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咏军
医学科研论文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和防范机制
徐咏军
医学科研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违背科研诚信原则,而且形成虚假、错误的医学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和后果更加恶劣。基于医学科研高度专业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使得目前广泛使用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于医学科研论文中不当署名、思想抄袭、数据弄虚作假等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往往产生“假阳性”的结果。医学论文的作者为规避AMLC检测而刻意采取的不当署名、篡改数据、修改稿中再次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为提高医学论文的质量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医学科研和整个社会,对这些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需要在依靠AMLC检测结果的基础上采取更有效的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杜绝医学论文中的各种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医学科研论文;学术不端;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判定;防范
[作 者] 徐咏军,皖南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学术不端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危害十分严重,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医学科研论文不仅违背了科研诚信的原则而且形成虚假的医学科研成果,对医学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与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相比,医学期刊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造成的后果和社会影响更加恶劣[1]。目前医学期刊编辑部对医学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主要以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为工具,AMLC为判定医学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参照,提高了判定医学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精确度和效率,但医学论文高度专业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使得AMLC检测医学论文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2],医学论文中的不当署名、思想抄袭、图表中数据作假等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仅仅简单、机械地照搬AMLC的检测结果无法准确判定。本文以医学论文中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为视角并结合笔者编辑实践探讨医学论文中隐性学术不端的特点,在如何对这些隐性不端行为进行判定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判定和处理策略。
医学论文中的署名作者应是对该论文工作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的研究者[3],无论是第一作者还是共同作者都应当直接参与该论文的研究工作,通信作者一般为论文资助基金的负责人或导师,负责与期刊编辑部和杂志社联系,在论文的研究中工作中也必须担任明确的指导和审核工作。医学论文的不当署名主要有以下几点情况:(1)在署名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虚假挂名,如有些作者在署名中列出在该研究领域中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以期提高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而实际这些专家和学者并不知情。(2)署名作者并无实质性贡献。如有些作者仅仅为研究提供试剂或实验仪器等帮助,并没有为论文的研究做出实质性的贡献。(3)署名作者的基金项目与该论文无关。有些课题负责人主持的基金项目与论文内容并无实质性的联系,但为了增加课题的成果,便于结题,通过与第一作者的个人关系要求列为论文的署名作者。还有的作者为了增加论文的含金量,在明知署名作者的课题与论文研究无关的情况下依然将课题负责人列为共同作者或通信作者。
虽然AMLC对医学论文的不当署名行为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功能,但AMLC的检测结果难以直接反映各署名作者在论文中的贡献,因此这些不当署名行为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对这些隐性不端行为医学期刊的编辑需要依靠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敏感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甄别出这些不当署名行为[4]。
《皖南医学院学报》在实践工作中采用署名作者签署版权协议,论文投稿单位开具单位审查证明以及与作者沟通联系等方式综合判断不当署名问题。对于疑似被虚假挂名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及时联系和沟通,确定其是否知情以及是否参与论文实质工作,同时第一作者提交所有署名作者包括共同作者和通信作者签字确认的版权协议进一步确定所有署名作者是否对论文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投稿单位的论文审查证明既能为论文的真实性提供证明材料,同时也可以为论文署名的准确性提供佐证。
如投稿的论文标明有基金项目资助,则需要作者提供基金项目文件证明材料的复印件,通过对基金项目批准文件和论文内容的比对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基金项目是否具有相关性,如没有相关性则要求作者删除基金项目以及以该基金项目主持人为通信作者的署名。对论文工作虽有帮助但没有参与实质性研究工作如提供试验仪器和场地、对试验流程给予指导等的人员则不宜列为署名作者,可在文后以致谢的方式予以表达[5]。
本刊2014年共收稿692篇,录用197篇,基金论文54篇;2015年共收稿1008篇,录用206篇,基金论文68篇;2016年共收稿1501篇,录用204篇,基金论文71篇。对所有的基金论文本刊均要求作者提供基金项目批准文件的复印件,保证了论文所获基金项目支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总之,医学论文的不当署名学术不端行为虽具有隐蔽性,但只要编辑工作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细致进行论文的初审工作,认真审核署名作者的各类证明材料和相关文件,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交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医学论文中出现的不当署名问题。
AMLC虽然可以提供论文的复制比,但简单依据复制比数据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该论文的抄袭情况,而且医学论不同栏目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综述等文字重合的特点也各不相同[6],即便论文复制比很低也不能说明该论文就没有抄袭和剽窃行为。低复制比情况下的隐性抄袭行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研究方法和试验分组完全相同,分组依据和每组例数完全一致,分组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各项目指标等完全雷同。(2)虽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分组,但研究结果完全相同,甚至结果数据小数点后保留的两位数也完全一样。(3)方法和结果复制比不高但讨论中出现整段高复制比的情况。
低复制比论文的思想抄袭行为有可能涉及研究方法、结果和讨论的各个方面,同时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对于这种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就需要加强对文字重合段落出现位置的细致审核。
方法和结果是一篇医学论文的核心和关键部分,即便论文的整体复制比不高,但方法和结果段落的高复制比也能反映该文的学术不端行为[7]。研究方法和实验分组资料完全相同的论文有可能抄袭他人的研究思路和观点,论文缺乏创新性和科学性。有研究表明,医学论文的文字重合部分往往集中在材料和方法部分[8]。结果高度雷同则有可能是抄袭他人的研究结果,研究方法和思路的科学性就大打折扣。即便是有的医学论文的实验方法和结果的复制比都很低,但讨论中存在大量文字重合的段落则说明该论文缺乏独到的见解和思想,论文结果的指导意义缺失了应有的学术性和科学性。
医学论文的高度专业性和科学性使得其中思想抄袭行为的判定更加复杂和困难。有些极低复制比甚至复制比为0的医学论文也有可能涉及思想抄袭[9],对此类论文即便细致分析复制比数据和文字重合段落也难以甄别其是否存在思想抄袭行为,这就需要编辑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仔细分辨[10],同时结合专业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综合判定医学论文中的思想抄袭行为。
医学论文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可读性和简洁性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医学期刊的论文往往具有“假阳性”的特点。由于医学统计工具和方法的大量应用,医学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往往以大量的数据结果来表述,这些数据结果体现了医学论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建立在确实可行的实验和分析统计基础上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反之则是虚假和错误的。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结果有可能存在统计误用和统计数据错误等缺陷[11],这有可能是作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欠缺所导致的,这种情况下作者所提供的错误数据并非主观故意,属于“诚实的错误”,虽破坏了论文的学术性和科学性但并不属于学术不端的范畴。但有的作者为了达到虚假的正确结果而篡改和捏造数据则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医学论文的伪造数据常见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伪造原始数据,作者为了达到自己意图达到的研究结果故意删除其中的不利数据而只保留其中的有利数据,以这种虚假的原始数据所得到的研究结果表面看似正确无误,实际上却是毫无意义的虚假结论。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以正确的原始数据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并不符合该文的结论,如分组研究中治疗方法的改变并没有得到不同或更好的治疗效果等,作者为了使得研究结果得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恶意更改了统计结果,从而得出更具有学术价值的结论。
无论是故意更改原始数据还是统计结果都是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由于医学统计工具和方法的高度专业性,编辑和专业审稿专家往往难以准确分辨,因此,此类学术不端行为隐蔽性极强。准确判断和防范数据造的学术不端行为需要严格的审稿流程,在初审环节对论文的原始数据和统计方法、结果认真审核,作者修稿后需要和原始投稿认真比对,对涉及统计学数据的医学论文送交具有专业统计知识的统计学专家审核和把握,只要在各个审稿流程中认真负责,从严把关,即便是隐蔽性再强的数据作假行为也能准确分辨和判定。
医学期刊中作者投稿时原文的学术不端检测只是对稿件学术不端行为的初次审查,而对稿件处理各流程中产生的各类修改稿件再次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则是防范待发表稿件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必要措施[12]。在编辑实践中,待发表稿件与投稿原文学术不端检测结果不一致是常见现象之一。这其中既有可能待发表稿件高于投稿原文,反之亦有可能。
以本刊2016年某期待发表的33篇稿件为例,待发表稿件初次投稿时检测复制比平均为5.53%,最小值为0.4%,最大值为12.8%,所有稿件均符合本刊对复制比的要求,经过专家审稿和统计专家审校等流程结束确定录用后再次进行相似性检测,结果复制比平均为9.13%,最小值为1.7%,最大值为30.8%,与初次检测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97,P<0.05)。其中有19篇待发表稿件的复制比相比初次检测时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单篇复制比最小增加0.7%,最大增加20.1%,说明对待发表稿件再次进行相似性检测十分必要。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AMLC比对数据库的更新具有周期性,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查重结果的时滞性。一篇稿件从初审再到相关专业专家评审,再经过统计学审校等流程以及作者修改的整个周期往往需要数月之久,这就导致该文投稿时与某篇文献重合但并未检出,而经过整个审稿流程结束后AMLC中才收录该文献,因此再次检测时就会显示重合的结果。另外,作者修改稿件时也有可能参考了新的文献资料并由此增加了文字重合的比例。由此可见,对待发表稿件进行再次检测十分必要,如果仅仅以初次检测结果为发表的依据就会忽略掉待发表稿件中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医学论文基于其高度专业性、科学性、精确性的特点,其中内容往往涉及大量的数字、图表、公式等科技元素,因此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某些医学论文的作者为规避AMLC检测而刻意采取的不当署名、篡改数据、修改稿中再次抄袭等方式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对这些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需要在依靠AMLC检测结果的基础采取更有效的综合措施[13]。医学期刊编辑应当尽量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审核和分辨医学论文的种种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同时还要与专业评审人员、统计学审校专家等加强合作和交流,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杜绝医学论文中的各种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为提高医学论文的质量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医学科研和整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万美,赵珣,刘杨铭,等.医学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策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3):143-146.
[2]程翠,王静,胡敏,等.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医学学术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6(3):25-29.
[3]高雪山,钟紫红.科技期刊论文不当署名现象及规避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539-544.
[4]李伟,陈新石,游苏宁.医学期刊编辑在预防学术不端中的辅助作用[J].编辑学报,2012,24(3):253-255.
[5]张敏.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问题的探讨和应对方法[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64-65.
[6]刘清海.学术不端医学论文中重复文字的分布[J].编辑学报,2010,22(5):447-449.
[7]吴育娇,汤成文.如何识别和处理涉嫌作弊的医学论文[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5):75-76.
[8]杨柱星,林荣慧,胡榜利.医学论文学术不端的特点及判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697-701.
[9]姚仁斌,俞荷俊,周洋,等.基于拟发表医学论文复制比分析与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5,4(4):152-155.
[10]甘艳.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医学科技核心期刊初审稿件中应用价值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4(3):48-49.
[11]周英智.医学论文“统计学处理”常见问题分析及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5):480-484.
[12]王曼.医学期刊修回稿再次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的必要性分析[J].编辑学报,2013,25(2):146-147.
[13]杨晨晨.运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医学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4,26(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