文革”一反传统,给读者展示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他从儿童的角度去审视那个年代,一些成人看来严重的大事在孩子眼中却并不那么重要。例如《田园》中小松的妈妈被隔离审查,全家人都忧心忡忡,而只有作为孩子的小松还在对失踪的小狗心心念念。又如《描红练习》中记叙了小波一家下放的精力,小波是年仅六岁的儿童,对于他来讲“打到”二字仅是个符号,即使是自己的妈妈被打倒下放他的心中也没有什么不适。在《扎根》中,叙述主体儿童小陶讲述了下乡知青以及遣返回乡逃亡富农的事情,这些大人的大事在他眼中不过是农村的日常。这种成人与儿童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构造出一种陌生化效果,儿童眼中渺小、不值一提的小事消除了文革严肃、紧张的氛围。
王朔描绘的儿童视角下的“文革”是一种调侃式的反思,例如在《动物凶猛》中,主人公感激那个年代给予学生的空前解放,调侃式认为现今人们强迫年轻人读书是为了防止他们街头闹事,幽默的语言和真假参半的事件侧面对“文革”进行了否定。又例如《看上去很美》叙写了儿童《方枪枪》文革时期的成长经历,文章中没有对文革时期的正面抨击,而是将戏谑与讽刺一笔带过,“衣衫褴褛成为美德的化身”“时尚就是以贫骄人”,在主人公方枪抢看来文革就是一场游戏,给童年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从儿童叙事视角书写文革,去除了成人对现实生存的偏执认识,以儿童的眼光审视文革中的人性真相,从而以原生态角度反映文革时期的社会面貌。
三、儿童视角文学作品的特点
1.直观、细致特征
儿童受认知能力限制,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范围狭窄,思维上呈线条式,对事物间的联系毫不关心,在逻辑关系的把控能力方面明显不足,通常将瞬间的感知当做事物的全貌,儿童视角呈现出直观性、细节性的特点。许多作家正是看到儿童视角的独特性,将其运用于写作中,充分、真实的再现了生活中的美与丑。此外,儿童对事物的是非判断仅依靠外部效果而不考虑内心意图,消除了成人世界里的含沙射影、遮遮掩掩,直率、坦诚的展示社会生活原貌,从而给读者增添了叙述的可靠感。
2.限制叙事特征
文学作品在描绘事件或人物时会通过特定的观察点来展现,这便是作品的叙事视角。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们普遍使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表达自己的情感,直到国外新的文学理论的引入,国内学者开始探索运用“限制叙事”的创作视角,特别是儿童叙事视角在国内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家们借助儿童的思维审视社会,不再对文章全局进行把控掌握,单纯的思维和对世界模糊的认识使他们无法透视事件的真相,这种真实的感受恰恰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貌。
3.复调特征
“复调”借用的是音乐中的专业术语,在小说中是指创作中出现“多个声部”,在儿童视角下暗含着成人的思想,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叠出现,从而形成了“多声部”的复调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单纯儿童视角的小说几乎是没有的,以儿童为叙事主体来观察和体验社会也不是完全纯粹的。一方面是因为这类文学作品的作者都是成人,描绘的也是成人的世界,即使他们极尽所能的展现儿童的视角,但在写作中依然不可避免地会携带成人的思想和偏见,特别是描写事关作者童年记忆的内容时成人视角的干涉则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儿童视角的小说意在揭露某种现象,其与儿童文学不同,它天生携带功利性,儿童视角下隐藏着成人视角,作品中映射着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从而呈现出“复调”特征。
四、儿童视角运用的意义
儿童的世界是单纯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是感性的,不会因为成人世界的利益所干扰,使文章在叙事时保持中立立场,这也是作家们愿意采用儿童叙事视角的重要原因。一是使叙述效果和创作目的陌生化。陌生化的叙述效果是指从全新的观察视角描写问题,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儿童视角的文学作品,将成人普遍认知的事物呈现在儿童的审视目光下,看似合理的事物变得陌生、不合理,从而达到陌生化的艺术效果。许多作家为了揭示成人世界的虚伪以及社会对物欲、权利的病态追求,纷纷使用儿童视角叙写作品,陌生化的叙述效果将儿童纯真的思想与成人读者的思想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引发人们深刻思考。二是保持了独立、警醒的创作立场。儿童叙事视角能够让作家以事外人的角度审视世界,从而保持立场的独立性。例如在讲述“文革”时期的故事时,作家们让儿童体验那段荒诞的岁月,让他们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从而展现了文章的真实性,并且儿童不是“文革”的参与者,他们只是历史的陈述者,还原了历史,也更能令读者信服。三是叙述结构的自由化。我国古典小说将情节作为结构的核心,讲求“铺、排、渲”章法,叙述结构固化。而儿童视角的文学作品为符合儿童的叙述特点,文章结构逐步趋于自由、散漫化。例如茅盾在《大鼻子的故事》中零散的描绘了几个毫无关联的日常生活片段,不存在起承转合,结构散漫化特征鲜明,但是这些散碎的生活片段正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给读者朴素亲切的感受。四是文化及审美的转变。儿童叙事角度密切联系着作家们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深层次的展现着作者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体现着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例如莫言笔下的儿童本能的抗拒着成人社会,说明了成人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余华用儿童视角颠覆了成人世界,揭示了成人的虚伪;苏童描绘的“街头少年”莫测人生,暗示人的命运是无从把握的。儿童叙事角度这种独特的创作艺术风格为读者们呈现一种不一样的阅读视角。
五、结束语
文学作品不同的叙事视角不仅展现不同的艺术效果,还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不一样的感悟。儿童叙事视角从儿童的特定角度审视着成人的世界,人性的本态、生活的本貌被毫无掩饰的展现。作家们以独立的创作立场剖析着社会,并将自己的童年经历融入作品,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同时,儿童视角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文坛的一大创新,陌生化的叙述效果、独立的创作立场、独特的审美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黎君.中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J].甘肃社会科学,2015(3).
[2]张力仪.先驱者的童年视角和启蒙呐喊——试论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以及审美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3]沈杏培.“巨型文本”与“微型叙事”——新时期历史小说中儿童视角敘事策略的文化剖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2).
[4]刘香.叙述的狂欢写作者的自我救赎之道——评莫言的长篇小说《四十一炮》[J].名作欣赏,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