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幼小衔接”阶段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7-03-29 07:06蓝君波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优化策略小学语文

蓝君波

摘 要:“幼小衔接”阶段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基于一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认知规律,优化“幼小衔接”阶段语文教学,要基于学生起点,使教学目标“分解化”;基于学生认知,使教学内容“情境化”;基于学生兴趣,使教学形式“游戏化”,从而引导一年级学生进行高效语文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幼小衔接;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63-02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中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学科知识“零起点”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并非是让教师们将学生看成白纸一张,事实上,在幼儿园,幼儿就已经通过活动、交际等方式学习语言,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需要掌握比语言更丰富的内容,基础知识更多,所以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提出的教学要求更高。如何衔接好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基于一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认知规律优化“幼小衔接”阶段语文教学,从而引导一年级学生进行高效语文学习。

一、基于学生起点——教学目标“分解化”

一年级新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中不少学生已经拥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简单的文字书写能力,在学习语文上并非白纸,而是拥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语文的学习十分抽象,教师必须通过慢节奏将一年级的教学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从而引导学生适应小学与幼儿园截然不同的语文学习方法与节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针对性,效果才更好。

孩子在幼儿园是通过形象化的语境学习语言的,这种学习方式生动而形象,能够灵活理解语言。但是一年级新生进入小学后,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汉语拼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必须掌握汉语拼音,学会听说读写。汉语拼音具有抽象的特点,一年级新生在刚入学时还没有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因此,在学习汉语拼音的时候存在诸多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掌握汉语拼音的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一)读准拼音字母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汉语拼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一年级新生掌握汉语拼音是一个必要的教学目标。教师为了让学生准确地读出拼音字母,在教学的时候不仅需要听他们的声音是否正确,还需要观察孩子们的口型,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发音部位读拼音字母,这样才能引导他们更快地掌握读汉语拼音的方法。

(二)掌握拼读方法

在能够准确读出汉语拼音以后,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汉语拼音的拼读练习,掌握声母和韵母之间衔接拼读的方法,这样才能将他们拼读的成功率尽可能提升起来。

(三)写对汉语拼音

有些字母只有细微的差异,小学生很有可能会忽略。如“b”和“d”、“f”和“t”等字形十分相近,小学生在初学这些字母的时候很有可能混淆,难以掌握。所以,教师必须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区分字母。另外,教师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字母,这样才能掌握正确的汉语拼音的拼寫方法。

教师可以将学会汉语拼音这个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将其分解为上述三个小目标,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一项一项地掌握,这样就能降低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难度。

二、基于学生认知——教学内容“情境化”

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教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和教科书存在本质的区别。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尽管当前语文教材已经经过系统性的编制,但是部分教材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仍然不够科学、合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二度开发。教师在对语文学习资源进行二度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情境,尤其是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语文的学习就能实现抽象化向具体化的转变,帮助小学一年级新生掌握教学内容。

(一)借助媒体情境,让教学内容生动化

从语言学的理论可以看出,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这个阶段,是孩子们语言学习由口语化向书面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文字,这与孩子们今后语言学习的文字基础是否牢靠密切相关。但是,语言文字具有抽象化的特点,对一年级新生而言存在较大的难度,尽管当前一年级教材的编制者考虑到一年级新生的接受程度,尽量加入了情境图将语言学习想象化,但是效果并不好。那些教材中的插画毕竟是静态的,这些静态图无法达到幼儿园学习中动态的情境产生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多媒体资源有效运用起来,这样才能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日月明》一课中,有很多会意字,会意是汉字造字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篇文章中的“尖”“休”等会意字,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它们的形成,动态的画面能够加深孩子们对字的印象。例如,在展示“休”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画上一棵树,然后画一个人躺在树下休息,这样一幅简笔画就能生动形象地将“休”字展现出来。如果教师还能加上悦耳的音乐,配合色彩鲜艳的简笔画演示过程,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一个文字在动态的过程中形成,图文并茂的识字方式能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认识“休”字,且印象深刻。

(二)借助生活情境,让教学内容现实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尤其强调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语文的学习是枯燥而漫长的,一年级新生刚从五彩斑斓的幼儿园生活中转移到小学,还无法适应当前的学习节奏。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现实化,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将会十分显著。

例如,在学习《画》的时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首诗浅显易懂,但是如果无法将这首诗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理解这首诗的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很有可能会存在认知或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教师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谈论一下自己和父母到某个景点旅行的经历,在学生分享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他们讨论山色、湖光、花鸟等与诗意相关的情境,然后就可以向学生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个景色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自己的旅行经历和这首诗联系起来,很容易让学生对这首诗的画面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够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有极大的帮助,不仅能够拉近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具体化,还能让学生高效率、自主学习。

三、基于学生兴趣——教学形式“游戏化”

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游戏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而到了小学阶段,游戏活动不再占主要地位,学习活动成为最重要的内容,这种学习带有目的性,幼儿在初期接触这些学习内容的时候会感到枯燥难懂。在幼小衔接的时候,语文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和游戏进行结合,通过寓教于乐引导幼儿在游戏的欢快气氛中逐步掌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另外,一年级新生的游戏与幼儿园中的游戏是截然不同的,小学阶段的游戏带有明显的目的性,需要在游戏中将教学内容教导给孩子们。

(一)借助角色游戏,理解语言表达

角色扮演指的是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角色游戏,孩子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课文的内容,能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将教学的内容了解,这不仅仅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表演能力,还能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语感能力。

例如,在学习《雨点儿》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动画场景,也可以播放下雨天的轻音乐,然后,让孩子们戴上雨点儿的面具进行角色扮演,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孩子们大声将课文内容朗诵出来。这不仅仅能够加深孩子们对《雨点儿》这篇课文的印象,还能够通过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中童话故事题材比较多,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童话文章,童话里离奇的情节、充满诗意的幻想都能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还能够进行语言学习,在快乐的氛围里逐步接受教学内容。

(二)借助体验游戏,走入课文意境

在课文情境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体验性游戏的方式理解课文,走入课文意境,感受课文中的魅力。小学低段语文的教学必须将孩子们的思维引入课文意境,这样才能借助游戏体验的方式加深孩子们对课文语言内涵的理解。

例如,《影子》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这段话很短,但是其中蕴含的哲学以及意境发人深省,学生仅仅通过朗读课文是无法理解这篇文章深层次的内涵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入课文中的情境,如让学生在太阳地里进行“踩影子”的游戏,一边踩影子,一边朗诵课文,在朗诵的過程中学生们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才能够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幼小衔接”是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必须在这个阶段彻底摆脱过去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逐步接受小学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善于结合实际来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让孩子们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在游戏中,在情境里学习语文知识,这样才能让一年级新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郑磊.论学前教育政策对幼小衔接教育出版市场的推动[J].出版广角,2016,(8).

[2]陈怡妹.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6,(2).

[3]张文丽,李雪艳.基于卢梭自然教育观的幼小衔接课堂问题探析——以某教育机构幼小衔接课堂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6).

[4]李敏谊,崔淑婧,刘颖.近十年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看法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

[5]樊玉莲,樊冬梅,陈琛.构建幼小衔接联动机制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5).

[6]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

[7]何远清.“教、学、做合一”的幼小衔接策略及其实施[J].教育导刊,2010,(7).

[8]武玉鹏.“回归传统”不是语文课的出路——兼论传统语文教育的当代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

[9]周立群.缺失与重构:基于标准的语文课程内容的思考——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优化策略小学语文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