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创业”到“创新创业”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探索

2017-03-30 07:59范宇鹏张爱民
滁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维度大学生

范宇鹏,张爱民

从“就业创业”到“创新创业”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探索

范宇鹏,张爱民

随着对创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高校存在量化指标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创业教育导向诸多困局,从就业创业到创新创业的发展历程,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四个维度,进而提出促进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合、开展创新创业意识启蒙和能力培养、落实树人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高等教育;创新创业;就业创业

2015年以来,“创新创业”成为社会对高校最关注的词汇之一,大学生创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国家连续发布多个文件支持大学生创业,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迅猛发展,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呈现井喷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我们以更高的维度去看待和推动。

1 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兴起与问题

创业教育,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的是“第三本护照”的提法,但当我们回顾历史,虽然创业教育在我国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但在高校中提倡创业,基本上自1998年前后开始[1]。在正式文件中提出“创业”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之产生,也因之带来萦绕多年的后遗症。

1.1 就业创业教育登上历史舞台

一件小维度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都与大环境的改变有关,笔者认为,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回到1990年代末期,就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就业创业”登上历史舞台的必然性。在那个历史现场中,发生了几件事:宏观政策推动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潮在1990年代末迎来最迅猛的一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而言,完全不包分配从1996年正式施行,在1998年后开始大规模施行;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长达近十年的大规模扩招,高校在校生人数节节升高……这样的环境下,在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成为历史的选择。

在1999年教育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中,第一次提及“帮助毕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而后的每一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都会出现“毕业生创业”的相关字眼。从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维度来观察大学生创业,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这一年,“创业”不再是“艰苦创业”或者“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而有了新的指涉。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一批扩招后毕业的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提倡和推广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加强对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与服务工作。”这之后历年的报告中,“创业”二字除常与“就业”并提外,2008年出现“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2009年提及“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2010年,这一提法更加明确,“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1.2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问题

2006年,南开大学召开的“创业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范志毅批判了仅仅停留在创业实物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出高等院校没有发挥出创业教育的应有作用[2]。高校创业教育经过十余年来的不断推动,课程、竞赛、园区近年来搞得愈加火热,但热闹的背后,却始终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之间不断纠结,笔者认为,可以表现为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业精神工具化:早在2004年,丁立群、吴金秋联合撰文的《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中就指出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并非简单地鼓励学生创办企业。但不论是高校就业创业兴起之时,还是当下,各种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统计上,学生创办企业数量都是一个重要指标,手段成为了目的,创业精神被弱化,培养企业家精神的内核被开设网店、自谋职业所替代。

二是创业课程技能化:2012年,教育部开出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但这门课始终难以在高校中有效地设立起来。虽有从不间断的师资培训,但却以不长期从事教学的行政人员为主,体系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设定中,只剩下创业培训开中过程中的几门财务、公司管理、人力资源课程,必修课的学分长期缺位或简单地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至于专业课程的改造,在大部分高校中,更是遥遥无期。

三是创业扶持单一化: 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举办的创业计划竞赛是我国乃至亚洲高校成功举行的第一次竞赛,首先在高校中实践了通过创业计划竞赛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路[3]。但这个“新世界”的大门,对高校而言,却也不啻是另一个“潘多拉的魔盒”,竞赛可以为学生何学校带来荣誉,以竞赛作为平台,将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资源集中于此,就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扶持最为简单、最短平快、最有显性价值的方式。

在量化指标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创业教育导向下,大学生创业从一股清泉,变成了一股泥石流,泥沙俱下。

2 从“就业创业”到“创新创业”的转变

2.1 创新创业时代的到来

2012年,“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将创新与创业放在一起,全社会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当2012年的时候,没人会料到新时代的大潮来得如此迅猛,但一切却又正当其时。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而来。信息、材料、互联网、人工智能……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给人们的生活巨大的改变,叠加全球金融海啸后遗症的影响,累积多年的大企业轰然倒下,传统商业模式一步步在市场上失势,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格局发生重大的改变,能否站立在这一轮变革的“潮头”之上,成为国家发展必须要把握的重要机遇。

二是经济增长转型的需要。机制的转变,有时候可以释放出大量的新经济动能,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带给中国的改变就是历史最好的背书。十二五末期,我国的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原有的经济增长引擎已不能爆发出足够的动能支撑国家继续发展,“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成为主政者的选择,期冀其能有力推动、有效加速经济转型的实现。

2.2 高校“就业创业”转向“创新创业”

大环境的变化,也传导到了大学之中,一方面,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型”向“普及型”转变,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已经从做好知识的传授,变为更加需要注重提高学生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学生未来发展。仅仅让学生自谋职业,解决生计问题的就业创业教育,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要。

另一方面,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地,高校过去更多表现为科研的高地,而现在,要求高校成为科研转化的圣地。2016年8月,教育部联合科技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11月,教育部印发《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在高等教育中落地。创新驱动,替代了就业驱动,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逻辑选择。

3 正确把握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四个维度

虽由“就业创业”向“创新创业”转变,但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环境,不少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误以为创业创新教育就是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就是过去的就业教育。因此,虽经过经两年的大变革,在许多高校中,创业创新教育还没有真正融入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4]。笔者认为,阻碍在于人的思想没有统一,在于以上的这些“片面”观点广泛地存在着。“纠偏”,是我们在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当中一再进行的工作,也是很必要的工作。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绝非单一地“以创业带动就业”,而要为推动社会的发展需要,育人为本[5]。

如何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笔者认为,应该是由下至上的四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解决就业问题。这个维度最为直接,也是创业教育进入高校的发端。自谋职业的大学毕业生将不需要占用国家新增就业岗位数量的总盘子,若能够进一步转变为社会岗位的创造者,那将是对国家每年新增就业的有效补充,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第二个维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诚如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撰文指出,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兴国,“推动创业教育所带来的实际效果,绝非缓解就业压力这么简单、直接、短期。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帮助学生开办公司,而是着力于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培养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意识、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过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实践途径有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创新活动等,而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正是这一逻辑的继续与深化。通过接受创业教育并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是实现大学生关心社会,满足个性发展需要和展现个人魅力的优秀载体。

第三个维度,是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切入、撬动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创业教育与高校改革,早已不是一个新观点、新命题,从上世纪末以来,政府已经意识到学校教育在推进大学生创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把创业人才培养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联系起来。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6月,教育部在京召开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这次会上明确地提出了“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即“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而这,若是仅仅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或开设创业相关专业,很难实现高等教育真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而是需要教育范式的大改变和大改革,即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创新创业化改造。

第四个维度,是服务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从2006年开始订立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直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这条路,走得有些漫长,当经济连续高增长期悄然发生新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乃至“L”型走势的时候,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变得更加迫切起来。2016年两会期间,破解“达尔文死海”成为社会上的新热词,在近期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报名表上,专门有一行信息“是否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这是以往的比赛所没有的,简单的一个选项背后,是引导学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团队,汇集科研前沿资源和创新成果,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合力,将创新训练、创业训练成果及大量处于沉睡状态的科技专利、实用新型技术等转变为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借助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把握市场的能力,经营的能力等等,变成市场上的产品,对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因此,我们可以更好地回答高校为什么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疑问。可以说,2015年以前,绝大部分的创业教育工作都只停留在对人才培养“器物”层面上的探索。而当全国上下部署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时,正是从“器物”到“制度”的全面变革。

4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思考

形势风起云涌,但是会议、文件的落实之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高校的推进状况还未尽如人意。与地方政府适应经济新常态类似,许多高校内部对此项工作仍然没有做到真正的统一思想,对创业引领计划的认识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第二种是认识还不到位,一知半解,适应不太主动,引领基本无为,流于口号化。第三种是很不适应,没有摆脱原有的教学思维惯性,行动上自觉不自觉逆向而行。

不理解、不适应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在非直接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和个人身上。不理解,因而有些因工作需要而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人员在执行层面上无所作为、观望、甚至消极抵制,有的守着旧有的利益,看着固有的盘子,短视蒙蔽了双眼,阻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发展的脚步。

每个从事这项工作的部门和个人都不是“看客”,更不能做“过客”。从实践出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促进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明确全体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政工干部和年轻专业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把校内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和聘请校外各行业优秀人才参与创新创业课授课结合起来,组建起一支专兼结合、讲授实践相得益彰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学科课程内容创新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上,基础在创新,重点在教改中全面融入创新人才培养元素,倡导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启迪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是开展创新创业意识启蒙和能力培养。首先要面向全体,在专业教育课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度融入专业教育[6]。有针对性地设置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在通识课程模块,积极开设创业政策、创业技巧、创业训练等选修课程;增加素质拓展模块选修课中创新创业类项目。其次要面向全程,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让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都接受创业培训,依托校友资源,开设创新创业大咖讲座、创业沙龙,让准备创业的大学生都得到创业指导。最好要分类引导,坚持“瞄准需求、弹性服务,典型引领、梯队发展”,每年重点扶持若干重点个项目,组建导师库,遴选大学生参加培训,动员广大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全方位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是整合资源提供必要支持,落实树人理念。提供硬件支持。不断挖掘现有场地优势,积极开辟新场地,建好、管好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推荐入驻省、市创业园、各级众创空间。帮助协调保障资源。与地方行政部门共建绿色通道,帮助创业大学生在办理企业登记、报税上给予便利。利用高校资源,为大学生在科技成果转化及创业活动重提供法律援助。通过创新创业奖学金、学校配套奖励、入驻补贴等,对创新创业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降低创新创业风险。

[1] 夏人青,罗志敏,严军.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1999-2011年)[J].高教探索,2012(1).

[2] 赵金华,孙迎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20年回顾评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2(6).

[3] 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9(2).

[4] 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C1).

[5] 王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6] 丁俊苗.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阶段与高校新的历史使命[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

责任编辑:刘海涛

G647.38

A

1673-1794(2017)02-0063-04

范宇鹏,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助教,硕士;张爱民,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副教授(福州 350117)。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 (JZ160351)

2017-01-12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维度大学生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企业英才俱乐部
光的维度
人生三维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