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俊
摘 要:影响和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从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本质合理建构、教学发展深度研究入手,创新和改革学校教学管理、课程教材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外在因素和条件,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教学质量;创新;提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95-02
如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的务本求实、勤学苦练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学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无论是教育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不会有大的突破。
一、 潜移默化,立足长远
潛移默化,立足教师的长远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因素,老师师德修养、教学经验、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能否正常发展。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好“雨”的滋润。
为了让年轻老师尽快成长,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两大工程: “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就是确定名苗,委以重任,重点培养;而“青蓝工程”则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为青年教师选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做导师,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教师,促其成长。几年下来,通过这两大工程的精心培养,会有很大一批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提高教学质量,办家长满意的学校。
学校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年轻教师的学习交流。“请进来”,就是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或课堂教学展示。邀请名家与本校教师“同课异构”,指导本校教师实施高效课堂,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走出去”,即选派校长、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或挂职锻炼。一所优秀的学校,要经常选派老师到名校去学习,取经。经常派出自己的校长、副校长、环节干部到与本校办学条件相近、办学理念先进、办学质量一流的名校去挂职,吸取名校的管理经验,学习名校的教学管理措施。同时,重视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即通过校校连片教研活动,取长补短,完善提升。
为了尽快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学校还应该重视年轻教师自我修炼和基本功的训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强化教师自我修炼和夯实个人基本功训练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督促教师自我修行。除了研究课标、精研教学、借助各种资源,如网络(学习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韩立福教授等经验)、杂志、报纸和关注高效课堂微信群等,老师们还应该自购图书(学校教师自订学科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充电、内化。鲁迅先生曾在《读书杂谈》中写道:“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学习,涵养了文化底蕴,为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增添了内涵。
其次要夯实教师基本功。第一层面要加强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即三笔两画一操。要让全体教师打好以三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两话(画)(普通话、简笔画)、一操作(电子白板)为核心的职业基本功基础。这一层面的内容,定期进行一项考核,与绩效挂钩。第二层面是专业基本功训练,落实“三个能力”:一是解读课标能力(研读课标—学校检测—实际应用);二是制作导学案的能力(学习借鉴—兼容并包—力争创新);三是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学设计—课堂操控—教学检测—反思提升);第三层面为特色基本功训练。音体美等教师,除了完成前两个层面的基本功训练,学校还要重视他们的专长,鼓励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三个层面的训练,夯实了内功,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不仅承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还肩负诚意、正心、修身的育人使命。
二、 励志熏陶,正心修身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品行修养,根据学科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利用励志教育、楼道文化和课外阅读等方式予以熏陶。如邀请国学专家解读中华传统文化;聘请励志专家召开感恩主题大会;邀请名校学子讲成才之路;楼道内张挂名人字画、修身长志的格言和典故;设置开放图书长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自发自觉、必不可缺的生活习惯,从中体会阅读带来的一份宁静。
三、 格物致知,张扬个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学校要把课堂打造成学生学习创新的舞台,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展示,检测提升”等学习方式,既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自主探究精神,又在课堂展示中张扬学生个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主题辩论以及才艺展示(吹拉弹唱说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学校里生活、学习,不仅感到快乐,而且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学校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谋求更大进步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让教师与学生的能力先变得锋利无比,厚积薄发。
学校还应该重视实效,兼容并包。学校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有个性的,而学科也是有区别的。因此,辅之以教育教学手段就得遵从学生的个性和学科的特点,不能一个尺度,凡事一刀切。学校教育遵循的原则就应该是兼容并包,让教研、训练、辅导、管理等落地生根,形成常态。也就是说,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及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可行性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皆可施行。
四、学校要把教研课改常态化
学校应该遵照国家教育部“十二(三)五”课题“少教多学”和国家课程改革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三观理念,以“自主合作—交流展示—检测提升—教学反思”等方式,扎实而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改革要同步进行,要做到全员全学科普及。
训练测试常态化。教研课改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实战演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很长,合理利用这个有利的资源,要求学校统一按科目安排限时训练。限时训练一般以半小时为宜,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训练,然后,学科代表依据答案订正,统计错答题数量,上报任课教师,最后,任课教师根据错答率予以解析;如果学科代表能解决,则由学科代表或优秀的学生当时解答。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使训练有了标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注意做到四点:(一)时间制定要恰当,避免时间不足或过松现象;(二)训练量要恰当,避免出现“吃不饱或吃不消”的现象,可以设计两组练习,基本题和提高题,让中下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本题,有能力的同学则做提高题,这样可以照顾全面,充分利用好时间;(三)要照顾好中下生,避免出现只讲速度不讲质量的现象;(四)教师要注意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除此之外,通过“堂清=日清→周清→月考”的常态方式,查漏补缺,各个击破,确保教学质量。
培优补差常态化。同样的学习任务、同样的学习方式、同样的资源、同样的训练,学生的表现有时却不尽如人意。为此,学校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即培优补差。比如,对于理综类学科,优秀生坚持每日一题,确保能吃得饱;结对子,即采用师徒结对和生生结对形式,教师先授渔,然后通过兵教兵、兵验兵的方式,相互促进,共同达标。除此之外,集中而系统的培训也是一种极好的提升质量的方式(适合中考年级)。时间久了,习惯成自然,整个学校就会营造出一种浓浓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童奇.重点课程建设的时间与思考[J].上海高教研究,1990,(1).
[2]曹志平.提高教学质量 走内涵发展之路[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2010.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