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鲁阳
摘 要 伴随着微信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不只运用碎片化的文字进行社交。“一图胜千言”的浪潮悄然袭来,微信表情作为图片的一种在社交聊天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文章试从传播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剖析微信表情“虚拟—现实”互动传播状况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微信表情;使用与满足;虚拟—现实;符号学;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2-0001-02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微信表情走上历史舞台,作为新的交流媒介,它革新了人们的聊天方式。在新媒体时代,表情包的迅速发展不仅打造了系列IP,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1]。微信表情图像的发展十分迅猛,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聊天习惯,并成为人们视觉认知的常客[2]。深究微信表情火爆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微信表情具有線上线下双向联动的特性,即兼顾虚拟性和现实性,微信表情能够灵活游走在二者之间,探寻并达到一个平衡点。
1 微信表情呈现特点概述
1.1 趣味性
趣味性是衡量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线条鲜明、色彩鲜艳的图片相对于干瘪的文字更具形象性。在开启聊天时,“在吗?”俩字不如一个从门后探出头的小人表情来得形象,营造出欢快的聊天氛围。
我们已经生活在这样一个视觉文化时代,如今在网络上浏览图片的时间已经多于阅读文字的时间,尤其是恶搞、幽默的图片,更是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关注,满足了受众追求刺激、猎奇的心理。兔斯基、悠嘻猴等卡通形象被制成表情后在微信中迅速广泛传播,大大扩大了影响力。例如,长草颜文字形象的累计发送量达到3.5亿次,引起了不可小觑的“眼球经济”。
1.2 时代性
互联网千变万化,其更新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身处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的兴盛以及数字技术的进步为表情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符号形式,是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3]。微信表情图像的种类是一种时间上的递进关系,也是一种共存关系[2]。表情是社交媒体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微信十分注重表情的生成更新。以Emoji表情为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原先的“黄色小人头”增加了各种装饰点缀,其衍生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3 情感性
符号具有主观性和随便性。表情作为符号的一种,它的运用和解读都伴随着人的参与,自然带有人的主观意见。特别是当人们对某个表情怀有特殊的情感时,他的认识有别于常理,如果解码和编码双方未确立好同样或相似的符号系统,有时候出现误读以及歪曲解读的现象,影响了传播效果。这一点在纯图片表情中体现得最明显。
在图文结合的表情中,文字与画面的互动使得表情更具有人情味。在微信聊天中,一些广东人热衷于使用“彼尔德广东话”表情,也带来了交流障碍,因为其他地域的用户无法理解这些表情。
2 编码者表情达意实现“实-虚”转化
2.1 表情创作吸纳热点,引起共鸣迅捷
我们不难发现,微信上广为流传的表情多来自于现实世界。一般来说,微信表情的来源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微信官方下载平台。“一切以用户价值为归依”是腾讯的经营理念,官方商店里表情质量较高,更新迅捷,充分迎合受众需求。
微信团队和民间投稿表情是主要供稿渠道,以网络流行语、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等为基础进行加工创作。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很快引起用户共鸣。比方说网剧《余罪》在大热后,表情商店陆续推出“余小二”和“傅老大”表情包,这类表情在持续影视剧讨论热度和宣传推广上功不可没。
二是用户自定义添加表情。这种表情实际上是图文互动表情的一种衍生,在微信聊天中应用地更加自如,最大化地满足了草根网民的精神认同。用户在发掘心仪的表情后直接添加表情即可。此外,用户也可利用照片制作简易表情。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受众之所以会创造并传播表情,源自于自身的交流需要:开启对话、表情达意、接触尴尬以及活跃气氛等。比如当微信平台“一刀切”式的表情无法满足受众“斗图”需求时,自定义表情便应运而生。
自制表情所代表的文化,是对主流精英文化的一种反抗[1]。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时常会出现某领导人的头像恶搞和一些低级趣味的图片,影响了微信舆论场的秩序。
2.2 传播者编码,使心声转化成表情
人际传播是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而以微信为主的社交软件便是人际传播向虚拟网络的延伸。在看不见的网络中,点对点、面对面的传播实际上都需要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参与。学者多丽丝·格雷伯曾指出:“我们一度推崇的借助文字符号传递的抽象意义,已经开始让位于建立在凸显传播基础上的现实与感受。[4]”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用户在表情达意时,选择将二者结合使用。
对于传播者来说,将心中所想变成生动的表情呈现,就是信息传递。这也是编码,即编码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和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编码者在进行编码时,加入了主观元素,使信息或多或少失真。在这个过程中,微信聊天产生了伪语境,脱离了真实的语境,这是微信表情在编码中的一次失真。
在虚拟空间的人际传播中,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无法通过网络传递。前文提到了微信表情具有情感性,人们可以用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微信表情表达一些隐晦的意思,再加上伪语境现象,这给受者的解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3 译码者进行“虚-实”解码时遇到障碍
3.1 “打赏”是微信表情“变现”的途径之一
前文提到“长草颜文字”引起了“眼球经济”,不单单只是这一个表情,还有很多表情也是依靠吸引受众注意力换来收益。具体来说,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微信表情官方商店中一些原创表情需要付费购买,更多的则支持免费下载……依据下载量高低制作榜单,并将优秀作品推荐到“最近热门”类别中。这么一来,人们创作微信表情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自2015年12月开设打赏功能后,受众可通过微信支付打赏创作者,这是创造者的额外收入,也在情理之中。我们可以认为微信表情的“变现”是虚拟到现实的转换过程。
3.2 “虚拟-现实”转化中,受者对微信表情要全面解读
译码指的是受传者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曾提出“自我呈现理论”,又称“拟剧理论”,他认为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把社会中的人看作是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利用各种的道具——符号预先设计或者展示自己的形象——来进行表演,并努力获取好的效果。“拟剧理论”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符号互动,而微信正是在虚拟空间内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在聊天中微信表情的使用恰是符号学中解码和编码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阐释从虚拟到现实的互动传播现象,我们在这里不妨以微信作为表演前台,传者和受者是舞台上的演员,演员自我呈现的过程便是微信表情传播的过程。这出戏精彩与否完全取决于演员。为了避免沦为“独角戏”,演员间的互动尤为重要。更确切地来说,传者要决定演什么、怎么演,这是符号学中编码的过程。另一位演员的受者要一边观赏理解,一边给予回应,在其随后回复开始充当传播者的角色。如此循环往复,一台大戏便粉墨登场。
在实际生活中,译码较为困难,受传者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首先,由于微信表情的情感性,给受者带来模棱两可的感受,因而解读可能与传者本意千差万别。其次,情感的表现形式越具体,越容易造成交流环境的失语。微信表情的过度使用会引起泛娱乐化,正如波茨曼所说:“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这种信息唯一的用处就是它的娱乐功能。伪语境是丧失活力之后的最后的避难所。”另一方面,依赖虚拟网络上的微信表情交流,使得现实中的交往大大减少,对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人生阅历和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导致人的差异性,不同人解读同一表情也能大相径庭。
4 结束语
立于读图时代,任何人却都不能脱离文字而生存,文字素养是新时期新阶段人们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表情和文字均有局限性,不可能原原本本地传达意思,鉴于纯图片类型的表情容易引起误读,笔者认为,图文有机结合的表情才是微信表情的发展趋势。而微信表情是人際传播的重要一环,但不是全部,毕竟面对面的交流更能窥见灵魂、表达心声。因此,微信表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伍静.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J].出版广角,2016(15):83-85.
[2]俞雷.从“脸谱”到“自制”看微信表情图像的发展[J].传媒观察,2016(4):8-9.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