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金
摘 要: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豐富的教学资源。思想品德教学资源同样来源于生活,教学中应以课标为基础立足教材,将教材融入生活,有利于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今后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24-02
教育源于生活,教学应该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学到鲜活的知识,有利于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感悟生活的情趣,进一步深化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领悟在心里,运用于生活中,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使知识与现实生活无缝衔接,从而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以生活为基础,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学中应以课标为基础,立足教材,钻研教材,从生活现象入手,设置特定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生活与教材内容有所思、有所得,从而,实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从而,通过对思想品德教材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教学要善于利用生活资源
教育起源于生活,教材内容是对生活高度的提炼和概括。生活资源中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许多素材直接取材于生活,只是我们缺乏发现生活中的美、缺乏与教材知识的联系,没有把生活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造成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所学的知识变成僵硬的、没有生命力的空壳。运用生活资源能使课堂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就会产生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枯燥的教材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易于学生理解,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原汁原味的、生活化的思想品德。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要结合家庭生活实际
初中思想品德(家庭中的交往),教材内容直接来源于家庭生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生活在家庭中,从生命的诞生到生命的结束,家庭始终是孩子成长最有力的支持与后盾,是孩子今后发展的大本营。孩子与父母的亲情是无法替代的,有着血浓于水割不断的亲情,这种家庭亲情将伴随孩子的一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父母对孩子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笔者在教《我爱我家》时,通过学生讲述小时候妈妈关爱“我”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的思想感情。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流血流汗,为我们牺牲很多、付出很多,我们理应体会父母对自己无悔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付出,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是不求回报的。作为子女理应关心父母,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教材中的这些内容直接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感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做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善于挖掘校园生活资源
学校生活资源非常丰富,学生生活在校园中对校园最熟悉,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选择与校园生活贴近的事例,这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中选择校园生活中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事引入课堂,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自然关注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教学中应紧扣教材内容,选择校园生活中有价值的点滴小事作为案例,将使学生在学习时易于将抽象的教材内容简化,化无形知识为有形的事或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枯燥的说教,为栩栩如生真实鲜活的画面。
例如,在学习《生命的独特性》时,让学生课前观察校园中去年还活着的,而今年由于多种原因已经死去的花草树木,让他们理解生命有时候很坚强,但有时候又很脆弱。让学生采摘同一棵树的两片树叶、同一株花上的两朵花,仔细观察它们在形状、纹路、颜色等方面有什么不同,然后小组讨论并在班内交流。让学生理解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知道生命的珍贵。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人的相貌特征、言行举止、做人做事,使他们理解人生命的独特性。其实,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
二、思想品德教学力求融入生活
思想品德教学要结合生活,加强学生的认同感,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教学的特定情境。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入教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他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教材知识,实现教材知识生活化。
(一)问题设计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有许多问题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选择便于学生理解的生活典型事例来讲解难题,从而实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从而最大限度地削弱教材难度,实现教材内容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寻找理解教材内容的捷径。我列举了学生过圣诞节时,同学之间互相寄送面目狰狞的“鬼怪”贺卡、一些人沉醉于“黄赌毒”等现象。讲“民族精神”时,我联系生活中有些年轻人结婚时迷信、搬新家时敲锣打鼓诵经谢土、穿乞丐裤、喜欢看日韩剧美国大片、盲目崇拜明星等现象。我要求学生们互相讨论这些文化细菌有什么危害,如果我们民族长期这样下去会怎样,我们民族还有灵魂和信仰吗,通过辨析、讨论、交流、讲解,学生们明白了,对于腐朽文化我们必须斗争,加强对文化细菌的抵制和防范,积极宣传并发扬中华文明,只有这样,我们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endprint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学生才会理解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无论何时都要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做精神文明的弘扬者、传播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使之与当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相协调。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灵魂深处受到触动、思想道德方面受到净化和洗礼,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教育,让他们感到原来学习思想品德很有用、很快乐。
(二)思想品德课外实践要力求贴近生活
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强化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吸收,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实践活动。活动主题内容源于生活,形式要贴近生活。
例如,在学习《弘扬和传播民族精神》后,结合学校搞的向地震、冰雪灾区捐款、捐物的活动,我积极发动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尽到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关注社会、关爱生命、奉献爱心,积极捐款捐物为灾区人民祈福,使学生感受到在危难关头,我们民族众志成城、团结一致,能够共同应对灾难。正是有了这种民族精神才使我们战胜了一次次的灾难,不断崛起走向兴旺,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认识到只有服务社会,尽到对社会的责任,所学知识才有意义,生命才有价值。
三、评价学生生活化
评价学生对生活的态度、责任心、使命感、合作精神等,要尽可能生活化。教师应该关注生活化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让学生从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源于生活,教学应该贴近生活,重视在教学中渗透生活,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要紧密结合。让思想品德学习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领悟,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今后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小红.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2,(12).
[2]甘晓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2,(1).
[3]李爱兰.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 2011,(5).
[4]陈伟.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
[5]谢八生.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2).
[6]周仕春.关于新课程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5).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