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红+宋志海
摘要:语文课的朗读应该是进行语言熏陶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讲求语音准确,语流顺畅,是用心揣摩、用情传达的一种艺术,是一种让学生放飞思绪、展现个性、传情达意的综合文学活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提高;能力
读即为朗读,一般人认为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诵读。然而这样的朗读在语文课上显然不足以展现它的魅力,语文课的朗读应该是进行语言熏陶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讲求语音准确,语流顺畅,是用心揣摩、用情传达的一种艺术,是一种让学生放飞思绪、展现个性、传情达意的综合性文学活动。做为语文教师,让读真正展现其魅力是我追求的目标。
该如何让学生读起来,教师不妨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一、低要求,小坡度推进
“有感情朗读课文”是朗读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可是能达到此项要求的学生却是凤毛麟角。如何让大多数学生敢读、会读、爱读,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防降低要求,小坡度推进。如第一遍朗读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即读准字音即可;第二遍朗读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声音洪亮即可;第三遍朗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即让学生将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或急或缓,或轻或重,或高昂或低沉,或喜悦或悲伤,尽由其发挥。这样逐层提高朗读要求,会让更多的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就会由敢读到会读再到爱读,教师所期待的“书声琅琅”的课堂就会悄然而至。
二、读法多样,形式活泼
课堂上教师习惯运用老师范读、学生范读,久而久之会让学生由习惯到厌倦。学生的参与意识会越来越弱,课堂往往会出现能读的就是几个人,大多数学生只是听,甚至不愿意听,这样的朗读效果又怎么会好呢?多数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如何提高呢?教师可以在读的方式方法上多想措施,如在朗读《荷叶·母亲》一文时,先让学生分小组读,让学生人人参与,然后找小组中较为优秀的学生赛读,最后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其中1—8段中,女生读奇数段,男生读偶数段,学生齐读第9段。必读、赛读、分组读,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内琅琅的读书声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
三、以写促读,读出韵味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朗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篇文章只要稍作浏览,就能正确顺畅朗读,可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却比较肤浅。我们可以用写来促进学生阅读。如在讲授《猫》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勾划有效信息,以“猫”作为第一人称,分别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与家人的情感、结局”等方面创意,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猫,并且有意提示学生第三只猫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写一写。
上课后,我让学生创意介绍三只猫。许同学是这样介绍第二只猫活泼的特点的:“我最喜欢春天,我可以在园子里乱跑,也可以爬到树上和小鸟一起看日出。最有趣的还是在有蝴蝶经过时,后腿使力,身体向前扑去,好几次我都扑到了蝴蝶,不过善良的我还是把它们放了。我还有一次奇妙的经历,就是在角落里捉到了一只老鼠,从此再也没有老鼠影响我睡觉了。”可以说她深入朗读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意介绍了第二只猫的个性特点。而李同学则是这样描绘“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猫”这句话的。“一个严冬的下午,我的身影掠过水池边,一不小心碰掉了那儿的一摞碗碟,我吓呆了,主人冲过来,骂了一句,扬起巴掌,拍在我的肋上,发出一声闷响。我飞出房门,心像那一摞碗碟,碎了一地,主人又追了出来,还要打我,我飞似的跑了,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仓惶的脚印。我冷得要命,又不敢回主人的家,她一定不会放过我的,她不会要我了。我找了一个旮旯,熬过这个风雪夜。天色亮了,我却更冷了。我知道我会死的,要么冻死,要么餓死。”生动的描写创意解读了“可怜”一词。文中第三只猫“常常跳在桌上凝望着”,对于“凝望”一词,学生解读各不相同,燕同学是这样写的:“有一天,主人买回来一对很奇怪的东西,因为好奇,我就多看几眼。”宋同学则是这样写的“来到这个家里,我终于过上了能吃饱的日子,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我的主人。一天主人买回来一对芙蓉鸟,看着主人时不时给鸟添添食喂喂水,我知道主人很喜欢它们,我一定要好好保护这对小鸟,平时没事的时候我就盯着它们。”这样的写作不但能促使学生深入朗读文章,而且能够多角度解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举多得,又何愁文章读得不透。
当然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仿写、谈感悟、谈收获、续写结尾等题目让学生深入朗读课文。
文似看山不喜平,对于课堂而言也应如此,一成不变的课堂缺少了吸引力,即便是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也应该呈现多样化,让它的变化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一定会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作者简介:张占红(1975— ),女,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三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有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