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清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吉林 长春 130022)
吉林农信“三农”转型发展与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王亚清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吉林 长春 130022)
随着“四化”同步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变化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应适时调整服务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方式,极力满足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的各项融资需求。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和市场资源巨大,农村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融合并进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吉林农信应紧抓农村改革政策机遇,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大力开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努力打造全方位、广覆盖、接地气、可持续的“土地金融”主办银行,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农”转型;吉林农信;金融服务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生态环境优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雄厚,因此吉林农信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资源禀赋。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新形势下,如何准确把握“三农”发展新变化,主动适应农业新特点、农村新情况、农民新需求,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服务宗旨,成为吉林农信转型发展与创新服务的必然选择。
随着“四化”同步进程的快速发展,与传统三农金融市场相比,现行农业、农村、农民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新形势下的“新三农”和“大三农”。
(一)农民阶层出现新变化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民阶层出现分化和流动,一部分农民进城变为市民,一部分成为兼业农民,一部分转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员,还有一部分成为涉农企业带头人。
(二)农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土地流转、生资购买、农机购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进一步扩大。[1]
(三)农业发展形态出现新变化
农业由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个产业方向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由注重产量增长向注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农业投入由提价补贴向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
(四)农民收支结构出现新变化
随着农民收入增加、职业和社会角色转变,他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趋向城市化,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部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逐步超过经营收入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消费观念发生转变,非食品类消费升级,建房装修、子女教育、医疗保健、投资理财、购置大宗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大幅增加。
(五)农村产权出现新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拥有集体收益分配、土地经营和宅基地等各项权利,农民能够享有土地等财产增值流转收益。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被赋予抵押担保权利,为农民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六)农村城镇化出现新变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交通、电力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工商资本向农村转移速度加快,为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产业支撑、住房保障、居民消费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2]
为适应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变化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适时调整服务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方式,极力满足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的各项融资需求,与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资金用途扩展化
随着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现代农村信贷投放向多领域扩展,由传统的种养业信贷投放向特色农业、规模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由生产性资金投放向扩大再生产、消费、教育、城镇化建设等结构性资金投入转变。
(二)融资主体多元化
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由传统农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由单一客户向农业产业链中的上中下游企业和各类农村经济组织转变。
(三)扶持额度多样化
农业经营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金融需求在总量和单体额度方面均大幅增加。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等建设项目需要大量信贷支持。
(四)投放期限复杂化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生产经营周期缩短,需要准确匹配贷款期限,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投放周期延长。传统的“春贷秋还”约期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五)信贷方式灵活化
传统的农户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保证贷款等小额信贷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农村市场现实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应逐步向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及其他资产抵(质)押贷款转变,由生产经营性贷款向生产经营性和消费性贷款并重转变。
(六)需求模式多元化
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后,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和农民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支付、结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财富的积累,农村资金和资本流量不断增加,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支付结算、投资理财、汇兑、保险、金融租赁等新兴业务快速增长。
随着农村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主体逐步发生转型和裂变,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和市场资源巨大,农村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融合并进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型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巨大
“十三五”时期,农村医疗、乡村道路、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棚户区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仍将是中央预算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支持的重点领域,金融需求总量更加巨大、用途更加集中。农村金融机构应深挖市场资源,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探索“+农业担保公司”“+农业保险公司”“+财政担保基金”“+税收返还”等一种或多种融资模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确保扶农助农力度不减、折扣不打、总量不缩。
(二)农村产业升级中产权综合改革孕育新的金融增长点
近年来,中央持续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进程;推动土地经营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入市。这些农村改革新政策,逐步放开了农村资源,赋予农民财产融资抵押、处置变现、流通交易、资本运作等各项权利。在农村金融领域,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围绕农村产权要素市场的建设,大胆尝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的有效路径,有效支持新农民和新主体创业创新和扩大再生产。
(三)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农村消费金融孕育新的市场领域
我省是农业大省,大量人口在农村,农民仍是庞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消费市场有着广大的开拓空间。随着国家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实施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消费格局悄然发生变化。农民增收、负担减轻、消费环境改善等多种因素叠加使农村消费市场加速升温,农村零售额与城镇消费品市场的差距逐渐缩小。[3]随着农村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网上购物、快递送货上门服务等,有效释放了农村市场潜力,推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
多年来,吉林农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宗旨不动摇,立足“三农”金融市场,保持“三农”金融服务战略定力,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土地金融”,着力培育农业新能源、打造农业新业态、扶持农业新主体,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巩固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但农村土地流转难、确权登记难、价值评估难的核心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吉林农信乃至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的步伐。解决“三难”问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牵头,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和配合,加强土地流转平台等农村产权要素市场建设。
(一)加快推动农村物权融资平台建设与确权工作
一是推动土地确权颁证进程。目前,全省土地确权测绘、登记工作正在进行,个别县市完成了土地确权工作,但未颁证,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尚未单独以权利证照形式体现。二是搭建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平台。当前,我省农村产权的评估、抵押、担保、流转体系尚未建立,产权交易的审查、监管体制不健全。[4]虽然个别县市成立了农村物权融资中心,但是登记流程不规范和土地流转问题尚未得到真正有效解决。三是科学确定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农村土地价值评估涉及流转期限、自然条件和生产经营项目等多方面因素。而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的土地经营权评估机构和具备专业资质的评估人员严重缺失,未能建立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交易流转的标准和操作流程。
(二)急需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中的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一是农业担保机构缺乏与金融机构的有效融合,缺少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担保的资本投入,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分担不足,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二是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支持不够强力,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风险补偿,缺少对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支持。
(三)深入打造完善农村消费金融发展的信用环境
近年来,国家在提高全民诚信意识、打造社会信用体系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社会信用环境得到改善。但受“小农思想”、违约成本低和契约精神缺失等因素影响,农村市场违约行为普遍存在,不良信用记录比比皆是,农民信用观念、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处在信用评级难和贷款授信难的“两难”境地。
面对“三农”市场的新特征、新需求,吉林农信应把握机遇,提升能力,有所作为。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三农”市场定位,紧抓农村改革政策机遇,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围绕农村财产资源,大力开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努力打造全方位、广覆盖、接地气、可持续的“土地金融”主办银行,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农贷产品与服务创新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也为吉林农信创新产品和服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是要积极创设以农村财产资源为核心的金融产品。以农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分置和并行为依托,准确把握农村集体、承包农户、经营主体的权益归属和权利关系,有效开发农村土地资源融资担保产品。在国家批准的试点区,强力开展以“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为主的“两权”抵押贷款业务,促其增规模、上水平。在非试点区,尝试开办以农户信用等级评定为基础,以家庭共有的资产、财产、权益等为依托,创新推出“农民综合授信贷款”,实施“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用随贷、守信奖励”,填补信贷市场空白区。二是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引领,紧紧抓住农民工返乡潮,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创业产业集群,引导返乡人员围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集群创业,重点培育农民工创业发展联盟,打造一种新型农民创业模式,以创业集群的农地权益和农村财产为标的,创新各类金融产品,实施创业集群或联盟整体授信、分体发放模式,解决返乡农民工规模经营的大额资金和增量需求。三是要提升农地金融服务能力。积极与政府部门有效对接,打造独具特色的土地金融品牌,牵头挖掘“两权”抵押贷款的规模经营客户,向其提供集抵押贷款、资金结算、现金收付、信息咨询等为一体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对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家庭,依托“两权”抵押贷款推行“家庭银行”模式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争取使吉林农信成为土地金融的主办银行。四是要加强合作机制建设。一方面争取财政贴息政策,建立与农业担保公司、农业保险公司的合作机制,大力开展“银行+担保+保险”业务,降低成本、分担风险。另一方面单列土地经营权等信贷指标计划,加强绩效考核,对尽职调查实行免责以及申请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以调动工作积极性。
(二)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聚焦“三农”市场,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保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有效金融供给。一是要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模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实行“核心企业+新型主体+农户”模式;以现代农业订单契约、委托生产合同为依托,采取“应收账款+信用”“订单农作物质押”等方式,对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增信支持;围绕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区和集散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行业协会开展合作,探索“协会+基金+成员联保”模式,支持农业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种植和规模化发展。二是要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资源。推动“三权分置”落地实施,围绕农村土地的交易流转、租金交付、契约签订等,准确评估权益价值,探索设定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等多种担保方式,放大金融支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效应。三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区域发展格局。在粮食主产区,信贷重点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综合地力、土壤改善等项目建设。在特色经济作物区,打造农产品生产、收储、加工、销售产业链,特别是支持以“吉林大米”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品牌。
(三)以打造“链金融”为重点,大力支持绿色、生态、高附加值产业发展
一是要以控制产品链和资金链为核心,围绕农产品的生产、收储、加工、销售等重要环节,打造产业链金融模式,探索“核心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经销商+农户”等多种方式,发挥核心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坚持绿色信贷理念,重点扶持节水、环保、观光、生态农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二是要围绕农村消费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消费金融,重点开展针对农民客户群体的创业创新贷款、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和其他大宗生活消费贷款等业务,充分满足农民市民化的住房购建、交通出行、休闲度假和创业创新等融资需求。
(四)以农村物权融资平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物权融资中心是农村财产交易流转、价值评估、抵押担保、处置变现的重要平台,事关农村资产的良性运转。吉林农信要紧跟农村土地“分权分置”政策落地实施,积极主动参与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及配套服务机制建设,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整合农村财产等各项信息资源,以农村产权确权、颁证、登记和流转工作为依托,充分发挥吉林农信资源、市场、网点等综合优势,以政务大厅建设为基础,积极提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办公运营场所,承揽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项目融资,争取同业竞争的主动权。[5]
[1]郭浩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J].中国金融,2014,(3).
[2]王平.深耕农村市场拓展消费需求[N].东方城乡报,2016-06-30.
[3]袁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对策建议——以Z市为研究样本[J].法制与社会,2015,(2).
[4]严先溥.多因素叠加催生农村市场加速升温[J].金融与经济,2013,(7).
[5]侯冠平.用知识化推进“二元结构”一元化[D].湘潭:湘潭大学,2005.
[责任编辑:王 帅]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Jilin“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and Financial Service Innovation
WANG Ya-qing
(Jili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Association,Changchun 130022,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four modernizations"synchronization process,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environment.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environment,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adjust the service structure,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o meet the new agriculture,new countryside,the financing needs of new farmers.The rural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space and the market resources is huge,rural financial servi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The advantages of Jilin agricultural credit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play rural reform policy,system,mechanism,vigorously develop rural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 innovation,and strive to create a full range,wide coverage,down to earth,sustainable"land finance"the bank,for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farmer transition;Jilin Rural Credit;financial service
F832.35
A
2017-02-20
1671-6671(2017)02-0071-05
王亚清(1963-),男,吉林长春人,高级经济师,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三农金融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