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杏
摘 要 幼小銜接是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缓两个学段的坡度,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平稳过渡的整体,幼小衔接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发展和成长,幼小衔接需要幼儿与小学生角色之间、双方教师及家园多方共同衔接,才能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幼儿受益终生。
关键词 幼小衔接 角色 家长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2.066
Abstract The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cohesion can promote children's good mental preparation before entering school,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slow down the two study section of the slope, the kindergarten education and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to form the overall seamless, smooth transition, transition smoothly or not, directly affect the children in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growth, young convergence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needs of children's homes between the role of joint cohesion, in order for childr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ill lay a good foundation, let the children benefit for a lifetime.
Keywords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cohesion; role; parents; teacher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幼儿园时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游戏,学习方式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以获得感性经验和知识。而小学阶段学生的主导活动则是上课,通过课堂教学使儿童掌握静态的科学知识。两者的教育方式、作息制度、师生关系等方面的不同,使我们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儿童调整身心来适应这种转折。幼小衔接不当会不单单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发育,也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所以,科学的幼小衔接是摆在教育工作者与家长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幼小衔接现状及原因
1.1 评价结果取向中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错位
幼儿进入小学显而易见的就是幼儿的知识储备是否能够与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学生相对接,对于内在的学习的持续动力,对于小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的向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以及人际沟通和交往的能力等所谓综合素质方面的衔接就成为了附加在知识技能方面衔接之后的可有可无的教育。受社会观念的影响,家长和教师衡量学生的标准就是知识的积累量,这就导致幼儿只有积累大量知识才能迎合需要。在这种功利化的评价标准的大背景下,掌握多少知识、会写多少汉字、能算多少算数题便成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首要考虑因素。所以,在现实中,一批按照家长意愿拔苗助长的幼儿园已经开始教授幼儿学习小学的知识,使“幼小衔接”沦为了“准小学”的超前教育。[2]
1.2 家长认知偏颇中的不合理要求
中国传统教育下的家长观念时刻干扰着现代家长的教育理念。我们普遍存在的教育心态教养方式,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的教育。在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需求中,幼小衔接更多关注的是学习内容机械传递和衔接,较少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能力的衔接,使得幼小衔接教育偏重于易量化性知识。所以说,家长的不良的教育观念以及对于孩子不合理的期望是幼小衔接障碍的重要根源。因为,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教育需求和观念的牵制和影响,由此可知家长的片面教育观念也是助使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推手。
1.3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状况下的入学测试
随着整个社会对于优质资源的认同,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加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紧张,也使教育发展更加不均衡。社会上很多办学质量高、声誉好、生源紧张、但是数量少的小学,这些学校为了选择优秀学生,就会采取招生考试方式。殊不知,这些考试内容严重地超出了儿童的知识范围,大都是小学阶段的知识。幼儿如果想要进入此类学校,那么幼儿园势必要与小学校的入学测试相对接,从而让幼小衔接变成了单纯学习任务和知识储备量的衔接。其实,这也是导致幼小衔接障碍的客观原因。
2 实现科学幼小衔接的策略
2.1 生生衔接,帮助幼儿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这里所谓的“生”则是幼儿园的幼儿与小学校一年级的学生,也就是幼儿和小学生角色之间的衔接。幼儿在幼儿园的角色是一个“受照料者”、被引导者、服从者、规矩的遵守者等角色,教师照顾孩子的饮食、穿衣、盥洗、睡眠等,细心看护和帮助。而在小学校,小学生的角色则是一位“学习者”、“自我服务者”的角色,相对独立的生活,使得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这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如何使孩子顺利完成角色之间的顺利转换,就需要教师让孩子从“受照料者”的角色逐渐向“独立生活者”的角色转变,改变事事代劳的习惯,逐步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够在公众场合清楚的表现和表达就显得很重要,以及教师上课的专注力等。例如,请进入小学校一年级的孩子来幼儿园大班,讲一讲自己在小学的生活,让孩子和幼儿之间进行对话。当然也可以和附近的小学相互联系,请幼儿到小学进行参观。让幼儿切身感受小学校与幼儿园的不同,回到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2.2 师师衔接,使幼小衔接无缝对接
科学的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的责任,是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在教育上的相互链接,不是某一方面向另一方面单向的靠拢。阶段通常情况下,幼儿园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环境、教学方法,改变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去与小学的特点去靠拢,幼儿园老师则不断地了解熟知小学的学业课程设置和要求,力求我们幼儿园的孩子能够达到小学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不断努力的是幼儿园的教师,低姿态的幼儿园要努力与高姿态的小学去衔接。现行社会,小学的入学门槛被社会不断抬高,导致幼儿园教师不得不去努力想这些门槛靠近,向应试的小学入学靠近,所以问题在于小学,确切来说,是小学教师要尊重幼儿园孩子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特点,与幼儿园的孩子相衔接。
一旦幼儿到了小学,行为习惯、学习能力跟不上小学的要求的时候,反而是小学的教师在理直气壮地责问幼儿园老师没有好好教,教坏了孩子,耽误自己的教学进度不说,还要去教给孩子如何遵守小学校的规章制度……那么试问,幼小衔接,弱势的一方必定就是幼儿园吗?如果说衔接,那么势必要求幼儿园的教师和小学校的教师坐下来谈谈,你们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与你们对接,对于小学的老师来说,你们培养的孩子现状又是什么?而我又如何根据这些孩子的特点慢慢让他们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是小学教师应该关心的问题。
所以,应当增强幼儿园与小学双方教师的互动与合作。在幼儿园实施科学适宜的入学准备。同时,也需要小学的渐进式接应。[3]互相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不断地进行视域融合,防止幼小衔接出现空档,进而影响幼儿的順利过渡。
2.3 家园衔接,为科学的幼小衔接形成合力
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长的合作和支持,对于构建科学的幼小衔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正因为家园没有形成合力,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价值观和需求点不一样,才需要我们去家园合作,采取措施来弥补家园在幼小衔接认识上的鸿沟。
有研究指出,目前家长在幼小衔接问题上还存在片面和负面的理解:认为只要让孩子学会计算、写字、拼音等,就是最好的幼小衔接,千方百计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甚至要求幼儿园开设写字课、学拼音课、英语课、算术课等。让孩子整天趴在桌子上写字、算题,甚至回家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孩子幼小衔接上更加侧重对于小学的选择上。一项对某幼儿园家长的调查发现,25%的家长认为应让幼儿学拼音、识字和书写,掌握 10 以内数的加减,幼儿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幼儿园老师则普遍认为,从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园进入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导的小学,孩子们会面临诸多改变,需要相互交叉的幼儿衔接。但是一味给孩子提前塞满知识,学习小学的学业知识,从长久来看,得不偿失,而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4]
正因为存在家长和教师观点的冲突,那么有效的合作将是促进科学的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作为幼儿园可以在环境创设和布置上逐渐向小学靠拢,但是最主要的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小衔接的意义,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方法,具体指导并且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工作。[5]
总之,科学的幼小衔接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家相互配合,需要不同角色、不同人员、不同部门多方密切联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2] 李健轩.幼儿园小学倾向化的思考[J].新东方,2006.11.
[3][5] 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3.2.
[4] 尹芳.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早期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