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问”与“答”的有效性

2017-03-28 19:46陈燕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7年3期
关键词:幼儿教学提问有效性

陈燕芳

[摘 要]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基本形式。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并表述,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以此达到预定目标。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注意“时机”“对象”“层次”和“技巧”。其次,教师要对幼儿的回答通过“设问”“追问”“归纳、汇总”加以反馈,让幼儿不仅能修正、补充和丰富答案,而且还能在原有的经验上获得提升。

[关键词]提问;回答;有效性;幼儿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86-03

在幼兒园教学活动中,提问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也就是说教师与幼儿之间常以 “问”与“答”的形式来开展活动。 教学过程中的“问”与“答”始终围绕目标而展开,教师设计的提问是为目标服务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并表述,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反馈,及时调整再次抛出问题,让幼儿进一步思考,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经验的提升,以此达到预定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当教师抛出问题后,幼儿能顺着教师的提问拓展思路,进行思考,形成一个思维的空间。也就是说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这种互动就像滚雪球,从一个核心出发,通过师幼之间的互相抛接,这个雪球将越滚越大。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对旁人的学习、教师的引导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情况并非如此,教师的“问”常会出现很多问题。下面笔者以几个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为例,谈谈个人对幼儿问答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幼儿问答教学常见问题

1.问得“单一”,答得“机械”

美术活动《美丽的烟花》课程导入如下:过新年,大家都喜欢放烟花,是吗?烟花很漂亮,是吗?……那烟花是什么样的?在教师的导入活动中,教师连续使用“是吗”来提问。此类提问,在教学中最为常见。采用 “是吗”“对不对”“好不好”此类“口头禅”式的提问,已成为众多幼儿教师的提问习惯,随意而无效,教师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在教学活动中,提问应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展开。整个活动中你需要事先了解孩子们知道什么,对问题会有哪些反应,在教师的心中对这些问题首先要有预见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要清楚哪些知识是孩子早已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帮助幼儿思考并讲述的,在教师组织活动的时候要做到心中有底。我们要善于利用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提问的机会,不要让“问”和“答”成为机械的程序化。换个角度看,如果我们的提问只限于给孩子回答“是”或“否”的机会,教师引领的真正作用和孩子的主体性又体现在哪里呢?所以说,我们要极力摒弃这种习惯,要让提问更为有效。

2.问得“单一”,答得“简单”

美术活动《小兔吃萝卜》中教师直接导入:这是谁呀?(出示小兔)小兔子喜欢吃什么呢?(萝卜)萝卜是什么样的呢?(出示萝卜)显而易见教师的提问缺乏层次性,每个问题之间都是平行的。我想作为一次美术活动,应注重引导孩子将看到的直观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才有利于孩子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作画技能来表达。表述的内容不仅是直观的东西,而且包括色彩效果和形状效果以及整体的一个布局的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孩子自己独特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师这样设计提问,首先是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能力水平认识不清。实际上,作为小班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具备运用简单句说出图片内容的能力。那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只说一个词语呢?其次,我们再看教师的提问,对于整个活动来说,是不是必不可少呢?如果我们拿掉其中一个问题是不是这个活动就难以开展了呢?事实并非如此,除了第3个问题,其余两个都可以不要,这两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融合在活动中。教师完全可以用“小兔喜欢吃什么呀?(集体回答)(直接出示范例)那萝卜是什么样的?(个别回答)”将这三个问题融合在一起,而后一个答案才是本次美术活动中幼儿需要关注的重点。

在教师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提问要主次分明,一些比较次要的、简单的提问,我们可以通过集体互动的方式来解决,而一些主要的、有难度的问题,可以通过个别指导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

3.问得“单一”,答题“零碎”

在语言活动《小鹿历险记》中,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一天,小鹿出门玩,没走多远就碰到了大灰狼。小鹿害怕极了,他撇开腿就拼命地向森林跑去。两位教师都把故事的开头作为活动的导入部分,但是却采用了不同的提问方式,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师A:(播放小鹿求救的声音)你们听:森林里传来了什么声音?是谁在喊救命呢?(播放课件——幼儿看课件后进行回答)原来是小鹿在求救,它遇到了什么麻烦让它如此慌张呢?(操作课件播放大灰狼追小鹿的画面)教师小结:原来大灰狼在追小鹿呢。师:小鹿当时是什么感受呢?(害怕、紧张)师:小鹿害怕极了,它撒开腿就拼命地向森林里跑去。

师B:你们听,森林里传来了什么声音?发生了什么事呢?请你们来看一看!(教师直接操作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完成讲述)

同样一个导入部分的“问”,哪个教师的“问”更为有效呢?毋庸置疑,B教师的提问更为有效。教师A的提问就像小鱼吐泡泡,一个接着一个,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且碎片化。鉴于教师的提问,幼儿的“答”就像是挤牙膏,缺乏语言表述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而大班的孩子已能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用比较完整、连贯地语言讲述图片的内容。我们再来看教师B的提问,就给孩子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孩子在观察动态画面的基础上,分析与猜测事件的真相,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样的提问,才是适合孩子的提问。

二、幼儿问答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1.提问要注意时机

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师来说,既要预知可能发生的情况,还要随时应变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将球踢回学生那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追寻答案,以达到教师既定的目标。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适时地提问,常常能激发孩子进一步地思考和探索。一个随机的提问,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豁然开朗的一个契机。例如,在一次区角活动中,孩子进行有规律填色。一行下来,最后一个孩子的颜色出现了错误。此时,教师不急于指出错误,而是让孩子再进行第二行的规律填色,结果孩子还是没有发现。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介入式提问: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来排序的呀?孩子介绍的过程中如果还是没发现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请幼儿自行检查,看是否按照他介绍的规律进行排序。

2.提问要注意对象

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不同,相同年龄的孩子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把简单的问题让给能力稍微差些的孩子,让他们体验参与的乐趣,而将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留给善于思考和表达的孩子,让他们通过挑战难度激发参与的兴趣。当我们组织一个活动的时候,我们会设计一些主要的问题,让孩子去思考。这些问题难易不同,有些是依据画面的细节来找寻线索,而有些则需要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分析回答。还是以《小鹿历险记》这个活动为例,一开始,教师提问小鹿遇到什么样的危险了呢,大部分孩子都会依据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想到是被危险的动物追赶了。这样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就比较容易的。而后提问:小动物们会教小鹿用什么办法躲避大灰狼?每一个小动物的自我保护方式不一样,例如黄鼠狼是放臭屁,小壁虎是断尾巴,狐狸是装死等等,这就需要孩子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这样的问题,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就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就可以让一些知识面比较广的孩子来回答,当孩子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再通过让孩子观察图片来激发孩子的记忆,或引导孩子充分发挥想象。

3.提问要注意层次

不管怎样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都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就像上文提到的《小鹿历险记》中的例子一样,故事才开头,教师就提了一连串的问题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那么接下来故事的发展,教师还要提多少问题呢?一个好的教师,并不是靠不断地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的,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设计几个重要的问题,然后引发幼儿去讨论,让幼儿自己不断地引发新的问题去思考并解决,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让孩子循序渐进地理解故事内容。在我们组织语言活动《牙科医生——地嗖头》中,我们需要让孩子理解“地嗖头”是一位聪明、勇敢、善良的医生。因此,我们就设计了三个提问:地嗖头医生是怎样给不同的动物看病的?为什么不给危险的动物看病?当狐狸来看病的时候,地嗖头给它看了吗?通过几个主要的问题,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孩子的思路也逐步清晰。如果没有前面层层深入的思考,幼儿对牙科医生地嗖头的理解只会停留在表面。

4.提问要注意技巧

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像前面所举的例子,有些教师喜欢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明明一句话可以解决的事非得割裂成多个没有意义的问题来回答。有些问题割裂成一个个小问题后,对于幼儿来说失去了挑战性,也没了想象的空间。在绘本活动中,我们常常让孩子观察画面,但是,如果让孩子每一幅画面都进行观察,就会显得繁琐。因此,在组织活动的时候,我们要有选择性地把几幅画放在一起让孩子观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对问题的提炼,突出观察的重点。还是以《小鹿历险记》为例,当孩子一开始看到小壁虎是通过断尾巴来保护自己、黄鼠狼是通过放臭屁来保护自己时,他们就会慢慢意识到,每个小动物都会用适合自己的最好方式来保护自己。因此,后面的小青蛙、小狐狸等动物的几幅画面就可以同时出现,然后可以用“请你选一个小动物来说说,它会建议小鹿用什么办法躲避大灰狼呢?”此种形式的提问,就避免了画面一张张地呈现,也避免了教师重复地问同样的问题。

三、幼儿问答教学中的追问及归纳技巧

1.通过追问使幼儿的答案更丰富

追问是引起幼儿更高层次认知的加工过程。继续以前面《小鹿历险记》的导入为例,幼儿可以通过画面的观察,说出大灰狼在追杀小鹿,于是教师追问:“那小鹿会怎样应对,大灰狼又会做些什么呢?”通过教师的这种追加提问,使幼儿的答案更为丰富,也引发了幼儿更高层次的认知。

2.通过追问使幼儿的观点更明确

很多时候,孩子在表述的时候,往往会知其意,却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教师就可以通过用“我懂了,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每个孩子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而是通過循循善诱使每个孩子的阐述更接近完善的答案。例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水母宝宝》中,当孩子说到水母宝宝下面有细细长长的器官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追问“水母这细细长长的部位你觉得像什么呢?”幼儿会说“像头发,像胡须,像面条”。教师的追问,让孩子对水母的“触手”理解得更为形象生动。

3.通过归纳、汇总使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

例如,在美术粘贴《快乐的小鸡》活动中,我首先通过师幼互动来帮助幼儿观察了解变换小鸡的头在身体的不同方位产生的效果。每一个方位都让幼儿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如这是一只头在身体上侧站立着的小鸡,这是头在身体左侧向下张望的小鸡……最后,教师将幼儿的讲述进行整合,得出结论:当我们变换小鸡的头在身体的不同方位时,小鸡的姿势就有了不同的变化。这是在幼儿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学习的经验后对知识的总结提升。这也是我们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其实每一环节的汇总,对于幼儿的经验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整理和提升。

“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所以说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可见,如何提高教学活动中“问”与“答”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幼儿教学提问有效性
多媒体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多元智能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渗透应用体会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