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龙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结合针刺、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短期和长期效果。方法:108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6周常规针刺、推拿治疗,前3周每周进行3次针刺、推拿治疗,后3周每周进行两次针刺、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进行每周3次的颈椎运动疗法,对照组同时接受每周3次的磁热治疗。治疗前、治疗6周后及随访半年后,分别采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颈部后伸肌群相对肌力来评价其颈部功能障碍程度、疼痛程度和颈部后伸肌群肌肉力量。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功能障碍、疼痛、颈部后伸肌群肌肉力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疗效在随访半年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运动疗法联合针刺、推拿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疼痛缓解、功能恢复具有更好的短期和较好的长期疗效。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运动疗法; 针刺治疗; 推拿治疗
doi:10.14033/j.cnki.cfmr.2017.8.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005-03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exercise therapy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on chronic nonspecific neck pain.Method:108 patients with chronic nonspecific neck pai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6 weeks routine acupuncture,massage therapy,in the first three weeks,received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therapy three times a week,after three weeks,received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therapy two times a week,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so received cervical physical therapy three times a week,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ree times of magnetic therapy.Before treatment,treatment for 6 weeks and followed up for six months later,respectively used 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and neck extensors relative strength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cervical dysfunction,the degree of pain and the neck extensor muscle strength.Result:After 6 weeks of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better improvement in disability score,pain score and the muscle strength of neck extensor muscle(P<0.05).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aintained at 6-month follow-up(P<0.05).Conclusion:Cervical physical therapy exercise therapy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therapy is effective in reducing pain and improving functional status and cervical st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non-specific neck.
【Key words】 Chronic non-specific neck; Physical therapy; Acupuncture; Massage
First-authors address: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6,China
近年來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和低龄化的趋势,尤其在女性人群中表现更为显著[1]。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方法很多,如药物(口服、局部注射)、推拿、针灸、手法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但以上治疗方法都以短期疗效为主。近几年来关于运动疗法在慢性颈痛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研究逐渐深入,其在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康复中的积极作用被广泛认可,但文献查阅有关运动疗法与我国传统康复治疗手段结合的报道较少。因此,本次研究将颈椎运动疗法和我国传统针刺、推拿治疗等相结合,旨在探析颈椎运动疗法联合我国针刺、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是否在疼痛缓解、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更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具体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8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就诊,患者自诉有颈部疼痛不适、僵硬、活动受限,症状持续半年以上,疼痛在颈前屈时明显。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非特异性颈痛诊断标准[2];年龄18~58岁;无颈椎外伤史、手术史、发热及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无四肢皮肤感觉减退、肌力减弱、生理反射消失等神经根受累表现;X线片颈椎无异常;近半年内未接受颈痛相关的物理和药物治疗。排除标准:颈椎呈退行性改变,如颈椎前凸减少、消失或呈后凸;脊柱骨折或陈旧性骨折、先天畸形和椎体破坏;颈椎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脊柱肿瘤、结核、椎管狭窄及椎间盘炎症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108例患者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男21例,女33例;年龄(33.57±7.32)岁;病程6个月~16年,平均(6.45±3.42)年;后伸肌群相对肌力平均值为
(0.784±0.328)N/kg。对照组男22例,女32例;年龄(34.02±7.08)岁;病程6个月~18年,平均(6.62±3.28)年;后伸肌群相對肌力平均值为(0.822±0.256)N/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相对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6周常规针刺、推拿治疗,其中前3周每周进行3次针刺、推拿治疗,后3周每周进行两次针刺、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进行每周3次的颈椎运动疗法,对照组同时接受每周3次的磁热治疗。
1.2.1 针刺 取穴:取夹脊穴、阿是穴、风池和大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加以电针仪,选用疏密波,留针20~30 min。
1.2.2 推拿 (1)颈部揉法: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一只手固定患者头部,分三条线向下操作。第一线,一只手手指指腹置于第一颈椎旁开0.5寸处,揉至第二胸椎旁开0.5寸处,每一点揉8次,往返5次,病变节段加3次;第二线在棘突旁开0.5~1.5寸处,揉至膀胱经肺俞穴;第三线在棘突旁开1.5~3寸处,揉至肩胛骨内上角。(2)颈部揉捏: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一只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只手拇指和四指分开,置于颈椎棘突旁开1.5寸和3寸处进行揉捏,自上而下揉捏到颈肩交界处,往返8次。揉捏时动作幅度不超过皮肤的弹性范围。(3)颈部弹拨: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一只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只手手指对棘突旁开0.5、1.5、3寸位置的肌束进行横向拨动,操作顺序同“揉法”,往返3次。拨动时以患者能耐受为度。(4)肩部揉法:对大椎至斜方肌、大椎沿肩胛上角至四边孔均采用揉法,往返5次。(5)肩部提弹: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拇指和四指分开,以肩井穴为中心,将斜方肌提起,放下时弹斜方肌3次。
1.2.3 颈椎运动疗法 (1)促进颈深部肌肉组织募集的训练。①颈深层屈肌的运动训练:将血压计压力带设置在20 mm Hg,放置在上颈段(枕骨部以下),患者仰卧在其表面,从脊柱的中立位,患者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弯曲脊柱做颈椎屈曲控制运动,就像说“是”,保持该动作6~10 s,3组/d,10次/组。一旦患者可以在仰卧位以最小表面颈屈肌的激活做颅颈的屈曲(点头),则用更低节段的颈椎做颅颈屈曲。如果患者无法维持颅颈屈曲而出现头部前突,则退回上一训练阶段重新开始。②颈深层伸肌的运动训练:患者交替进行一下两组训练,患者在仰卧位,慢慢地、轻柔地同时有保证不屈曲颅颈地将枕部置于一个小枕头、卷起的毛巾或部分充气沙滩球上,保持10 s,3组/d,10次/组。患者坐位,用一条弹力带绕过颈椎,然后患者慢慢伸展颈部,给颈伸肌施加一个持续的等大的低阻力的对抗,保持该动作6~10 s,3组/d,
10次/组。训练中患者保持中立位。(2)提高颈部肌肉耐力和力量的运动训练:患者取站立位,身体放松,先后将一只手掌心置于前额、同侧头颞部、脑后,颈椎缓慢前屈(前额)、侧屈(颞部)、旋转(颞部)、后伸(脑后),手对向用力,保持该动作6~10 s,缓慢回到中立位。每个方向3组/d,10次/组。(3)增加颈和/或胸上段的活动度的运动训练:患者取站立位,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做颈部后伸、前屈、侧屈、左右斜前屈、旋转牵伸训练,在疼痛能承受的最大位置保持动作6~10 s,然后缓慢回正立位,在反方向做一次为一次训练,每个方向3组/d,10次/组。患者坐位,向后移动头部,同时保持视线水平做颈椎的回缩运动保持10 s,然后缓慢回正立位,3组/d,10次/组。
1.2.4 磁热疗法 患者仰卧,将磁疗垫放置在颈枕部和肩背部,温度设定于30 ℃,每次治疗20 min,每周治疗3次。
1.3 评定方法
参照文献[3]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文献[4]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定患者颈部功能障碍程度、疼痛程度。参照文献[5]采用tergumed脊柱功能测试评估系统来测定患者的颈部后伸肌群肌肉力量。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及随访半年后分别进行以上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观察指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6周及半年后,观察组NDI评分、VAS评分及颈部后伸肌群相对肌力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仅治疗6周后NDI评分、VAS评分及颈部后伸肌群相对肌力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6周及半年后,观察组NDI评分、VAS评分及颈部后伸肌群相对肌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表2、表3。
3 讨论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是以患者非特异性头痛、头晕、肩颈部和上肢近端疼痛等综合症状为表现的一类疾病[6]。病情迁延,常反复发作,30%~50%的患者病程在12个月以上,女性多于男性。X线片、CT、磁共振检查无特异性阳性发现,也无特异性病理变化,如创伤、感染、肿瘤及先天性疾病等。
新近研究认为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发病内在原因主要与患者自身在颈部存在功能缺陷有关,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可能在肌肉募集、肌肉力量和耐力、颈和/或胸上段的活动度、复位能力、姿势稳定性和眼球运动控制等方面存在缺陷,当患者在生活、工作中使颈椎长期处于高负荷屈曲状态,容易导致肌肉损伤,从而出现慢性颈痛[7]。
此外有研究还发现虽然对于很多患者而言通过休息、治疗颈痛症状可以好转,但是颈部肌肉缺陷却可能持续或迅速发展。80%的颈椎的机械稳定性依靠颈部肌肉组织来提供、维持,因此颈部肌肉损伤和存在缺陷的后果是深远的。很多研究表明颈椎深浅层肌肉的力量减低和功能缺陷与颈痛的发生有很强的联系[8]。颈深层肌肉主要由Ⅰ型肌纤维构成,对维护椎体间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颈浅层肌肉含有较多的Ⅱ型肌纤维,其在控制颈椎运动的速度、幅度、方向起重要作用。两者协同保证了颈椎完成运动。本研究采取的运动疗法中既包括了针对颈深层肌肉的训练,又包涵了浅层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同时还兼顾两者的协同训练和颈椎活动度的训练,从而控制和改善颈部肌肉缺陷,增强颈椎稳定性,提高颈椎运动能力,既可获得缓解疼痛的短期收益,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长期效益。
我国的传统医学认为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多因外邪侵袭肌肉、气血不通、经络闭阻所致,因此通过针灸、推拿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复位、放松肌肉,从而缓解疼痛不适,有利于重建颈椎稳定性[9]。
因此本研究将运动疗法与针灸、推拿治疗相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及颈部疼痛都有显著改善,颈部后伸肌群相对肌力都有显著提高,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要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后,观察组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颈部疼痛程度、颈部后伸肌群相对肌力仍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而对照组患者的功能障碍、颈部疼痛程度及颈部后伸肌群相对肌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颈椎运动疗法联合针刺、推拿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疼痛缓解、功能恢复具有更好的短期和较好的长期疗效。
今后还将通过对患者颈部肌肉运动性能/功能障碍进行精确的量化测试,明确患者颈部肌肉性能特点、肌肉存在的问题或缺陷,以及差异性,并据此为颈痛患者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复合型治疗训练模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Lauche R,Langhorst J,Dobos G J,et al.Clinically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pain, dis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chronic nonspecific neck pain-A reanalysis of 4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cupping therapy[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2013,21(4):342-347.
[2]管恩福,劉彦璐,李绍旦,等.正骨手法结合刺血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8):1418-1420.
[3]张佳玮,王刚,李飞,等.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临床评价[J].中国康复,2016,31(1):72-73.
[4]郑光新.健康教育及自体重量牵引对视频终端工作者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2):1114-1117.
[5]张帆,王琨,沈洪兴,等.第42届颈椎研究学会年会纪要[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5):1199-1200.
[6]张丽.脊柱功能测试评估训练系统[J].医疗装备,2007,20(8):4-6.
[7]吴忌,郑皓云,时宗庭,等.青少年颈痛疼痛特点的调查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9):633-637.
[8] Daniel Niederer,Lutz Vogt,Jan Wilke,et al.Age-related cutoffs for cervical movement behaviour to distinguish chronic idiopathic neck pain patients from unimpaired subjects[J].European Spine Journal,2015,24(3):493-502.
[9]周永富,王志宏,杜婷,等.颈椎曲度与颈痛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5,36(5):406-409.
(收稿日期:201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