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嬗变及传承探微

2017-03-29 20:37贺晓玲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价值观传统

贺晓玲

(吉林动画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嬗变及传承探微

贺晓玲

(吉林动画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国传统价值观贯穿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几经维新与变革、战火与硝烟,在当今时代仍熠熠生辉。在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下,努力探索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演变和有效传承,既能够续写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又可以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与共同进步。

传统价值观;嬗变;传承

价值观,即人们对事物存在意义的观点,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等层面的基本认知。中国传统价值观萌生于原始社会,在秦汉时期得到孕育发展,汉代以后逐步成熟起来。进入近现代,传统价值观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新时代对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概括和集中提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厚德仁爱

“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首要构成要素。孔子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中提到“泛爱众而亲仁”,在《论语·卫灵公》中指出“有杀身以成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了“仁德”理念是人值得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用生命去换取的高贵精神品质。瑞士学者孔汉思在2001年人类文明对话年会上率先提出中国儒家的“仁道”和“恕道”可以成为全球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引起广泛议论和强烈共识。

(二)以民为本

“民本”思想产生于商周时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古之为政,爱人为大”,要求执政者以民为本,质于爱民。从孔子的“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始终验证着亘古不变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诚实守信

“诚信”是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范畴之一。孔子所谓“民无信不立”,墨子所谓“诚心者,天下之结也”以及孟子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都充分展现着“诚信”在立身处世和凝心聚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信”自汉朝以来被列为“五常”之一,始终延续传承,甚至历久弥新。

(四)崇尚正义

“义者,正也”。自古以来,各派思想家对正义给予高度赞美。“正”是治国原则和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义”是个人言行正当性的评价标准。正义作为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在伦理学、政治学、法学中有不同的解读,但在价值观中义利矛盾的时候,提倡要“先义后利”;当义与生命不能兼顾时,鼓励“舍生而取义”。

(五)中正和合

儒家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佛法崇尚“菩提只心觅”、“佛在性中作,莫向心外求”,道家倡导“无为不争”。虽然法家“贵法不贵德”的霸道治国方式曾盛极一时,但儒家伦理价值观在汉代之后势不可挡地成为主流价值观,甚至被视为“济世安民”的良方。从社会构成的微细胞——家庭来说,“家和万事兴”;从整个世界的建构来说,国家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被奉为对生命的最大尊重和善意。

(六)贵在大同

“大同”,一直以来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社会理想,既昭示着我们对古代的缅怀与眷恋,又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同时也催生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不懈的理念与信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所描绘的倡导公忠、反对奸邪、维护统一、抵制分裂的道德精神,历来为进步的思想家和开明的政治家所重视,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史中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

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嬗变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命运自辛亥革命以来发生了剧变,五四运动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思想。新中国诞生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时期。

建国伊始,在一穷二白的经济形势下,人性及人道主义教育相当薄弱。到了50年代中期,在广袤的东北平原上,十万转业官兵用青春、激情、汗水、热血甚至生命征服了那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也在现实中演绎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品质。随后,中国经济进入困难时期,雷锋精神的诞生恰似一颗启明星,照亮了迷雾中的夜空,在中国道德建设中筑起一块永恒的丰碑。雷锋精神充满积极向上和崇德向善的炽热情怀,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行业模范为建设新中国鞠躬尽瘁。

“文革”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变动最为激烈的阶段,反传统演变为近乎狂热的社会思潮,传统价值观备受冲撞和挤压。十年浩劫中,儒家的“仁爱”“中庸”之道是主要的攻击对象,文化课堂首当其冲,经常出现教室里空无一人、师生们不亦乐乎地在田间耕作的反常行为。此时的学校和教师失去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本职能,几千年创造的传统文化成了封建流毒。文革时期的价值观是以“绝对政治”为价值取向的“非常规”价值观,这也就很好理解当时为何会上演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价值观念的流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价值观在面对金钱时显得苍白无力,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猛烈冲击。1982年7月11日,24岁的大三学生张华为了救69岁农民献出年轻生命的事迹引起强烈反响,一场围绕“人生价值如何衡量”的大讨论迅速展开。1998年,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进入中国市场之时恰逢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牺牲那么多人却为了一个人,到底值不值得”的问题在当时引起热烈讨论。著名作家梁晓声为此先后在《文汇报》和《中国青年报》发文,对价值观念问题进行复位和归正。进入21世纪,社会各项事业日趋完善,多元化的价值观蜂拥而至,价值观的迷茫与失落成了令人手足无措的现实,盲目拜金主义、极致享乐主义、精致个人主义粉墨登场,使传统价值观顿时陷入混沌状态。2006年3月,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价值观指明了最新要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概括,积极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形势,价值观的较量呈现出了新的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集中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容精炼、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它既传承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精髓,又摒弃了阶级色彩浓厚的落后思想,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时代产物,也是现代国民应当培育的共同信仰,更是指引中国未来前行的不竭动力。

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有效传承

关于对待中华文明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两点要求:一个是尊重,另一个是思考。如何让传统价值观在全球化浪潮中得以传承,是摆在青年人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尊重不是颂古非今,继承并非照单全收,弘扬不是原地踏步,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遵循经济政治改革的路径与规律,探寻传统价值观念传承的根基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革,部分富裕起来的民众到海外“爆买”已不是个别案例。然而,部分国人在境外的表现却屡屡令人失望,严重损害了大国国民应有的形象。我们不仅要顺应规律,更要利用规律,在发展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优势,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探求批判继承与创新同步并举,寻找传统价值观念传承的契合点

中国传统价值观生成于古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华丽瑰宝,但从现实来看也有其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传统价值观往往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和武器,对臣民进行教化、统治甚至残害。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要让传统价值观的内容、传播方式等与现代产生真正意义的关联,就要摒弃传统价值观的糟粕,继承传统价值观的精髓,创新传统价值观的理论,升华传统价值观的精神,使之成为指点信仰迷茫、抑制道德滑坡、缓解传承危机的有益尝试。

(三)破除中西方价值观根本对立的固有思维,构建传统价值观念传承的模式

在部分国人看来,中西方价值观是根本对立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构建新时期价值观传承的有效模式,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与综合性发展,以根植于本土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为主要成分,吸收和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部分和积极因素,如此才能使传统价值观的精髓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四)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开拓传统价值观念传承的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面对全球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培育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内涵,从而形成与传统价值观有效对接、与社会主义相符合、与现代价值观完美融会的新型价值观念。

(五)秉承“修齐治平”的原则,确定传统价值观念传承的主体

无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品质,还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豪情,都是传统价值观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在今天,传统价值观的现代传承绝不是少数知识精英的使命与担当,唯有每一个中国人坚守修身本位,做到人人可为、人人应为、人人能为、人人须为,才能再造礼仪之邦。

四、结语

中国传统价值观必将与现代相融合,开创出能够弘扬中国传统、展示中国精神、充满中国智慧、呈现中国气派、彰显中国特色、形成中国话语权的中国故事,成为丰富和创新人类文明的重要选项。

[1]黄渊基.传承与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价值观[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3).

[2]李净,戴钢书.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进脉络及其规律探析[J].江淮论坛,2015(2).

[3]王泽应.核心价值与民族魂魄——从中国传统价值观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

[4]奚广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J].红旗文稿,2016(8).

[5]陈秉公.传统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理论研究[J].理论探讨,2016(4).

[6]史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D].沈阳:辽宁大学,2010.

2017-01-07

贺晓玲(1980- ),女,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03

A

2095-7602(2017)05-0194-03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价值观传统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