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安忠
摘 要:语言的学习是知识内化与外化的有机融合,内化需要在静态下完成,外化需要在动态下完成,而动静结合的教学艺术关系到语言的学习能否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动静结合,引导学生精心观察,以静促动,优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静心倾听,静动结合,提高学生发音正确率;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动中有静,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静心思考,以静导动,强化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74-02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动”指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定的语言教学环境,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朗读、对话、互动等语言交际活动。“静”则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进行听、看、写、思等无声的学习活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如果處理不好“动”“ 静”两者的关系,就会出现课堂教学没有一点生气,犹如一潭死水,或者课堂氛围过于活跃,全场沸腾。这两种极端的状况都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因此,打造有张有弛、动静结合的课堂环境至关重要。动静结合就是边学边练、边理解边使用,以静促动,以动入静,其中的“学”和“理解”属于静态的学习,而“练”和“使用”属于动态的学习。在教学中要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就要从看、听、读、思等四个方面实现动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一、静心观察,以静促动,优化教学环节
语音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否学会准确发音关系到学生能否准确听懂他人的意思并进行流畅的交流。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能够做到让学生听懂教师的发音,但是对于发音的口型、发音的具体位置,教师往往忽略,以至于出现学生发音不准确,出现发错音的状况。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发音的口型,让学生在“静”中观察教师口型在整个发音中的变化,发音的位置、长短和声调的强弱等。
比如,教师在教授26个字母中的“e”发音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教师首先让学生在“静”中观看教师发音的口型、面部表情等,“e”的发音是/i:/ ,发音时,嘴唇微微张开,舌尖抵下齿,口腔肌肉紧张,面部表情微笑,教师展示给学生观察,让学生仔细观看,并静静模仿体会“e”的发音口型。边讲解边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跟着练习,边讲边练,以静促动。又如字母“r”发音是/ a:/ ,发音时,口张大,舌身压低并后缩,舌尖不抵下齿,双唇稍收圆。教师出示带有字母“r”的卡片,并示范性的发音,要求学生跟着拼读,模仿教师的发音,包括观察教师口型、声调、语气的长短等。为了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教师在教授含有发音/ a:/ 的单词“car”的读音时,做出开车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模仿中顺其自然地记住单词的读音。
二、静心倾听,静动结合,提高学生发音正确率
小学生天性好动,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喜欢让别人听自己说,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这种特点往往使学生错失听的良机。在教学中,教师如不加以引导学生静心倾听,就会影响学生听力,进而影响交际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在交流中出现读错、误解等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给每位学生布置听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倾听,静心听,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在《She's my aunt》课堂导入中,教师采用FreeTalk的形式导入新课,首先教师示范性朗读:“uncle、cousin、aunt、tall、short”这几个词的发音,并放慢速度,尽量让学生听懂,然后,以滚雪球的方式练习:“uncle,uncle, my uncle,this is my uncle.”句子,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听”的任务,分别将其中的“uncle”换成“aunt、cousin”,或者学生根据已学的称谓进行替换,动静结合,调动学生静心听讲的积极性。T: uncle,uncle, my uncle, this is my uncle. my uncle is tall , but my aunt is short .S1: aunt, aunt, my aunt, this is my aunt. my aunt is tall , but my cousin is short. S2: cousin, cousin, my cousin, this is my cousin. my cousin is tall, but my sister is short.S4:...通过这种滚雪球的方式练习,后面的学生也能静静地听前面学生的发言,增强动静结合的教学成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活动并有发言的机会。
三、静心阅读,动中有静,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实践活动,阅读过程包括信息的识别、理解、转换和应用等一系列的复杂过程,阅读成效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提升。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常常用有声阅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大声朗读,追求有声的效果,而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中静态的理解,以至于学生读过后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导致学生不能就文章的问题与教师形成有效的互动,影响课堂听课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在阅读时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通过默读静心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掌握文章的主旨。这些都是在静态默读下完成的,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比如,以Unit 3《Asking the way》中的story time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在默读前,提示学生找到有关问路的交际用语,掌握“How do I get to...”“Walk/Go along...street. turn...at the...traffic lights. then,...it on your”等句型运用。教师展示了这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词汇:“ way,get off, turn right/left, along, stop” ,学生在默读中要重点关注这些词汇的含义和运用,当学生默读后,教师通过“read and match”和“look and say”部分深化学生默读的内容,在问答与互动中,检测学生阅读的成效。由此可见,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动静结合,就是阅读理解的输入与输出,输入就是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就是默读的过程,输出则是文本理解的表达,就是动态的运用和表达的过程,静是动的内在基础,动是静的内涵表达,二者完美结合,共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成效。
四、静心思考,以静导动,强化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流畅地与人交流,准确听懂对方的意思。而语言的交流是教学中动态的部分,语言交流中使用的词汇、句型需要静态的积累和思考获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针对教材原文内容进行模拟和角色扮演模仿式的交流,还要在场景创设中,调动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受到场景的渲染,激发学生创新运用语言的潜能,便于学生在学习中精心思考,为动态的语言交际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比如, Unit 4《Seeing the doctor》课程中,涉及到有关看病场景的口语交际语言用语,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常用的句型。在“story time”中,讲述关于头疼和牙疼就医的场景,重点掌握“What is wrong with...”和“What should...do?”句型运用以及回答,本课程中重点掌握的词汇包括“brush one's teeth, have a rest, take some medicine”。学生在阅读文段内容时,不仅要明白其中的意思,还要对有关就医场景的词汇、常用的句型进行总结,思考詞汇和句型使用的背景。学生对词汇、句型积累思考的过程便是静态的学习,这些静态的内在的积累都是为了学生在交际中流畅地进行表达,以静导动,边学习边实践,从而让学生掌握句子的准确使用。在接下来的“Ask and answer”中,锻炼学生就医场景的对话内容,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学生语言使用能力。
总之,动静结合是知识的内化与运用的结合,是知识的理解和表现的结合,动与静能否有机地融合与适宜地转换决定学生英语学习成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主体出发,以静促动,静动结合,以静制动,动静结合,让学生精心观察,静心倾听,静心阅读,静心思考,从而实现动静完美结合,让英语教学节奏呈现出一种流畅的美。
参考文献:
[1]郭佳.“动”“静”和谐是小学英语课堂的必然要求[J].中学生英语,2013,(29).
[2]张凤,杨健.以动制静,打造小学英语活跃课堂——有感于14字英语教学法[J].教师,2015,(24).
[3]孔娟.静中求动 动中逸静——小学英语对话课高效性的探索与追求[J].山东教育,2015,(10).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