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艳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探究
冯晓艳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慕课及微课等在线开放课程的崛起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要实现由知识传授型教学向学习引导型教学的转变。
“互联网+教育”;课堂教学模式;高等教育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和影响,“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学生获取知识网络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等态势。“互联网+”为传统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呼唤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高校课堂教学要顺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
1.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现状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当下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有个性、有想法。面对95后的大学生,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教师授课热血沸腾,学生听的昏昏欲睡”。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大学课堂的很多怪相:上课睡觉、大量“低头族”、交头接耳等。这些怪相说明传统课堂教学是无效的,教学效果不佳。互联网的普及和4G时代的到来,对高校课堂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探索网络时代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1.2 学习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或信息的途径仅限于教材、课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信息的瞬间传播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当下,互联网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来源。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海量的信息。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作用于环境的信息理解和知识建构。[1]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成为高校教学模式变革的原动力。
1.3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兴起
伴随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网络开放课程不断涌现。一是国际性“慕课”的出现即国外大学公开课,引发了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慕课的崛起,开启了信息时代学习的新时空、课程的新天地。[2]二是来自“爱课程”的中国大学优质共享课程的建设与开放,展示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优秀成果。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这些开放课程浏览学习,免费享受共享课程的学习体验。成功的慕课要求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和出色的演讲家。教师既要像电子游戏的设计师一样环环相扣地设计课程环节,又要像演讲家一般将每一个环节都生动形象地讲授出来。因而,在大规模开放课程的冲击之下,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课程将失去立足之地。
2.1 网络以及智能手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为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多高校教师反对在教室安装wifi,但是依然无法阻止手机成为传统课堂和教师的最大挑战。通过手机上网、即时互动的“低头族”,成为传统课堂的一道风景,手机被许多学校和教师视为不受欢迎的“第三者”。手机对传统课堂的挑战,实质是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新一代的网络接入技术Li-Fi正在研制之中,未来可以通过光来传输数据,只要有灯光的地方就可以上网。[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会越来越频繁地在课堂上使用网络——查找资料、做练习题、看微课视频、参与课堂讨论等。一旦我们在课堂上开放手机和互联网使用,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淘汰,教学模式的变革必然发生。
2.2 “互联网+教育”促进高校教学从灌输转变为互动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象征和权威。教师的作用要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学要从单向灌输知识的“满堂灌”向注重师生互动、对话的“翻转课堂”转变。
2.3 “互联网+教育”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挑战
互联网普及前,一位专业课教师可能存在“一本教案教一辈子”,授课内容仅限于教材。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专业素养若仅限于教材,则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如精品课程的建设、翻转课堂的实施、微课的制作等。在教学实践层面,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为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奠定技术基础。
当代知识更新与共享速度加速的时代特征,预示着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被弱化,学会学习变得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变革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从教师的教到引导学生的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重“教”型模式,而当前倡导的教学模式是以生为本的重“学”型模式。
3.1 高校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为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教师要树立后现代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课堂话语权由教师独享走向师生分享。[4]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演员退居幕后成为导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授课过程中要减少讲的成分,增加学的成分。传统的课堂认为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后现代教师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解读者。课程是开放的,随着教学情景而发展,通过师生互动作用才能完成。后现代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在漫长的过去,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教师,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传授知识。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比较便捷,尤其是开放课程的兴起,学生有机会听取世界范围内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由知识传授转变到对获取专业知识方法的传授,如利用慕课引导学生在线学习课程内容,在线下(面对面的课堂)进行答疑解惑,从而将线上线下的学习结合起来。
3.2 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本的教学模式转变
在线课程具有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开放程度高、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基本特点,其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它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现行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讲授,它反映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绝对话语权。这种模式较少顾忌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由“授”到“学”的权利关系的转变,得益于慕课的基本特点。首先,在线课程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成为可能。其次,在线课程的可重复性为学生的温故知新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或兴趣有目的地对学习内容进行重复,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现行课堂模式的满堂灌。最后,在线课程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和互动,巩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体验和互动是一种动静结合的学习方法,其教学价值取向强调的依旧是学生的学习。
3.3 倡导以专题为引领的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围绕教学重难点或者某一专题为中心,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为前提,以课堂宣讲为形式学习教学内容。笔者在讲授《学前教育史》课程就采取这一方式,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学前教育史课程性质较为枯燥些,在讲授新内容之前,笔者会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将其分成若干小组,研讨的主题进行分类。在形成若干小组的过程中,每组由组长负责,成员各司其职,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制作PPT等工作均由小组成员独立完成。最后由成员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宣讲,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同学间思想碰撞和交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专业素养水平。由于课堂时空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把课堂讨论延伸至课外,利用微信群、QQ群等在线交流平台分享观点,深化讨论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互联网+教育”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未来的教与学活动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互联网+带给教师、学生、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高校教育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要始终牢记教育是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教学的技术手段。因此,高校教学要从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无论互联网技术如何发达,课堂教学依然需要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以及师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1] 康淑敏.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5(6).
[2] 桑新民.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6).
[3] 王竹立,李小玉,林津.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2015(4).
[4] 杨启亮.教学对话之“道”的特殊性[J].教育研究,2013(7).
责任编辑:刘海涛
G642
A
1673-1794(2017)02-0106-02
冯晓艳,商丘工学院教育与现代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河南 商丘 476000)。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研究(2017-ZDJH-173)
201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