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2017-03-28 13:20刘桂章
试题与研究·中考历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东欧解体

刘桂章

【考点解读】

考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2.内容

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3.结果

进入20世纪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例1】(2016·湖北荆州·22)赫鲁晓夫说:“一些部长坐镇在莫斯科,而他们的下属企业却远在萨哈林岛,要从莫斯科来管理这些企业是很困难的。”为此,苏联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

A.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B.重点发展重工业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扩大企业自主管理权

【解析】据题干“一些部长坐镇在莫斯科,而他们的下属企业却远在萨哈林岛,要从莫斯科来管理这些企业是很困难的”可知,部长难以直接管理下属企业,为此,苏联采取的改革措施是扩大企业自主管理权。

【答案】D

【例2】(2016·山东菏泽·19)赫鲁晓夫改革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先河。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

A.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大规模开垦荒地

C.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D.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但其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而中国的改革開放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据此分析可知两者的共同之处应该是都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答案】A

考点二 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局面。

(2)内容: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3)结果: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2.“八一九事件”

(1)时间:1991年8月19日。

(2)目的: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

(3)结果:改革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3.苏联解体

1991年底,苏联解体。

【例3】(2016·辽宁盘锦·44)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 )改革作为重点。

A.政治 B.经济 C.环境 D.军事

【解析】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答案】B

【例4】(2016·江西南昌·12)“‘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冷战消失了”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美苏争霸 D.苏联解体

【解析】据所学可知,1991年12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职务,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故选D项。

【答案】D

考点三 匈牙利的改革

1.背景

(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

(2)爆发了“匈牙利事件”。

2.目的

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3.措施

(1)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2)经济上: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4.影响

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较好基础,但到20世纪80年代,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例5】(2015·北京西城区·18)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进行了改革。其中成效较为突出的国家是( )

A.保加利亚 B.匈牙利

C.捷克斯洛伐克 D.南斯拉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匈牙利改革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了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其中,匈牙利改革较为突出,故选B项。

【答案】B

考点四 东欧剧变

1.时间

1989年下半年开始。

2.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主要原因: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3)外部原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3.表现

(1)东欧剧变后,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2)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3)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

4.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例6】(2016·山东东营·23)表1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做的笔记。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

[1.20世纪80年代

2.苏联放松了控制

3.各国执政党改变

4.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表1

A.东欧剧变 B.华约建立

C.美苏争霸 D.苏联解体

【解析】据图片材料可知,由于20世纪80年代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史称“东欧剧变”。

【答案】A

【例7】(2016·广西柳州·15)导致东欧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部原因是( )

A.西方的“和平演变”

B.国内改革失败

C.国内物价不断上涨

D.领导人的决策失误

【解析】导致东欧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西方对东欧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等。结合选项分析,B、C、D三项属于内因,A项属于外因。

【答案】A

考点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1.时间

开始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概况

(1)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后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影响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例8】(2016·安徽·5)1978年夏,广东宝安县就在搞引进外资,辦来料加工;1978年冬,安徽小岗村群众签字画押要搞联产承包。这表明( )

A.农村改革已全面推开

B.中国迫切需要改革开放

C.深圳经济特区已建立

D.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

【解析】从时间“1978年夏”“1978年冬”和“广东宝安县就在搞引进外资”、安徽小岗村“搞联产承包”分析可知,中国迫切需要改革开放。

【答案】B

【例9】(2016·湖南永州·13)“为了吃饱肚皮,冒上杀头的风险,这是时代的荒谬,却是普通人跃上历史浪尖的荣光。一纸惊世骇俗的契约,十几个庄严的血指印,宣告一个尊重人性、尊重常识的时代到来了,亿万农民从此告别饥饿。”上述文字描述的对象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贫苦大众

B.培育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团队

C.研制“两弹一星”的科研工作者

D.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普通农民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说的是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史实,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这次责任制改革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故选D项。

【答案】D

【考查角度】

本专题在近年的中考中侧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主要考点有: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考查的题型多是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与阅读判断题中也有出现,应引起注意。复习时应注意中外知识的渗透和联系,如:将苏联解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联系是考查的重点;苏联模式、中国及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考查的热点。

【拓展延伸】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演变的学习,我们认识到:①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具有远见卓识、政治魄力、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②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③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强化训练】

1.图1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因此赫鲁晓夫上台伊始就进行了改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图1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2.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中,某位改革者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结果1964年被迫下台,该改革者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3.某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可见,该论文的主题是( )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D.戈尔巴乔夫改革

4.1991年8月19日清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社长唐修哲把全体记者从睡梦中叫醒,开“飞行集会”。新华社总社从北京打来长途电话告知,苏联发生政变。“苏联发生政变”的初衷是( )

A.挽救联邦,避免解体

B.篡党夺权,个人野心

C.制造事端,加速分裂

D.沽名钓誉,骗取民心

5.《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讲道: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导致“红旗悄然落下”的事件是( )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赫鲁晓夫改革 D.美苏争霸

6.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7.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经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对这段话和苏联历史理解正确的是( )

①苏联曾经非常强大,国际地位重要 ②苏联的政治、经济远比资本主义国家先进 ③普京很想恢复苏联,可惜做不到 ④独联体各国告别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8.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起步改革,1968年全面展开。他曾公开地说:“如果莫斯科下雨,匈牙利不必打伞。”文中这位有胆略的匈牙利改革家是( )

A.铁托 B.杜布切克

C.卡达尔 D.赫鲁晓夫

9.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赫鲁晓夫改革及匈牙利改革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最终都失败了。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允许私人小企业的发展

B.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C.开展了垦荒和推广玉米种植运动

D.未能从根本上摆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0.请你分析下表中的信息,与其最符合的一个主题应该是( )

[原 名\&新 名\&更改时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1989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90年10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

表2

A.美国竞选 B.中东动荡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11.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具有优越性

C.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应该奴隶般地模仿外国的榜样,而应该使匈牙利在一条符合本国经济和历史传统的民主道路上向前发展。

——卡达尔

材料二[1.历史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缺乏独立自主

2.政策失误,改革夭折][东欧][松绑][控制][苏联][剧变][西方][响][影]

图2

(1)材料一中的“外国的榜样”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匈牙利改革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东欧剧变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3)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13.1953年斯大林去世,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斯大林之后的继任领导者们,他们是如何进行改革的,结果如何?

【改之“乱”——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一 图3 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 图4 “秘密报告”

图5 赫鲁晓夫的墓碑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3和图4,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2)图5中赫鲁晓夫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交叉在一起,“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是他最好的写照。从改革的角度谈谈对他的评价。

【改之“垮”——戈尔巴乔夫改革】

材料二 材料三

苏联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 某大国解体漫画

图6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面临怎样的形势?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材料三中的“某大国解体”有什么关系?

【改之“思”——中苏改革的不同结果】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4.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风靡全国,俄罗斯(苏联)的发展历史尤其引人注目。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积极改革,促进发展】

材料一 1856年3月,沙皇……在对莫斯科贵族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他后来又在国务会议上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1)这位沙皇指的是谁?材料中的“改革方案”指的是什么?

【道路探索,导致垮台】

材料二 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2)为解决材料二中的危机,新兴的苏维埃俄国采取了什么政策?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3)材料三中“苏联的模式”指什么?

材料四 新华社莫斯科1991年12月30日电:1991年岁末,莫斯科风雪弥漫,克里姆林宫屋顶上已不见印有锤子和镰刀的鲜艳红旗。……红场上,一位远道而来的老年妇女对记者說:“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过程反思,得出启示】

(5)通过对俄罗斯(苏联)发展的学习,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猜你喜欢
戈尔巴乔夫东欧解体
东欧当代文献剧的样本
戈尔巴乔夫自称新书是“大杂烩”
戈尔巴乔夫退休后的“生计问题”
为赖莎而唱
苏联解体
东欧球星签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