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雷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
摘 要: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这一切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而历史教师则是站在这巨幅画卷前的解说员。这种解说不仅需要有对它的深刻了解,更需要有一种智慧,让每一个学生从中获得思考和启迪。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曾说:“历史的过去并不像自然的过去,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历史本应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但由于篇幅原因,教科书将鲜活的历史表述得有点干涩和生硬;再加上历史教师与阅读渐行渐远,受功利思想的支配。所以当前历史的课堂现状是:苍白的知识框架,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结论的灌输。历史学科成为“边缘化”的小学科,一串串干瘪的教条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如何改变这种长期以来尴尬的处境呢?让历史课堂轻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穿越时空的隧道,燃烧起学习历史的激情。
关键词:生动性;形象性;主动性
一、追求课堂的生动性
1.探寻与应用活色生香的历史细节
歷史是由细节构成的,历史教学在宏观叙事的同时,也要关注细节的运用。叶小兵教授在《细节的重要》一文说:“记得我的一位业师黄一欧先生曾说过: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典型的例子,而好的例子一定要有典型的细节。他的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历史课堂讲授的一个规律性的问题,这就是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是优秀的历史讲述者,而要把历史讲‘活,离不开具体的情节。” 历史细节可以重建现场,深入历史情境;呈现进程,彰显多元思维;点拨重点、阐释难点、探究疑点,品味亮点。通过小细节透视大历史,用小细节还原历史的生动和真实。如,陕西西安中学的郭富斌老师在执教《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时,呈现了这样一个细节:“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在我们的家里装上了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但是苏维埃政权却做到了。为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安静地等待黄昏时刻的到来,看那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声喊叫: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这段材料非常典型,非常耐读,它反映了农民的心声,对新经济政策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的赞美,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也同苏共高层领导的认识形成对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只有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布哈林。为什么其他人反对、沉默?“伊里奇之灯”能照亮农民,但为什么不能照亮布尔什维克领导层?是因为理论问题没有解决,这样搞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是复辟资本主义。当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就逐渐废除了。
2.重视历史的偶然性
历史必然是由许多偶然性事件把它连接起来的,因此历史才会显得那么富有魅力,才会吸引我们不断地从它呈现出的不确定性中寻找出万千规律,吸引我们认识历史的奥妙与神奇。中国历史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夸大了历史的必然性,却往往忽略了偶然性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比如,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它的必然性,但最后在武昌能够取得胜利,又有它的偶然性。1911年10月9日,一枚炸弹在坐落于汉口俄租界的革命指挥部意外发生爆炸,巡捕随后突击搜查,逮捕了32名革命分子,查获了一些重要的武器、弹药和文件。为了保护自己,新军决定第二天发动起义。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然后炮兵营和工程营冲向总督府,总督瑞澂和提督张彪逃跑,新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占领了武昌城,前谘议局局长汤化龙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的民政部长,他积极奔走,成功地使汉口的外国领事认识到,在混乱之际应保持中立。所以当清朝总督要求外国炮轰革命军时,外国领事拒绝了。所以,如果不是总督、提督的逃跑,列强的“中立”,武昌起义能够取得迅速胜利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南北议和后,孙中山为什么会让位给袁世凯,袁世凯执政为什么会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如果孙中山据不让位的话,中国历史会走向哪里?
二、追求历史语言的形象性
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教师的素质,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而且需要具有娴熟的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历史教师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已逝的历史“活”起来,进而燃烧起学习历史的激情呢?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手段或方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1.数字形象化
《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白银(不含赎辽费),为了使数字形象化,教师可这样处理:二亿两白银,若每两白银约折合37.8克(清朝银两为专用计银单位,关平每两白银为37.797克),这些白银有7560吨,如果用载重5吨的卡车装载,需要用1512辆卡车。
2.故事形象化
比如,讲述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我想在座的不一定能很准确地说出八国联军是哪八个国家,我一般会讲一个故事:在计划经济时代,买东西要排队,但是有个人来得晚,每天都排在第一号,而且也没有加塞。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因为我得到一种方法,每天排在第一号。因我得法,每日一号(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匈)。原来他晚上睡觉前先放了一个板凳在第一号的位置上。其实就是一种谐音法,同样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另外一个方法:饿的话,每日熬一鹰。
三、追求学生的主动性
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就是学生的主体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过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赵亚夫:“要想要中学历史有些智慧,就要把学生当回事,不放过任何让他们思考、辩论、批判的机会。”
在《用现实问题演绎精彩的历史瞬间——记高二文科班第一堂历史课》中,让学生运用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产生方式选举历史课代表。
最后,两个班都以百分之九十多的高票选择了适合自己班情的科代表选举制度。课堂的前十五分钟由两大政党的党首带领、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到各个选区进行演讲和拉票。
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自己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解决现实问题(选举历史课代表),体验了民主选择的过程(民主推举、精选投票,监督),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体验了历史的魅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拘泥于某种形式,而是要不断地探索、创新,让历史的课堂轻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穿越时空的隧道,燃烧起学习历史的激情,是我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2007.
编辑 薄跃华
新课程·教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