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丽
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 内蒙古兴安盟 137400
其一,学生较难建立空间观念;其二,对性质概念的理解影响合理的逻辑推理;其三,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兼顾到每一位学生。
传统课堂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操作体验,使学生难以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和认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容易很好的调动起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往往有小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思路和教学进度,尤其在一些概念、重难点的把握上更是存在很大的困难。现代化的网络环境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学生不能很好地甄别网络信息,而且在浩瀚的网络中找到优质的学习资源耗时耗力,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首先,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微课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直击重难点,直奔主题。其次,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通过适时适度引入微课,教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而有效整合微课和现有的数学课堂,把微课构建成一个课前、课中、课后有机联系的整体。最后,有利于兼顾个体差异。微课可以平衡学生学习方面的差距,理解速度慢、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课下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学习内容有遗忘的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查漏补缺,从而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美国的微课理念形成于 1993年,美国北荷华大学的LeRoyA.McGrew教授在化学教育中提出了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的设计思想,他把化学课程的概念、解释、举例融合在一分钟以内,将化学知识广泛普及。之后,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教授在1995年提出一分钟演讲(One Minute Lecture),这种方式,让学生将演讲精炼到一分钟,同时要求具备良好的逻辑和一定数量的例子,以便快速掌握科学知识的核心概念。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城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教授明确提出了微课的理念。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而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在国内已经有许多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对它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第一,研究成果呈现逐年递增。
第二,国内教育界对微课在教学应用的优势有一定共识。体现在:很多一线教师反映微课的呈现形式新颖活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传统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微课的功能有多种,既可以用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又可以引入课堂教学环节。
第三,国内有关微课在立体几何上缺少深入研究或极具推广价值的文章和成果。
根据文献研究的结论,把微课引入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教学可以进一步开展,可以有所“微创新”,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引入微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根据“立体几何”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明晰相关知识点,分解和细化知识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并进一步选择和确定微课的主题与内容,完成教学设计,为后期微课的制作提供支持。
针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内容,设计微课结构、内容,编写脚本,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技术,开发并制作相应的微课资源,形成系列微课。微课设计立足“一个知识点就是一个微课”或“一个微课只讨论一个问题”的理念,微课中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要能启发学生思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同时,微课要兼顾课内、课外都能用的原则,所设计的微课,要适合学生预习,要适合教师课中讲解,要适合学生课后复习。
微课应用于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全过程,试图解决“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内容相对抽象枯燥,力求突破几何图形认知难点。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自主预习新知,启发思考;课内,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问题,运用微课来呈现与突破重难点;课后,学生运用微课巩固拓展,促进对知识内容的内化。在研究过程中,梳理、总结和提炼微课运用于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的策略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