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 储红英
【摘要】 目的:分析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小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4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小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颈干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出现神经损伤、肱骨头坏死、皮质缺损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3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小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效果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较小,术后骨折愈合较快,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 肱骨外科颈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小切口锁定钢板固定; 对比分析
doi:10.14033/j.cnki.cfmr.2017.6.0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120-02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常常发生于肱骨解剖颈下2~3 cm的位置[1]。若肱骨外科颈骨折移位较小或者相对稳定采用非手术治疗即可,若患者出现移位现象,而且稳定性较差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肱骨髓内钉、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外固定架及经皮克氏针等多种方法,其中小切口锁定钢板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2]。为了探讨一种最适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手术方法,本文对比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4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的相关资料,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小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研究对象选为2014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4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中男9例,女12例;年龄50~70岁,平均(54.9±4.1)岁;病程1~7 d,平均(2.9±0.2)d。对照组中男8例,女13例;年龄50~71岁,平均(54.4±4.2)岁;病程1~6 d,平均(2.8±0.3)d。排除患侧肢体伴有其他部位骨折患者,病理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及再次骨折等患者。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小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术中对患者实施颈丛麻醉处理,选择标准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后将浅、深筋膜逐层切开,钝性分离头静脉,朝着外侧牵开三角肌,朝着内侧牵开联合腱及胸大肌,使骨折断端充分暴露。按照纵向方向将肱骨干牵引开来,或者同时采用克氏针(2.5 mm)固定在患者近端骨折块处共同协助复位,基本实现骨折解剖复位。将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肱骨肌间沟外侧,大概钢板位置在肌腱沟外侧3 mm、大结节下方5 mm处,然后分别将锁定螺钉置入到患者肱骨近端、远端骨折处。分别在腋位、正位合理调整螺钉长度及位置。
1.2.2 对照组 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取患者仰卧位,复位方法和治疗组患者一致,在患者肱骨近端前外侧放置合适直径三叶草型钢板,顶叶预弯,放置在患者大结节处,将钢板通过皮质骨螺钉(直径3.5 mm)固定在肱骨干处,结合患者实际骨折情况采用3~5枚松质骨螺钉固定患者两侧叶及顶叶。但需要注意的是螺钉应在肱骨头关节面内,防止对肱二头肌腱造成损伤或者出现撞击,其他的手术步骤和术后处理和治疗组患者一致。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时间等情況,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软件选用SPSS 18.0,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时间等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颈干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治疗组患者出现神经损伤、肱骨头坏死、皮质缺损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38.1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认为,若肱骨外科颈骨折非常不稳定、移位明显或者未成功复位的情况下应该采用手术治疗,但是对于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尚无明确定论[3]。肱骨外科颈骨折多见于老年群体,手法复位因为没有有效的外固定很难维持复位[4]。解剖复位,若没有妥善固定很容易导致肩关节软组织粘连及术后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T型钢板、张力带钢丝、克氏针等传统普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为传统钉板固定的把持力并不是很好,很容易固定不牢而导致骨折再移位。采用钢板固定时需要广泛剥离软组织,这对于骨折端血供会造成严重影响,术后也需要借助外固定,需要较长时间制动,不利于早期活动。小切口锁定钢板固定相对而言具有诸多生物学优点,其形状主要是按照肱骨近端的生理解剖形状进行设计的,并不需要精确预弯对接骨板,而且锁定钢板近远端螺钉孔都有螺纹,这样可以紧密结合锁定螺钉,螺钉和钢板及各骨折块可以完全锁定成一个共同整体达到内固定架的效果,具备较强的抗拉力及良好的锚合力,这样可有效减少退钉、固定物松动或者拔出等情况,就算处于骨质疏松状态,这一整套固定装置也具有很好的把持力,有利于降低骨折移位、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更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并没有出现髓内钉、钢板断钉或弯曲等现象,两种手术固定方法都可以很好地维持骨折术后对线对位,而且骨折也没有明显成角或者移位,由此可见这两种固定方式都有效,可很好地帮助患者恢复颈干角。同时,本次研究表明,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颈干角并没有明显差别(P>0.05),这和王明辉等[6]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这主要是因为肱骨小切口锁定钢板固定属于微创内固定方式,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对患者创伤较小,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血液供应,固定强度相对稳定,有利于患者骨折尽快愈合。但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患者术中需要广泛剥离软组织,很容易破坏血液供应,有可能会导致患者骨折愈合延迟[7]。其次,本次研究表明,治疗组患者术后神经损伤、肱骨头坏死、皮质缺损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和崔伟等[2]研究报道基本相符。由此可见,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肱骨小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安全性更高,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但值得注意的是,采用肱骨小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过程中,若术中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明显内翻、畸形等症状,为此对医师的操作技术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术中一定要确保肱骨颈骨折复位质量,并且合理选择进针点[8]。
综上所述,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小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效果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较小,术后骨折愈合较快,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盛玉,杨秋娜,温竹重.锁定钢板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1):37-38.
[2]崔伟,吕杨训,贺行文,等.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41-43.
[3]浦玉良.对比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91-92.
[4]于志勇,白龙,叶军,等.锁定钢板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3):260-262.
[5]张伟,王庆雷,张铁良.闭合复位经皮螺纹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1):48-50.
[6]王明辉,王秀会.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移位肱骨外科颈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5,31(6):404-406.
[7]赖少华,姚富华,黄国财,等.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6):709-712.
[8]肖斌,谢珊珊,谢宝辉.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0):32-33.
(收稿日期: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