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 要】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是美术课堂教学永恒的话题。笔者大胆尝试用展示或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美术教学过程,让他们在生动的体验中将美术作为视觉艺术进行学习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美术教学;演示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105-02
中学是青少年思维发展最活跃的阶段,童年的涂鸦、模仿、模糊的形象感知开始向较清晰的形象创造逐步过渡、转折,也是他们最易接受新鲜事物、快速获取新知识的关键时期。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这一时期正是启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黄金时期。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欲望的源泉。所以,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是美术课堂教学永恒探讨的话题。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艺术学科教育的真谛,可传统的教学普遍采用的是“讲解——演示——练习——辅导——总结”的模式。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笔者听了不少课,大多数老师只注重学生技法上的训练,把审美及能力的培养抛到了一边,更有甚者竟采用了一些“公式”式的教学方法。如一位老师在向学生讲授宋体美术字“横细竖粗”这一特点时,反复要求学生说:“在宋体美术字中横要细一些,竖划要粗一些,在书写宋体美术字时横划一般是竖划的几分之几。”将美术的教学教成《几何》公式一般,这样的教学在短时间内好像培养了不少的“小画家”,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们也只能按老师教的模式来那么几笔,离开了这些他们一无所能。像这样的教学就大大的扼杀了学生的审美力、想象力、创造力,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如何正确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去感受美、创造美至关重要。教学中,笔者试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用展示或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美术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导入
在教学七年级上学期《美术的分类知识》一课时,笔者一反过去从美术概念讲起的常规,而是首先播放了一组精心编录的图像视频资料,大到鸟瞰的城市,小到精致的一幅繪画、小工艺品、一组茶具……,用优美的画面,形象地展示了美术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和带来的美感,使学生从内心发出“真美”“好漂亮”的感叹,从而以愉悦的心情进入教学的情境。较之用其他概念性的讲解举例,这种效果更加明显。再如,上一节地方教材《扎染》课时,也不是首先讲扎染的概念、产生、发展、应用以及扎染的制作方法,而是先出示了用宣纸扎染成的课题,然后再用视频播放扎染专题视频,再让几个学生背着、穿着用扎染方法制成的书包和裙子走进教室,展示用宣纸扎染成的贴画、装饰品,书签等。面对琳琅满目、色彩绚丽的扎染世界,学生赞叹、欢呼、向往,从而顺利地进入了后面的教学。
二、巧用实物展示导入
具体的实物形象、直观、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实物的展示,可即刻将学生吸引到具体的教学情境当中来。笔者经常将实物带到课堂,以其独有的外形美感或其美妙的色彩变化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上《色彩基础知识》课时,笔者准备了几个透明玻璃杯,首先,在三个杯子中分别倒入红、黄、蓝三种有色水,上课后直接向学生展示了这三种颜色,让学生得到第一感知认识。然后,在另外三个杯子中分别倒入红黄蓝不同的颜色,使其两两相加(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这样的色彩变化让学生惊叹,兴奋得跃跃欲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再讲三原色或三间色那就简单多了。又如在上泥塑课时,笔者直接给学生展示一个自己捏的大家最熟悉的人物头像,学生看后情绪高涨,议论不断,气氛活跃,动手制作的欲望非常强烈,后面的教学就在兴奋和激动的情绪中圆满完成。
三、技法演示导入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集中与保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美术课还可以从技法演示人手。如原国家教委体卫艺司主任章瑞安老师在讲《剪纸》示范课时,首先就是当场做折纸,剪纸演示“嚓……嚓……”几下,学生还没回过神来,一幅质朴的具有秩序美的剪纸就出现了,再“嚓……嚓……”几下,又一个栩栩如生的纸雕塑又出现了,学生不由自主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们听课的老师也被吸引而感叹万分。这样导入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技能美感,而且还满足了他们模仿、期望尝试的心理。
当然,技法演示导入不仅仅局限于此。比如用流畅线条,寥寥几笔,勾勒出同学们熟悉的形象;用简练概括的笔墨在宣纸上挥毫……这些都会使学生惊叹不已、跃跃欲试,这时再作理论知识以及注意事项的讲解,定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需要注意的是,技法演示应避免时间过长,过于专业性,以免使学生望而却步。
在演示导入过程中,不可忽视导语的配合。此时用语要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具有明确导向性,或是启发、或是引导、或是质疑……。要注重点明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课程主题,还要迅速引导学生从视觉、知觉开始,迅速进入审美的更高级阶段,同时还要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注重“展示、演示导入”,符合学生的审美感受,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认知的规律,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编辑:赵 悦)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