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蕾
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探究
王芬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校转变办学方向,统筹各要素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在深层次影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满足市场人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基于高校学生工作与供给侧改革的契合关系,揭示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侧困境,探索改革的途径。
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
2016年 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适当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经济上“供给侧改革”呼唤引领教育上的供给侧改革。正如袁贵仁部长指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际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而,在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要加强供给侧改革,特别是加强学生工作的供给侧改革。
1.1 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契合
供给,在经济学中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个价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供给侧即是指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供给侧改革一般是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高校学生工作主要包括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涵盖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专业学习、日常生活、就业和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经济资助、班集体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多层次的学生工作体系[2]。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是指高校学生工作者在特定时期内,每个价值水平上愿意且能够提供的一定的质量的服务。其供给侧改革是从提高学生工作质量出发,用改革的方式推进服务内容调整,矫正资源配置,提高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提高高校的教育和服务水平,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供给质量为核心的内涵要求。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侧改革一定要满足学生所需、所想,在为学生思想教育、学习生活服务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责,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内涵特征。
1.2 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契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致力于经济领域的一次大的变革,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际上它映衬了社会各子系统的改革逻辑,都是运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从目标定位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变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促进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系统,自脱离象牙塔的发展模式以后,便与社会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日益被关注与看重,从人才培养质量到科技研发,对于高校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一目标要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需要反思通过学生工作能够带给社会什么样的“产品”?通过现有的高校工作能否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产品”?社会所需的“产品”应该是什么样?等内容。当前一些高校狭隘的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与学生学习相关的一些管理内容认定为高校学生工作,同时以学校为主体制定了相应学生管理规范及制度。然而却常常忽视就业和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经济资助、校园文化活动等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工作内容。通过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使高校重新梳理工作职责,完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目标,为社会输出更加优质的人才,因此在目标上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内在契合。
1.3 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契合
我国的经济结构处于极为不合理的状态,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等产业的产能过剩,对我国经济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为此,我们国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解决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主要价值在于转型、改革、创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观念问题、质量与效益问题、方式问题等,也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取向。基于这一层面的分析,高校的学生工作也涉及意识层面、质量层面、方式层面的改革问题,与国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谋而合,在价值取向的问题上存在内在契合。以往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缺乏供给侧意识,没有认识到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过去都是传统的需求驱动意识,希望刺激市场需求来接纳更多的毕业生。供给侧改革方向告诉我们,教育改革中,“供给侧”非常关键,“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能力素质,才能够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能够提高高校的服务提升意识。在供给侧改革中,通过认识供给方的重要作用,提高高校对学生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能够更深入的思考社会中用人单位等“需求方”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需求,高校围绕社会需求来开展学生的专业学习,帮助学生设计职业发展规划,通过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高校学生的能力素质,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可以非常好的提高高校学生工作质量。在方式的选择上,高校学生工作要打破传统的至上而下的管理思维,形成民主化、柔性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目的不是让学生以遵守纪律为目的,而是要通过制度化的规约,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1 高校学生工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当前的高校学生工作主要是以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为中心,工作重点是以学校本,不是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重点。当前问题是,高校的学生工作不是以生为本,忽视学生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地位。高校学生工作者居高临下看待学生,缺乏与学生的平等意识。正是由于这种忽视学生的主体权利,导致学生丧失了“作为教育买方”的一些基本权利,包括获取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安全保障等的权利。管理工作者的固有思维影响了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行为,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尤其是参与自我管理的权力,导致学生沦为管理的附庸,逐步丧失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也自然而然忽视了学生的基本诉求。
其二,学生没有良好的信息获取和反馈渠道。学生对于教学管理相关政策的信息获取不畅通,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学校管理服务评价等缺乏畅通的反馈渠道,学校不能够及时的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回复和改进,影响了学生的满意度。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高校逐步实现了办公信息自动化、教学系统的自动化,但一直在学生管理信息化的问题上投入甚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学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冷视,也导致高校学生信息交流的渠道不畅通。
其三,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使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非常多、非常前沿的信息,然而当前一些高校的教学内容陈旧,还在传授十年前的知识和技术,缺乏创新性,同时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实践技能传授,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其四,高校学生工作中缺少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养。当前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功利主义横行,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不明晰,容易迷茫,不利于学生的健康身心发展。一些高校学生工作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等问题,使学生产生厌学、厌生等问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首先,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没有从学生的能力本位出发,单纯为了完成课时目标而设置课程,达不到满足学生多项能力发展的效果;其次,对教师队伍缺乏必要的培训,难以捕捉学生发展的动态信息,有些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技术能力过于陈旧,不适宜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
2.2 高校学生工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领域不再是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大学生们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大学生们随时面临着“最难毕业季”的考验。这也为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工作不只是将学生纳入学校,安排学习生活而已,还需要为学生身心健康以及未来成为高素质创新型发展负责。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在:
其一,高校学生工作中不重视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缺少来自社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信息,没有有效的建立与企业的沟通与互动机制,无法从企业获取相应的信息,也就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发展定位、人才规格定位,因而高校学生工作者并不能明晰市场对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因而不能设立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也就难以采用适宜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
其二,由于高校缺乏对社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正确判断,因此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一些高校不能够与时俱进,还采用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以完整学科体系开发课程,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准确把握,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知识及技能传授。
3.1 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侧改革”意识
高校学生工作要重新树立学生工作目标,将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学生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了解学生们的个性发展需要,激发学生主体创造性,把教育与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与表达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3]。坚持引导服务,在引导中融入要求,在生活中蕴含教育,在管理中体现导向,建立健全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工作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特别是将人才与“做人”相关的素质培训融入到日常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重视人才的专业学习和生活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
总之,要树立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侧改革”意识,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过程,更加要注重对学生以及市场需求的探求,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和内涵发展。
3.2 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内容
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内容主要包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校园文化活动等内容。建立供给的内容体系。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体系。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将该建立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综合的供给内容体系,同时还要重视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素材、教育案例等的资源投入[4]。
对于学习生活管理,应该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需求,在学生反馈信息的基础上,修改不合适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制度规范,使高校学生工作更加的有温度,更加人性化。
3.3 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方式
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方式主要是由高校管理者为主导的,管理部门干预的供给方式。然而从现有的高校学生工作现状来看,要改变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方式,减少学校管理部门的干预,适当放权,激发学生的管理活力,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高校学生工作中来。
一方面,形成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内容问询机制。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内容,向学生和用人单位开展咨询,了解各方的需求和建议,根据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双重需求,有机的设计学生工作计划,把握学生的一般成长规律,并形成有效的调整机制,根据实际状况随时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形成高校学生工作的学生与市场共同参与机制,针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和性质,鼓励高校学生以及一些用人单位积极的参与到学生工作中来,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领导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对未来的工作与生活都大有裨益。
4.1 提高学生工作的供给侧意识
要在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供给侧改革,就必须要提高学生工作的供给侧意识。一方面,当前消费观引导了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尊重和贴近学生的消费习惯,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同时还要结合市场中用人单位的需求,建立服务于学生全面成长的“统一战线”,形成丰富、多元的、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提高教育供给侧的质量、效率与创新型。
另一方面,要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第一,高校学生处于一个朝气蓬勃的年龄阶段,青春又富有创造力,高校应当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成长的空间。高校要注重高校学生工作服务的改造和转型上,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考试评价、就业指导等众多领域,改善原有的单一的、缺乏吸引力的工作方式,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侧升级。
4.2 信息技术为重要的改革手段
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侧改革要突出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和创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效率。比如台湾的一些高校全面普及管理信息系统,储存所有在校生的数据,能够通过网络实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就业规划、心理情况,及时的对那些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提出预警,使高校学生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们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获得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另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畅通用人单位、校友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从而有助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着眼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不断增强。
4.3 完善高校学生工作体制改革
在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中,要完善高校学生工作体制改革。第一建立制度化的领导、组织机制和人才供给机制,能够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第二,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工作奖惩机制,使学生工作信息公开公正,使学生能够获得科学、合理的评价;第三,注重高校学生工作的环境因素,注重高校校园环境以及文体设施构成的物质环境,使高校能够通过环境体现学生工作理念,立德树人的主题,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以高校为家;深挖高校的大学精神,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给学生们供给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素质养成教育。
4.4 加强监督与评价
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侧改革一定要满足学生所需、所想,在为学生思想教育、学习生活服务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责。因而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工作内容的供给侧改革,更是育人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供给侧改革。由于高校学生供给侧改革面对的主体是学生,工作成效监督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因而应该加强高校学生工作的监督与评价,特别是要构建由学生组成的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侧监督与评价小组,通过反馈意见和建议,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
总之,高校供给侧改革是以学生为本,以实现学生需求为出发点的改革,突出强调学生以及市场的需求,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提高高校学生工作效率与质量。
[1] 供给侧改革成中国经济热词,国企加速清退僵尸企业[E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1207/145923951664.shtml.
[2] 佘双好.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兼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EB/OL].http://www.cnsaes.org/homepage/saesmag/sx/2008/19/sx081914.html.
[3] 田建国.高等教育要以学生为本[N].大众日报,2014-10-12.
[4] 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EB/OL].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dfjyzc/2016-03-16/content_14609087.html.
责任编辑:刘海涛
G640
A
1673-1794(2017)02-0071-04
王芬蕾,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助理研究员(沈阳 110000)。
2016-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