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蜊钠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陇东中学)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读的好坏是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表现。为此,在高中教学阶段,开展了课前五分钟诵读,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诵读新闻,增广见闻,增强自信心;诵读《论语》,了解中华经典,约束自身言行;诵读《中庸》,明确中庸之道,进行自我教育;诵读励志故事,激发内动力,树立坚定的信念;诵读美文,拓展思想深度,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课前诵读;整体感知;语文素养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口、耳、脑同时并用的综合活动,它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诵读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尤其是对于来自农村、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学生来说,课前诵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决定开展每天课前五分钟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诵读新闻,增广见闻,增强自信心
高一第一学期,为了让学生尝到诵读的甜头,我让他们每天课前诵读新闻(课前,老师将当天的新闻挑重点制成课件)。通过诵读新闻,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动态,既为自己的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可以增长知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又可以提高认识,增强自信心;还可以养成关心国家时政、看新闻、读新闻的习惯,从而提高个人素养。
二、诵读《论语》,了解中华经典,约束自身言行
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是很有用的。联合国总部还挂着子夏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见《论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熟读《论语》,可以在无意间培养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而不愠”“智者自知,仁者自爱”的社会公德意识;熟读《论语》,可以塑造学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的人文情怀;熟读《论语》,可以让学生遵循“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交友原则;熟读《论语》,可以让学生养成“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促成人家的恶行”的高尚品德;熟读《论语》,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诚信的人,一个经得住严峻考验的人,一个珍惜时光、孜孜不倦的人,一个不臆猜、不武断、不固执、不唯我独尊的人……因此,高一第二学期,结合我校校本课程要求,我要求学生在课前5分钟诵读《论语》,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解读,以此让学生知道历史典故,约束自身言行,提高自身素质,增加文学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三、诵读《中庸》,明确中庸之道,进行自我教育
《中庸》是“四书”之一。在我国“八股文”盛行之时,《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校的“学、问、思、辨、行”五字教学模式就是从《中庸·第十二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提炼出来的。高二第一学期课前,结合我校校本课程要求,让学生诵读《中庸》,并熟记书中的好句,让他们明确“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是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让学生明确要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不但要有“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还要注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过程,更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素养。
四、诵读励志故事,激发内动力,树立坚定的信念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本《老人与海》,给我的日常生活中带来了很大的借鉴意义,老人那奋力搏斗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众所周知,当今青少年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麻木冷漠。他们从小就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公主、少爷般的生活,“公主心态”早已长成,父母要么早就甘当奴仆使唤,要么经常大吼大叫横加指责,矛盾不激化才怪,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心思都很复杂。为了勉励、激励、激发和唤醒他们,我决定每天诵读一篇励志文章。
通过诵读励志故事,医治麻木,祛除浮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使学生麻木的心灵感知苦痛,蒙昧的良知得以警醒;通过诵读励志故事,净化心灵、唤醒良知、激发潜能,化解怨愤、消除亲子间和师生间的隔阂,重树信心,点燃激情;通过诵读励志故事,让学生形成道德认同,增强爱心行动,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由“人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的转化。
“心在窍为舌”“心气通于舌”,开口诵读,可以增广见闻,增强自信心;激发内动力,树立坚定的信念;拓展思想深度,提升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蔡健清,楚明汉,汤光辉,等.论语解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子思.中华经典解读·中庸[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04.
编辑 李建军
新课程·教师2017年2期