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徽州进士的“立功”思想初探

2017-03-29 20:00曲晓红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休宁歙县立功

曲晓红

(黄山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清代徽州进士的“立功”思想初探

曲晓红

(黄山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清代徽州进士数量在全国各府名列前茅,他们入仕之后积极实现自己的“立功”思想。受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熏染,清代徽州进士在为官之后大都勤政爱民、勇于任事,为地方百姓努力奔走,兴除利弊;他们还能够独善其身,虽身居高位而仍能洁身自好;另外,对家乡及地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也构成了他们建功立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清代徽州进士在为官、为政方面的显著成绩也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徽州;进士;立功

徽州自古以来文风昌盛,学子辈出,在中国古代科举史上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徽州教育的突飞猛进带来了徽州科举人才的兴盛。清代徽州文进士数量有684人,占据全国的2.55%,总数位列全国各府前列[1]32。不仅如此,徽州历史上类似“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佳话也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中,文人大多有着“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情结。其中“立德”的观念最为崇高,难度也是最大的;“立言”的思想可以通过自己对学问的深入探究而实现,即留下著述;而“立功”的追求不仅要求自身有精明的才干,还需要抓住一定的历史机遇。在清代,徽州社会中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通过科举考试得中进士之后,便努力把握这样的机遇,积极入仕,凭借自己特殊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用建功立业的思想和敢说敢为的言行影响并推动着区域社会的发展,实现着古代文人的“立功”理想。

1 勤政爱民、勇于任事

受北方世家大族“尚礼教、负气节”古风的熏染,徽州进士一旦入仕,便成为了践土亲民的地方官,他们大多勤政爱民,造福一方。康熙进士、歙县人唐鸿举,立法禁止争嗣及强娶,善听讼狱无停滞,人无株连。每值农耕时,裹粮亲历田间,简稽勤惰一如家人。嘉庆进士、婺源人汪桂,尝以婺源山多田少,米谷缺乏,欲于城乡建义仓,择公正绅士管理,地方官吏不得插手,用以备灾荒。不仅如此,当地方社会遭遇祸患时,徽州进士也能够挺身而出,积极应对。乾隆进士、休宁人汪永聪,授陕西甘泉知县。荒年歉收,不忍苛征,甘受处分,约五年间,偿清常平仓谷三万余石。嘉庆进士、歙县人程国仁,擢山东按察使,时搜辑乱民,林清余党多株连,国仁为之别白而释之。擢甘肃布政使、浙江巡抚,徙山东,会考城黄河决口,水患祸及曹、单、濮、范各州县,国仁亲往勘察,兼施抚恤,往巡于河工者凡八月,以得风疾去官。

康熙《徽州府志》卷九《选举志·科第》中记有:“虽然君子必有无忝乎科甲也者,而后百世而遥犹赫赫足为桑梓光。否则虽厕名天府,究与草木同腐耳。士不自树而徒思邀荣于科目,彼勒钟铭而垂竹帛,宁仅题名一录耶?”对入仕的徽州进士来说,社会和宗族对他们的要求不仅仅止于科举入仕,能够成就事业,建立功勋,才不负为官一场,因此这些也促成了他们为官之后积极的“立功”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在地方社会的治理中能尽“奔走后先之用”,急老百姓之所急。清顺治进士汪观授湖南湘乡令时,逢信郡王多尼督师征云南吴三桂,湘乡为用兵孔道,所需役夫船马无数。汪观慨然曰:“征徭汇集,民死役矣。”因此奏请上官,免除船解,收复旧时驿站,民困始苏。

徽州进士作为股肱之臣,还能恪尽职守,勇于任事,甚至牺牲生命。顺治进士、歙县人郑为光,在康熙三年巡视中外,禁强横,出冤狱,以州县赋税丛弊,陈疏设循环簿稽之,剔扬州关钞弊。嘉庆进士、歙县人赵慎珍,为休宁赵汸后裔,擢广东按察使、布政使,南海、高要皆滨河,堤防年久失修,民苦水患。慎珍请拨款存商,以其利息供乡修堤用,遂为永利。擢广西巡抚,以广西地势气候,旬日不雨即旱,遂率民修陂塘,造龙骨车,开荫井,设井筒架,悉颁式样便民仿行。为文“当展华国之谟”,为武“当副干城之望”,这是入仕的徽州进士一以贯之的“立功”要义。顺治进士、休宁人徐旭龄,担任御史时,差巡两淮盐课,条列盐厘宿弊。出任山东巡抚时,莅任即劾墨贪数人,吏治肃清。进工部侍郎,漕运总督,禁漕粮收兑之弊。革河夫佥派之扰,猾吏敛迹。两任督抚,清操称著。同为顺治进士的绩溪人胡公著,知河北灵寿县,窥知“邑中某武举人为首劫掠”,就设计邀其赴宴,于席中将其擒获,投于监狱。翌日,群盗劫狱,胡公著遇害,以身殉职。敢于担当,勇于任事是徽州人在自然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统一性格,这也成为了他们入仕为官之后爱民、勤政的高尚品质。

2 清官循吏,廉洁自律

“东南邹鲁之风”“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这是流传已久的徽州社会风俗,从这种社会现象中可以看到徽州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历史的事实证明,教育是培养德行,形成“资性”的重要途径。在徽州人的教育观念中,有一条重要的教育共识,那就是“读书非徒以取科名,当知做人为本”。这种儒学世家的教育传统不但能培养人美好的德行,还能增强自身及其后代的“资性”,而这些良好的德行和“资性”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走向官场,寄托“立功”思想的精神支柱。

康熙《徽州府志·凡例》中说:“新安山川峭激,贞操奇节原较他郡为多。”因此,徽州进士“出为廉吏者什七”,他们大多清廉自律、洁身自爱。其中的许多人“常禄外,秋毫无取”,绝不以权谋私利、以势攫钱财。

乾隆进士、祁门人谢登隽,任湖北宜昌府同知,后擢知府,绝请托,拒贿赂,人称“冰壶太守”。康熙武进士、歙县人许廷佐迁江西铅山营都司佥书时,食用旧多取给商民。廷佐独以身食朝廷之禄,不宜渔猎市民商贩,数百年陋习一旦革除净尽,民皆感激。顺治进士、歙县人江皋,任瑞昌令时,按惯例县令巡行乡堡校户籍,所至供应车马费,可获多金,而皋一切斥除之。不仅如此,作为地方官员,江皋还积极参与地方社会的筹资建设中。邑廊叩河岸崩塌,壅塞道路,皋捐俸倡集资修堤,人称“江公堤”。乾隆进士方昂,以砥砺风俗为先,自言“我用我法,若不知有宦途应酬之事。”其在饶州时,值阮光平入觐,沿途守令多醵金供帐,昂曰:“圣天子以威德服四夷,非夸以靡丽也。”戒所属勿与,颇忤上官。嘉庆进士、休宁人朱为弼,任漕运总督,时漕政积坏,交射利,县官射于民,运丁射于县官,水陆执事官又射于运丁,百虑己之赢不一关公家之绌。朱为弼剔除宿弊,漕运畅通。上官对其未进贡财物不满,为弼曰:“吾无长物,焉至是。”朱为弼任顺天府尹时,江苏巡抚林则徐致书为弼,誉其清操如于成龙。

正因为徽州仕子生平清廉自律,所以许多人虽官居八座而家无担石者。据道光《徽州府志》记载:清乾隆进士、休宁人汪鼎金,“居官七年,没之日,贫无以殓,制府陈公初斋周恤之榇,始得归”。清歙县人佘华瑞在记述本乡仕宦时也不无自豪地说道:“吾乡士大夫素重名节,仕宦无厚积在邑里中”。在山挺拔廉厉、水悍洁的自然环境、古韵儒风的历史文化以及以程朱理学为正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入仕的徽州进士们大多清廉自律,事功卓著,被时人和后人所称盛。

3 注重选人,发展教育

乾隆《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卷首中说“家之兴,由于子弟贤;子弟贤,由于蒙养裕”。可见徽州宗族很早就认识到了蒙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才会举宗族之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作为程朱阙里家人的徽州进士,对兴办学校以及推行教化更是不遗余力。

与学而优则商的晋商相比,徽州子弟中得一二等人要去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因此徽州人对选举人才和教育学子格外慎重。康熙进士、歙县人汪薇,授福建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受命之日,誓以绝苞苴、杜请托,期尽拔积学久淹之士为己责。首校福州府,试事毕,公明之颂,虽落选者亦心服,士子于道山书院肖像崇敬之。次校漳、泉、兴化三郡,应童子试者约三万人,薇废寝忘食,精心选拔试卷,礼部尚书韩菼称闽卷天下之冠。离闽时,诸生相送者络绎不绝,逾百里不忍去。雍正进士、休宁人程恂,乐于培养后进寒士。见同邑苦学青年戴震治学勤奋,出类拔萃,遂“大爱重之”。他不但热心向戴震推荐名儒江永,还将戴震的《考工记图注》介绍给著名学者齐召南,使戴震治经之名声始传播海内士林,堪称戴震的一位引路老师。乾隆进士、休宁人金德瑛任江西学政六载,颁学约,厘文体,教士以通学古为务,相励力学,全省十三郡士人,家有经传子史百家之书。他还选拔铅山蒋士铨于孤童,以“孤凤凰”称之,离任时,邀士铨随车至京,驻其邸中,敦其力学,终成进士,后来蒋士铨成为著名学者、文学家,他们的这段故事也被士林传为佳话。

清代徽州进士从小受朱熹思想熏陶,“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成长和生活在宗族中,宗族观念浓厚,所以在仕宦之后大都衣锦还乡,荣宗耀祖,为宗族做种种“义行”[2]80,如捐输族田、义田、学田,倡建书院等。清代歙县最有影响的古紫阳书院就是由乾隆进士、歙县人、户部尚书曹文埴同歙商鲍志道、程光国等于乾隆年间倡建的。入仕的徽州徽州不但热心于家乡的教育发展,他们为官在外也照样关注地方教育事业。曹文埴视学江西时,扩建省试院,增设四千余席,就试者称便。乾隆进士、歙县人吴甸华任黟县知县时,重教兴学,建碧阳书院,历时3年建成。雍正进士、休宁人程恂,性嗜学,喜藏书,尝捐千金为保定莲池书院置学产。

除了认真选人、积极助学,不少入仕的徽州进士还亲自投身教育事业。乾隆进士、休宁人汪廷珍,任国子祭酒时,以师道自居,选刻成钧课录,教学者以立言之义法,而力戒模拟剽窃之弊。乾隆进士、歙县人凌廷堪经商之余坚持自学,中进士后依例当授知县,但他自请为教职,出任宁国府学教授,后在敬亭、紫阳书院任主讲。还有学术成就斐然、被乾隆赐同进士出身的休宁进士戴震,他主张实事求是,不宜盲从,不能主观,更不得为求名而随意发挥。他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交相师”,即“有过相规”“有道相学”,这与孔夫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一脉相承。

上述这些以“立功”思想著称于时的徽州进士们,无疑是徽州的文化和教育孕育、培养出来的产物。但是同时,他们又凭借着自己在当时社会中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在为官、为政的过程中,用廉洁奉公、任劳任怨、致力教育等方面的显著功绩,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其实,这不仅实现了古代文人孜孜以求的“立功”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完成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的同时,也为徽州文化和教育传统得以继续发扬光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们以生动的实例提醒着后人,明清徽州社会的文化和教育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对当代人重要的启迪性意义。

[1]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32-36.

[2]赵华富.论徽州宗族繁荣的原因[J].民俗研究,1993(1):76-82.

[责任编辑:钱果长]

K249

A

1674-1102(2017)02-0077-03

10.13420/j.cnki.jczu.2017.02.018

2017-03-1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391);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一般项目(gxyq2017078)。

曲晓红(1979-),女,辽宁大连人,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徽州文化。

猜你喜欢
休宁歙县立功
安徽歙县:看这场宣传性别平等的超级辩论赛
徽港
新形势下开展立功竞赛活动的思考
儿在部队又立功
兵团的明天更辉煌
休宁县油菜品种对比试验
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模式探究
《书画世界》改刊题贺作品选登
歙县找寻王茂荫
休宁中学非搬不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