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标题呈现出的风格迥然不同:或含蓄精美,或简明如话,或深沉冷峻。如果注意到这一点,标题可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切入点。当然语文教学是一种智慧参与的过程,课堂上合理巧妙地运用标题展开教学,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章标题; 教学资源; 主动阅读
“题者,额也;目者,睛也。”古人認为给文章拟题有如画龙点睛,使之慧眼传神。透过文章标题这扇窗口,我们可以识体裁、析结构、 见内容,进而领略文章的神韵,窥见作者内心复杂微妙的情感。因此,题目是我们阅读文本的切入点,是我们解读课文内容的关键。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抓住课文标题进行教学呢?
一、扣题补白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这样的文本,其标题似乎是作者故意留下的带有弦外之韵的空白,当然也可能有编者主观色彩的个性理解,因此给师生留下了进行填补或是润色的空间。补白有助于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思想。如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因为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节选部分,于是编者为这个片段自拟了一个标题,意在强调主人公所处自然环境之恶劣。但作为标题,这样的语言表述应该是不完整的,本句中只出现了状语,而主语、谓语都是缺失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抓住标题中的空白,让学生速读文本完成补白的任务。对于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们在浏览文本后就纷纷举手。比较之后, “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这个答案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挣命”源于文本,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的生存状态,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文本所设置的情境之中。由此看来,对标题的补白既能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把握文本的内容,又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用的恰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题质疑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1]但课堂上的问题从何而来,这一点至关重要。“语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建议的表述不难看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发现问题是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这样的质疑符合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囿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期望学生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巧妙的暗示和提醒。不妨以《诗人 领袖》为例,授学生以有疑。诗歌篇幅虽短,却浓缩了毛泽东一生的伟绩,成功描摹出人物的神韵。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在初读后能基本形成,但有可能止于偏颇,片面地认为作者着重刻画的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的形象。为此,我们可以暗示学生观察标题在格式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诗人”与“领袖”的中间是有空格的,从而启发他们思考自己发现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氛围也随即形成。学生们通过这样的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后,自然会认识到作者如此拟题的意图:标题中“诗人”与“领袖”虽在排列的顺序上有先后,但应为并列关系而非修饰关系,诗歌塑造的毛主席形象兼具豁达豪放的诗人气质与胸怀天下的领袖风范。
三、缘题品悟
好的标题常常引人品味,油然而生卒读全文的渴望。语文课堂上对于美的探寻、感悟也应当从标题入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兴趣盎然地去观察、去发现、去品评、去感悟,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在少数,部分文章的标题颇具欣赏价值,或表现在句式的择用,或表现在美词的斟酌、诗意的营造,抑或是思想的启迪等等。如《紫藤萝瀑布》,读者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也许你还没有亲眼见过紫藤萝,但紫藤萝繁华满枝的热烈奔放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眼前,让我们的心灵都不禁为之震撼。笔者在教学中及时地引导学生从修辞角度去感悟标题的精妙。学生们热情高涨,认识到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瀑布这一事物做为喻体,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形态、光泽以及色彩上的特点,赋予了原本静态的紫藤萝以动态美,让人感受到它惊人的生命力,还传达出作者对美的事物、美的生活的热爱。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了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认识到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神奇效果。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挖掘这样的教学资源,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学生一定会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
四、拟题比较
在利用标题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入比较法,它有利于学生清晰、准确地认识事物间的差别,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比较的对象哪里来?有些课文的标题本身就是经过编辑的,可以让学生将其与原题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不同特点。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原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一物候学》。有些课文是长篇作品的节选,编者对其拟题较为随意,如《〈呼兰河传〉节选》《〈陈毅市长〉节选》等等。以上两种类型的标题在教材中相对较少,因此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给课文重新拟标题。学生拟定的标题是自主探究、反复推敲的结果,这无疑会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激发他们参与后续讨论、评价活动的积极性。作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角度存在差异,拟出的标题会各具特色,这些就可以做为课堂上探讨、研究的资源。
教学是一种智慧参与的过程,采用何种方式方法应审时度势,相机而用。对一篇文章的阅读始于标题,此时有研究探讨价值的标题就不容忽视了。科学合理地运用标题来展开教学,是一种便捷且富有实效的途径,我们抓住了标题就无异于选准了掘出文本活水的最佳井位。
注释:
[1]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6.
作者简介:许艳(1975—),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三余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