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的特征

2017-03-29 20:37邵丹莹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影视文字文学

邵丹莹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基础部,辽宁 铁岭 112008)

论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的特征

邵丹莹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基础部,辽宁 铁岭 112008)

当前,影视文学的归属依然备受争议。语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影像则具有具体性。因此影视和文学看似是以一种对立的状态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影视文学二维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剧作家对人生内涵的深度表达,正因如此,影视文学写作极具挑战意义。本文对影视文学的审美创造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特征;剧本

影视文学基于现代电影工业发展而产生,从其萌芽至今已经历了大约半个世纪,然而直至今日,业内对影视文学的归属仍然争论不休。中国影视文学创造基本都是独立剧本创作,但是受“工业本体论”及“导演中心论”的影响,我国影视文学长期处于低迷、疲软的状态。“创作机器的操作化”“剧本的媚俗化”成为创作者进行创作的阻碍。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影视文学的审美层面,这样才能真正跳出目前影视文学创作的困境。

一、文字说明——剧作发生学的简略回顾

众所周知,电影是由导演按照剧本指挥演员来拍的。在电影刚兴起的时候是没有剧本的,导演对周围环境事物进行抓拍,并有序串联在一起,就形成了电影。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理清剧情,也为了对参演人员进行更好的管理,剧本应运而生。

世界上第一部带有喜剧性质的影片是《水浇园》,它的拍摄源自一本当时在报刊上连载的画册。《水浇园》的导演看见这个画册,产生了灵感,开始着手电影的拍摄。这个画册被视为最早的剧本,其中基本没有语言描述,几乎都是场景画面,让人清楚地知道电影的内容和想要达到的效果。由此可见,剧本最初并不是以文字形式,而是以画面形式出现在导演的视野中。电影剧本从诞生到形成文字剧本经历了很长时间,在这期间出现了无声电影。无声电影通过人的举动来表达情感,很多演员为了演无声电影而需要读更多的文字,以了解影片人物该如何演绎。由连续的图片到无声电影中的文字表达,剧本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转变。无声电影阶段较为漫长,现代意义上的剧本至20世纪50年代才正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世人所知。

二、字与画——符码转换的可能性

语言与画面有很多区别。语言较为抽象,通过一系列文字、表情符号以及语气来表达含义;而画面具有形象性、直观性,更能触动人们的视觉情感。艺术创造往往强调主体的作用,但有时候用客体来衬托主体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因为只强调主体会让人觉得厌烦,用客体衬托主体反而有可能强调主体的重要性。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很多人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对所听到的语言进行有意或者无意修改,慢慢的,语言的内容就变了样子,这时候就需要画面的支撑,因为画面是不会变的,不会融入个人情感和其他因素在里面。语言与画面是对立存在的,但缺一不可。

三、具象化写作——审美想象的一维性

以语言为媒介的影视文学所具有的思维具象化是其创造思维的独特之处,其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其他语言文学的审美创造的本质大不相同。从本质上来讲,影视文学的审美活动回归了文字发生的起源,且与实质上的审美想象之间做起了逆向运动,这种具有限定性的语言创作与语言的想象性、自发性截然不同。

剧作家为了达到让内心视象具体化的目的,会不断地将具有即时性、多维性、开放性的自动想象进行延时聚焦处理。在内觉的影响下,内心原有的不清晰的心象逐渐变得清晰透彻,然后将其与现实世界的影像对应起来,最后运用语言文字符号来对其进行描摹,这一创作审美思维的心理更具诗情画意。因此,现在的剧本创作并没有脱离原始剧本文字说明形式的创作思维,其真正的特点体现在将文字描绘的对象转移到心灵之幕上。

影视文学本身就是具体思维与既定思维的整合,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一定要把握好语言文字与联想的关系和尺度,不能够让思维像脱缰的野马那样无法控制。创作需要想象,但是又不能一味放纵想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影视文学的一维性与确定性,与艺术的自由精神在本质上是悖反的。

四、异在与同在

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创作影视文学的时候,我们无法摆脱符号美学的静态模式分析与功能分析。业内很多学者认为,所谓的符号就是一个双向统一体,是所有非实物组成的有声形象,它属于一个精神领域的问题。在影视文学中,所指与能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约定的或者是任意的,并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这些功能可以为写作语言指明目标,并唤起视觉造型功能,因此影视文学的语言所能承受的都是明确功能,并不是含糊不清的。诗歌的语言具有深邃的表现力,能够将一些不够明确的内容表现得更具张力,并激发社会群众内心的共鸣;影视文学则以其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契约关系,将剧作家缔造的单一审美意象强加给读者与观众。

“触电”是目前中国写作领域的一个时髦现象。文学史上很多名声显赫的作家都十分青睐影像艺术,西方现代小说作家也不乏在电影史上留下盛名之人。从当代小说的发展情况来看,“触电”的作家相对多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刘恒,他认为长期进行电影剧本创作,会使自己处于忽视语言的状态之中。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创作者的语言就会衰退,这个时候如果再想回来继续进行小说创作,功力已经不够了。所以,他总是尽可能避免使用说明式的文字进行剧本创作。如果遇到比较激情的场面,他会使用非常华丽的语言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以避免自己的小说语言创作能力衰弱。从中我们能够发现,刘恒已经认识到了小说与剧本创作之间的区别,并开始有意识地将目光放在语言操作范畴,但他并没有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创作思维及与其相关联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

[1]何平华.论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特征[J].当代电影,2005(3):128-131.

[2]王文参.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后的审美空间——以金庸小说改编为例[J].电影文学,2011(21):22-23.

[3]曾耀农.商业影视文学的审美品格[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5):110-114.

[4]欧阳友权,蒋金玲.媒介发展与文学阅读的演变[J].河北学刊,2009(6):105-109.

[5]蔡斌.新时代影视文学的审美转变[J].电影文学,2013(17):9-10.

[6]朱德发,贾振勇.文学与影视:共同撑起一片天空——兼论21世纪(山东)审美文化的一种趋势[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7-62.

2016-12-30

邵丹莹(1968- ),女,副教授,从事电影文学研究。

I235.1

A

2095-7602(2017)05-0122-02

猜你喜欢
影视文字文学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我们需要文学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影视风起
影视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